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家园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移动社区

搜索

《格言联璧》:家族传承的秘密,就这10个字!

发布者: qianyuan | 发布时间: 2025-7-20 11:22| 查看数: 95| 评论数: 0|



来源 | 善品堂

作者 | 善品君

老话儿说“富不过三代”,简直是家族传承中的一条魔咒。

一代创业,二代守业,三代继业,是每一位家族掌舵人共同的愿望。

然而从古至今,无数家族的兴衰轨迹反复印证:起家不易,传家更难。

尽管如此,历史上总有一些家族长盛不衰,辈辈有规矩,代代出人才。

家族传承的秘密,早已写在《格言联璧》这部书中。

说到底只有10个字:勤俭、忠孝、谨慎、诗书、积善!

01 勤俭治家之本

曾国藩说:“勤者,生动之气,俭者,收敛之气,有此二字,家运断无不兴之理。”

只勤不俭,一边努力打拼,一边追求奢侈,家庭最多维持现状。

只俭不勤,财富只出不进,省再多也无用,家庭难以有所起色。

不勤不俭,整日无所事事,却还挥霍无度,家庭必然支离破碎。

唯有克勤克俭,既要勤奋,创造财富,又要节俭,生活朴素。

如此,方能富养心性,积累财富,让家庭走上坡路,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

曾国藩治家亦无过人之处,不过奉行勤俭二字。

他要求后辈对诸事尽量亲力亲为,即使是捡柴、收粪、插田这样的小事,至于家中女眷,厨艺、纺纱、制衣更是不能假手于人。

哪怕身居高位,他依旧衣不尚华,食不厌蔬,居住在简陋的房子里。

以勤俭律己治家,由此,曾国藩不仅官运亨通,曾氏家族也奇迹般传承两百余年,无一败家子。

李商隐诗云:“成由勤俭破由奢。”

人勤则兴,家勤则旺,能勤能俭,永不贫贱。

纵使家中富甲一方,亦当勤俭,开源节流,保长久富贵安宁。

02 忠孝齐家之本

《小窗幽记》有云:“豪杰向简淡中求,神仙从忠孝上起。”

百善孝为先,孝为德之本,家无孝子,则无底蕴德行。

而忠孝之家,对国尽忠,对事尽责,对父母长辈尽孝。

其至爱至诚,可通达于神明,光照于天下,行事无往不利。

魏晋南北朝时的琅琊王氏,一向强调孝为百行之首。

家训要求子孙晨昏定省、冬温夏清,将孝道融入在骨血之中。

“卧冰求鲤”的王祥以孝闻名天下,就是出身于王氏家族。

因其孝义门风,王氏在东晋极为显赫、极具名望,其家族成员多任高官。

且王氏家族能人辈出、仕宦显达、文才相继,三百多年来无人与其并肩。

《格言联璧》中说:“孝子百世之宗,仁人天下之命。”

孝子可为百代宗师,令人敬佩,求忠臣也必于孝子之门。

恪守孝道齐家,养出感恩孝顺的子孙后代,家庭的福报才会源源不断。

03 谨慎保家之本

《后汉书》有言:“ 宜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战战栗栗,日慎一日。”

一天比一天谨慎,这是光武帝刘秀对功臣的劝诫。

夺天下不易,守天下更难,时时如履薄冰,方能行稳致远。

家族亦是如此,祖祖辈辈躬身苦干以发家,创造今时今日的荣光。

若是躺在功劳簿上,滋生骄横之心,放纵傲慢之行,离败家恐怕就不远了。

越是鼎盛之际,越要收敛谨慎,不宜张扬,才是处世保家的第一等功夫。

萧何是西汉的开国功勋,萧家也因他而兴旺。

他本是县城一小吏,而今却功冠群臣,担任宰相,门生故吏遍布朝野。

换作常人,恐怕早已骄矜恣意,一朝得志便忘形。

可萧何却慎始至终,深谙进退之道,不惜自污占取民田,来减轻刘邦的疑心。

结果就是,锋芒毕露如韩信、彭越等异性王皆身死族灭,而萧家得以传承保全。

正所谓:“小心驶得万年船。”

行事猖狂的家族,往往埋下祸根而不自知。

小心谨慎,言不妄出,性不妄躁,走好每一步,才能保住一家人。

04 诗书起家之本

苏轼在《三槐堂铭》中写:“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

当下无论贫富,都要重视子孙的文化教育,谨守耕读传统。

因为投资教育,永远是性价比最高的投资,从不亏本。

一个家能够兴旺发达,靠的不是埋头苦干,而是家里的书香气。

清代安徽桐城的张氏家族中,张英、张廷玉、张若霭,祖孙三代,颇受康、雍、乾三帝的青睐,可谓合家顶戴,满门朱紫。

但最开始的张家,不过是地方儒生,平平无奇。

他们起家的根源只有一个:将读书放在第一位。

张家世代重视子弟教育,花大价钱设立家塾、延请名师。

自张廷玉的高祖起,便一心读书,以科举晋身,为后代积累资本。

读书乃第一等好事,读书子弟乃第一等人。

诗书满屋,人人向学,就是一个家最好的风水,兴家起家不过是水到渠成。

05 积善传家之本

古语有云:“道德传家,十代以上,耕读传家次之,诗书传家又次之,富贵传家,不过三代。”

唯有厚德,方可载物,无论古今,行善积德,都是传家的根本。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若有余力,请心怀慈悲,乐善好施。

内心的善良,结下的善果,是留给子孙后代最深远的福荫。

北宋时,四川有一个富家翁,极善于经营,家财有万贯。

他膝下只有一个独子,按理说本该千恩万宠,将家业尽数托付。

然而他临终前,留给孩子的不过是几间破屋与几亩薄田。

只因大多数的家财,都被他用来赈济穷人了。

在他看来,与其给子孙留下金山银山,不如留下善缘厚德。

很多人觉得他傻,但是事实证明他是对的,他的子孙,一个比一个有出息。

这个人就是苏轼的曾祖父苏杲(gǎo)。

《易传》中讲:“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善良植根于家风,德行泽被于后代,定能兴家传家,打破“富不过三代”的魔咒。


最新评论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