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家园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移动社区

搜索

“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这3种人,不值得同情,要远离

发布者: xkai2000 | 发布时间: 2025-7-22 10:35| 查看数: 124| 评论数: 0|



来源 | 每日读书精选

作者 | 小哈

俗语有云:“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这句流传千年的感慨,道尽了人性中的复杂与无奈。

生活中,我们常被他人的困境触动恻隐之心,却往往忽视了表象之下的因果。

“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这 3 种人,不值得同情,要远离!

这种看似冷酷的论断背后,实则藏着对人性与生活的深刻洞察。

认清这些人,才能避免陷入无休止的消耗,守护好自己的精力与善意。

01、深陷泥潭,却拒绝自救的人

哲学家尼采说:“如果你想走到高处,就要使用自己的两条腿!”

但有些人面对困境,不是积极寻求改变,而是选择在自怨自艾中沉沦。

他们抱怨命运不公、生活艰难,却不愿付出丝毫努力改变现状。

心理学中的 “习得性无助” 理论指出,长期处于被动状态的人,会逐渐丧失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意愿。

就像《孟子》所言 “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

这类人把自己的不幸当作索取同情的筹码,消耗他人的善意与耐心。

真正值得帮助的人,即便身处低谷,也会像沙漠中的胡杨,努力寻找水源,而不是等待他人拯救。

02、习惯索取,不懂感恩的人

作家亦舒曾说:

“人们日常所犯最大的错误,是对陌生人太客气,而对亲密的人太苛刻。”

有一种可怜之人,将他人的帮助视为理所当然,不断索取却从不回报。

他们在接受他人善意时心安理得,稍有不满便恶语相向,把恩情当作可以肆意践踏的垫脚石。

从社会学角度看,健康的人际关系需要双向的付出与回馈,单方面的索取终将打破平衡。

正如《增广贤文》中 “得人滴水之恩,须当涌泉相报” 的古训。

不懂感恩的人,即便再可怜,也只会成为吞噬善意的无底洞,靠近他们,只会让自己的善意与热情逐渐被消耗殆尽。

03、搬弄是非,自毁前程的人

《荀子・大略》有云:

“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口言善,身行恶,国妖也。”

生活中,有些人一边哭诉自己的遭遇,一边却在背后搬弄是非、破坏他人关系。

他们用受害者的姿态博取同情,实则是自己亲手毁掉了他人的信任与帮助的可能。

这类人的可怜,源于自身品行的缺陷,就像古人警示的 “来说是非者,便是是非人”。

他们习惯用制造矛盾、传播谣言的方式转移注意力,掩盖自己的过错。

与这样的人纠缠,不仅会陷入无端的纷争,还可能被其负面能量所影响,最终得不偿失。



常言道:“救急不救穷,帮笨不帮懒。”

从拒绝自救、不懂感恩到搬弄是非,这三种人的 “可怜” 背后,都藏着性格与行为的缺陷。

同情本是人性的光辉,但无底线的同情,只会纵容懒惰与恶意,让善良失去应有的价值。

愿我们都能保持清醒的认知,在释放善意时有所选择,远离消耗自己的人。

把同情心与帮助,留给那些真正值得的人,让温暖与善意,在正确的地方绽放光芒。


最新评论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