英语家园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移动社区

搜索

批评孩子时常说这几句话,孩子会越来越好

发布者: Ienfamily | 发布时间: 2025-7-29 10:43| 查看数: 96| 评论数: 0|

▼点下方播放按钮收听音频


(点击右边三个点,可调整速度,电脑上可下载)

你有没有发现?

现在的孩子越来越难管了,现在的父母也越来越难当了:

一道错题,你叮嘱八百遍,下次考试,孩子照样做错;

一件小事,你一遍遍说让孩子记得,他转头就忘得干干净净;

一个道理,你翻来覆去说明白了,结果孩子压根啥都没听进去……

有时候恨不得不管三七二十一,劈头盖脸训孩子一顿,不求他心理如何想,但求咱做父母的,至少先能顺顺气。

可有专家说,批评,容易对孩子身心健康造成负面影响。

明明做错事的是孩子,但不敢说得太多、太严,管得束手束脚的反倒是父母。

说不得、骂不得、打不得,不能太尊重,又不能太放纵。

这其中要把握的度,真心太难。

但其实换个角度看,批评孩子的目的,不是为了让父母发泄情绪,也不是为了非让孩子低头认错,而是希望孩子从错误中能得到成长。

“狂风暴雨”的批评,焦虑了父母,打压了孩子;

“有理有据”的批评,才可能让孩子主动做出改变。

想要让批评变得更“有用”,父母不妨试试常说这三句话……



公号@武志红曾分享过这样一个案例:

一位实习生,突然听到领导让她去趟办公室。

她的第一反应是:

“领导为什么要找我,是不是我什么地方做错了?”

直到去了领导办公室,了解到是有其他事需要沟通后,她揪着的心才放松下来。

类似过分“敏感”的情况,经常发生在她身上:

领导找她,她会下意识觉得自己肯定又搞砸啥事了;

同学、同事说话的语气稍微重点,她就会觉得别人是针对、挑剔她。

这种“低价值感、安全感不足”的心理一度让她深陷抑郁,只能求助心理医生。



在和医生沟通回溯过往时,她才终于找到问题根源:

小时候的她,是家里的“犯错大王”。

爸妈就像监视器,天天盯着她,可她还是老出错。

爸妈让她买酱油,她买成了老抽,回家后他们就怪她不知道看清楚;

她生病,爸妈怪她非要穿裙子,一天就知道臭美,受凉感冒是活该;

就连她身上的一块深色胎记,都要被父母天天拿出来埋怨……

她说小时候总觉得自己是个罪人,一不留神做错事,就会被父母批判。

武志红说:

“生命的本质是被看见,一个在幼年时没有被看见的孩子,长大后会丧失掉安全感。”

因为从小习得的交流模式是被指责、嫌弃,所以长大后才会恐惧被指责。

父母的过度指责,会让孩子内心强烈不安,然后变得小心谨慎,对自己苛刻。

如果不想让孩子陷入这种“我不行、我很差”的内耗中,这3点,父母一定要注意:



1、批评事,但不侮辱人

可以批评孩子做错的事,但请别把它上升到对孩子人格的羞辱、否定中去。

比如:

“你就是个废物,你能干好啥!”

“我养条狗还知道摇尾巴,你连狗都不如!”

“就你这个样子,长大捡垃圾都捡不上!”

“以后我再不管你,我就当没你这个孩子!”

2、给错误留点“缝隙”

《人民日报》曾发文说:

“别总在小事上消耗孩子。”

原则性的错误,要及时指出,但一些很小的错误,比如吃饭偶尔掉了饭粒;

作业偶尔出错……真没必要一直拿出来唠叨。

小的,无伤大雅的错误,父母看见了,不说,也是一种智慧。



3、多说“我们”,少说“你”

把“给你强调过多少遍了”换成“我们一起看看这里是不是没掌握好”;

把“你怎么蠢的和猪一样”换成“我们来找找有没有解决方法”……

变好,不会发生在被打击、指责中,但一定会发生在被鼓励、被肯定里。

父母处理孩子错误的态度,也决定了孩子对待自己、他人、世界的方式。



你有没有被孩子烦得焦头烂额过?

《积极养育》的作者,聊起自己的孩子时,也是头痛不已。

有段时间,他在家里忙着写书稿,他的三个孩子在厨房做姜饼。

等他忙完走到厨房一看,瞬间气冲上头:

原本干干净净的料理台上,被涂满了巧克力酱,就连厨房的地面也未能幸免。



看到眼前这一幕,他再也控制不住情绪,血压唰唰唰往上涨:

“为什么总是这样!只要我在忙,就要把所有东西都弄得一团糟!我敢肯定,你们长大了一定也是个邋遢鬼。”

结果儿子冲他扮起了鬼脸:

“爸爸,你为什么说我们总这样呢?我们今年也就这一次把厨房弄成这样。

而且你不能因为我们没有注意卫生,就否定我们的未来。

再说了,爸爸,我记得你是在写一本‘怎么在孩子闯祸的时候还喜欢自己孩子’的书,你现在的做法,可不太对哦。”

儿子说完,他的情绪也逐渐冷静下来,才意识到儿子说的是对的。

孩子确实总会时不时犯错,也常常惹得父母们情绪暴躁、失控。

但我们在讨论当下的错误时,不应该否定孩子的过去,更不应该用消极的话判定孩子的未来。

对当下的事就事论事,是为人父母最大的修养:

1、只描述当下的事实,不随意贴标签

“你每次都这么马虎;”

“你现在这个样子,将来肯定是个废物;”

“你每次都要故意惹我生气;”

“你从来都不知道体谅父母”……

越是负面的标签,越容易让孩子变得自卑。

父母发泄情绪时无意识的话,会通过负面标签形成心理暗示,让孩子真的变成父母口中说的那个样子。



2、给出具体指示,不一味责骂

“我们一起把这些玩具收了吧”比“你怎么又到处丢玩具”有用;

“你可以试试从书中找找答案”比“这道题为什么做错了”有用;

“今天妈妈身体不舒服,你可以自己玩会吗”比“你为什么一点都不体谅我生病”有用……

孩子,是在父母的耐心和重复中,被一遍遍教会的。

别总用翻旧账或焦虑未来,让自己陷入教育的旧认知。



日本青少年犯罪心理专家出口保行,遇到过一个特殊案例:

男孩浩司从小就是学霸,他的母亲是一名私人诊所的医生,因为给自己的诊所引进了昂贵的医疗设备,为了收回成本,她时时叮嘱儿子:

“你必须好好学习,以后要考医学部,这样才能帮到妈妈。”

小时候的浩司听到这些话时,很高兴自己被妈妈认可和期待。

可长大后,他开始有了疑问:

“为什么我好好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做医生?为什么我不能像别的孩子一样,选择自己喜欢的未来?”

可他的意见总会被妈妈驳回,就连填报职业方向,妈妈都会插手干涉。

后来随着学业压力增大,浩司的成绩降到了中下游。



不曾想,他父母统一战线指责他:

“得意忘形了是吧!”

“我们对你抱有这么大的期望,你现在对得起我们吗?”

在对父母控制欲的愤怒,对无法掌握自己未来的绝望,和学习下降的多重压力下,浩司终于承受不住,用3D打印的手枪,指向了父母。

不关注孩子感受,只谈父母目的的话,是导致孩子走向绝望的真正原因。

当孩子和我们的期待不相符时,这样说,才不会把孩子越推越远:

1、表达出我们的真实想法,也不忽略孩子的感受

比如“你这样做,爸妈觉得很难过”,“爸妈的想法是这样的,你觉得呢?你的想法是什么?”

真诚,永远是必杀技。

把指责、埋怨的话,变成对我们自己需求、想法的陈述,彼此能了解到对方的真实感受,沟通才容易达成一致。



2、把“但是”换成“而且”

有多少父母,“明褒暗贬”过孩子:

“你很努力,但是不认真。”

“你很认真,但是成绩不够好。”

批评的话即使包装得再美丽,孩子也能感受得到。

其实换种方法,孩子才会更容易接受:

“你很努力,而且有时候也很认真,比如……”

“你很认真,而且成绩也会越来越好。”

3、沟通中的3T法则

《父母的语言》中提到一种沟通中的“3T法则”,同样适用于批评孩子时作为“辅助”:

共情关注——站在孩子的角度,去关注孩子所关注的点;

充分交流——和孩子沟通时,深入一些,用词精准一些;

轮流谈话——父母可以轮流和孩子谈话。

说到底,父母功利心太重,伤害的不仅是亲子关系,还会让孩子身心不堪重负。

越是不带目的的沟通,越容易让孩子打开心门。



最后想说:

心理学家约翰·鲍尔比曾说过这样一句话:

“父母和孩子之间最重要的,是情感连接。”

所有的批评,都是为了让孩子更好,而不是为了让孩子更糟。

没有任何批评,值得以伤害亲子关系为代价。

批评孩子的目的,也是为了让他们主动纠错,而不是在错误中持续内耗。

父母现在怎么说,决定孩子未来什么样。

只有当错误被妥善处理,孩子才能在父母的用心爱护下,蓬勃、自由、健康地生长!

与诸位父母共勉!

作者 | 牧青野,教育从业者,家庭教育指导师,青少年学习指导师,已出版《第一性原理学习法》。

主播 | 云湾,暖心宝哥,每晚用声音伴你入眠。

图片 | 视觉中国,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最新评论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