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家园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移动社区

搜索

哈佛大学:毁掉孩子一生的9个弱者习惯(附对策)

发布者: enfamily | 发布时间: 2025-7-18 10:04| 查看数: 186| 评论数: 0|



习惯塑造人生,孩子怎么过一天,就怎么过一生。

父母早期的引导,是孩子开启人生路的金钥匙。

——虎妈


(点击右边三个点,可调整速度,电脑上可下载)

♬ 点上方绿标可收听男孩派主播周周朗读音频

作者 | 果小乐妈妈

来源 | 果小乐妈妈(ID:zljy2507480)



上个周末,带女儿去闺蜜家做客,闺蜜看着我家聪明的小不点儿,止不住的感慨:

“我家儿子小时候也是这么机灵,可是越长大反而感觉越来越迟钝了呢。”

我闺蜜很注重孩子的早期教育,从小就给孩子各种启蒙。

英语、识字、口才、绘画等等早教班,也报了一堆,可是孩子上小学后却觉得越来越吃力。

这让我想起,哈佛大学做了一个跟踪研究,发现9个影响人一生成就的要素。

这些习惯,被形象地称为“弱者习惯”

它们看似微不足道,却像潜伏在孩子成长路上的暗礁,不经意间就会让孩子偏离正确的航道。

这些要素对成就的影响,甚至远远盖过了传统意义上的学业表现。



犹豫不决,影响性:13%

我觉得现在的基础教育有一个很迷的地方。

就是不停地告诉孩子要遵守规则——在家听家长的,在学校听老师的。

很多孩子不会表达自己的想法,或是犹豫不决、瞻前顾后,或是盲从别人的意见。

他们没有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未拥有过对生活的控制权,需要他们做决定时,只剩下茫然和无能为力。

主见这件事,说小可小,说大可大。

生活的种种变化,往往就藏在大大小小的人生选择中,尤其在这个选择复杂多变的时代,每个人更是要学会如何为自己选。

应对策略:

1. 从简单的小事开始,邀请孩子去做出决策,比如选衣服、读故事、去哪儿玩等等;

2. 出现分歧时,允许孩子与我们争辩,尊重孩子的想法,邀请孩子一起参与解决问题。




拖延症,影响性:9%

有妈妈说:我家孩子做什么事情都磨蹭,吃饭慢,写作业也慢......

对未来的影响尚不知道,就知道现在每次磨蹭的我发狂!

我女儿也经常性的“拖延症”附体,仔细观察下,发现他们的慢,少部分是能力不足,大部分是对任务的“厌恶感”而导致的。

比如,我女儿上幼儿园的日子里,都会特别抗拒睡前洗澡,她觉得洗了澡就得睡觉,没得玩了。

应对策略:

1. 判定孩子是否磨蹭,不应该以家长的节奏为标准,真正的评判标准是同龄孩子的速度。

2. 巨好用公式:陈述孩子已经完成的部分+用孩子在乎的角度引导完成。

比如,“宝贝,你现在已经刷好牙了,如果再洗完脚,我们可以睡前多读两本书哦!”

我觉得吧,墨迹就是人性,想让孩子主动的前提就是让他们得到积极的反馈。



三分钟热度,影响性:8%

你家有没有这样的同款娃?

报了兴趣班,没去几次就不想去了;

今天想学画画,明天想学跳舞;

开始兴致满满,学着学着就不在状态了;

哭着要买的玩具,还没玩两天又闲置了......

“三分钟热度”有两种情况,一是兴趣不深刻,在某个领域达到一点小小成绩就会感到无聊;二是孩子的心智尚未成熟,一旦遇到困难就容易放弃。

应对策略:

1. “躺平逃避”型:可以多对孩子的努力做出肯定,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和能力;

2. “半途而废”型:与孩子一起制订一个阶段的成长目标(具体+可实现),比如一学期读完几本书,参与几次社区公益活动等。




害怕被拒绝,影响性:7%

心理学上,害怕被拒绝状态被称为“被拒绝敏感”。

上课不敢回答问题,怕说错;和朋友交往中不敢拒绝别人的无理要求;以后进入社会,怕被领导拒绝。

这类孩子内心非常柔软,却总是对未知充满恐惧。

应对策略:

1. 面对高敏感孩子的“无理要求”,我们不要下意识的吼叫和批判,而是阐述客观原因,慢慢提升孩子的自信力;

2. 告诉孩子,被外界的人拒绝是很正常的,那不代表自己不好,也许是别人不方便,也许是别人还不够了解你,同样,你也有权利拒绝别人。



自我设限,影响性:6%

如果大家留心一点就会发现,一二年级的孩子还是活力四射的,上课积极回答问题,课后也会经常与老师家长交流。

可是随着孩子长大,尤其是成绩带来的影响,很多孩子开始感到受挫、自我放弃。

还没开始学习就喊累,学不会;

经常把“我不行”“这个题目好难”挂在嘴边

这些都是“自我设限”的表现,特别是在考试前后,经常会有学生“摆烂”、“放弃”。

应对策略:

“轻推”策略——每一次尽可能让孩子在稍稍超出舒适区的范围内学习,既不会有太大的挫败感,又能有效吸收。




逃避现实,影响性:5%

心理学研究发现,现代人面对压力大多会采取回避态度。

就像鸵鸟别逼得走投无路时,就把头钻进沙子里。

所以,孩子们面对枯燥的学习过程,很容易选择逃跑,钻进网络世界娱乐、聊天、打游戏。

应对策略:

“解铃还须系铃人”,我始终相信,所有事情都有其背后的原因。

帮助孩子找到问题的根源,是与老师相关,还是父母对成绩的过分关注,抑或是学习本身的畏难情绪……之后和孩子一起解决问题。



总找借口,影响性:22%

这个习惯很隐蔽,但不改掉,成绩真的上不去。

这类孩子很会给自己找借口,试卷发下来了,就各种宽松:这道题粗心大意了,不算不算,那道题没看请题目,没事没事。

他们害怕失败,害怕犯错,害怕老师的批评,同学的嘲笑,家长的失望……

于是,他们拼命隐藏真相,为自己的失败想好了一箩筐借口,搪塞外界,安慰自己。

应对策略:

告诉孩子,犯了错没什么大不了,但是一定要认真分析错题,到底是题目理解不到位,还是思维过程太混乱,抑或是计算公式不熟悉……

帮助他分析原因,制定解决方案,比劈头盖脸骂一顿强多了。




恐惧心理,影响性:19%

恐惧情绪的历史和人类一样久远。

我们的孩子担心老师批评,害怕学习里的困难,怕考试失败,怕辜负了家长的期望.....各种害怕,他们的生活真的很累。

如果家长还管教的太严厉,时常打骂、苛责孩子,会致使孩子内向、胆小怕事。

应对策略:

先解决孩子的情绪,再去处理学习任务,共情接纳他的情绪,是处理情绪最有效的方法。



拒绝学习,影响性:11%

我觉得,中国孩子的学习自主权很低。

大多数孩子,都是被父母催着,老师管着学习,即便是我和队友小时候,也是不爱上学的。

可是没办法,学习是普通人降低试错成本的唯一途径。

我们只能逼着自己学,就和现在我们为了生计不得不工作一样。

这种找不到学习的乐趣,全靠社会逼着学的教育模式,真的有很大的问题。

很多孩子一上大学就撒丫子不干了:

“我们完成了大学教育后,依然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

现在基础教育中的最大谎言就是,“努力努力,到了大学就好了”,实际上,本科的四年才是自主学习的黄金时间。

应对策略:

让你的孩子,至少拥有一样他可以掌控的事情,可以是某项运动,可以是画画,也可以是读书……

关键点是,这件事让他能找到自我,支撑着他在枯燥的学习生活中找到努力的方向。



其实,这9个弱者习惯,也是人性。

令人深思的是,这些关键要素在很大程度上并非取决于学业成绩,而是个体内在的性格特质以及自幼便逐渐养成的反应模式与习惯。

只是,我们不得不走在反人性的路上。

最后,愿我们的孩子越来越好,我们的家庭与人生越来越幸福!

点亮推荐,与所有父母共勉。



*来源:果小乐妈妈(ID:zljy2507480),文科硕士,小学语文教师,专注分享孩子教育的一些感悟与经验。

*本文部分图片来源于图虫创意。


最新评论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