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家园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移动社区

搜索

曹沫劫齐桓公:这场名垂青史的劫持事件,究竟谁赚谁赔?

发布者: enfamily | 发布时间: 2025-7-18 09:59| 查看数: 184| 评论数: 0|



来源 | 有书

作者 | 有书朱宏博

关于春秋五霸究竟是哪五位诸侯王,历来说法不一,但公认的至少有三位: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

对于这三位霸主,历朝历代褒贬不一,但若征询大圣人孔老夫子的意见,夫子一定会倾向于推崇齐桓公。

因为他在《论语》中就明确说过:

“晋文公谲(jué)而不正,齐桓公正而不谲。”

意思是,晋文公诡诈而不正派,齐桓公正派而不诡诈。

足见孔子对齐桓公的认可。

孔子为何称赞齐桓公正直?

从一桩非常有名的劫持案——“曹沫劫齐桓公”就可以看出来。

司马迁还将此事作为《史记·刺客列传》的开篇。

这桩劫持案究竟是怎么回事?

下面就让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回到风起云涌的春秋时期,回到当时的齐鲁大地一窥究竟。

01

时代风云:齐鲁矛盾和齐桓公的崛起

春秋时期的齐鲁大地,存在着两个重要诸侯国——齐国、鲁国。

齐国,是西周开国功臣姜太公的封国,鲁国则是大圣人周公的封国。

两国均出身不凡,影响力巨大。

在西周时期,齐鲁两国还比较小,周边蛮夷侵扰不断,它们都忙于攻伐蛮夷。

再加上当时的西周王室比较强大,能够有效维系诸侯间的秩序与平衡,因此那时候的齐鲁两国之间可谓相安无事。

随着周平王东迁,周王室衰微,天下秩序逐渐混乱。

齐鲁两国实力日益壮大,两者间的竞争与摩擦也逐渐扩大,斗争愈加激烈。

在此过程中,齐国一直实行姜太公“举贤而尚功”的国策,崇尚功绩,广揽人才,国力迅速崛起。

鲁国实行的是周公“尊尊亲亲”的治国理念,强调宗法制度,提倡家族政治,任人唯亲。

虽然维护了内部的和谐稳定,但在对外扩张与国力提升方面稍显落后。

就这样,两国间的实力天平逐渐倾斜,齐国越来越比鲁国强大。

公元前686年,齐襄公被大臣杀害,齐国大乱。

这时,齐襄公的两个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分别在莒(jǔ)国和鲁国避难,双方都想赶快回国,夺取王位。

公元前685年,公子小白在齐国贵卿国氏、高氏的支持,以及鲍叔牙的辅助下,率先回国,成为齐国国君,他就是大名鼎鼎的齐桓公。

鲁国支持的公子纠由于晚了一步,错失国君之位。

齐桓公即位后,逼迫鲁国杀死公子纠,鲁国迫于无奈,只得照办。

虽然鲁国百般退让,但是对于有称霸天下野心的齐桓公来说,公子纠之事恰似天赐良机,为他征伐鲁国提供了名正言顺的借口。

此后几年,齐国屡次兴兵伐鲁,而鲁国方面的主要统帅就是曹沫。

身为弱势方的主将,曹沫可谓倒霉“到家”了。

02

个人努力:逆袭上位的大力士

曹沫,史书并未记载其身世背景,但是从鲁国史书的蛛丝马迹来看,“曹”这个姓氏绝对不算鲁国的名门望族。

以鲁国“尊尊亲亲”的传统来说,若曹氏家族真的比较显赫,应该有很多姓曹的名人载入史册。

但除了曹沫以外,鲁国有记载的曹氏名人就一个曹刿(guì)。

而《左传》明确记载曹刿并非“肉食者”,也就是说他不是权贵。

因此我们可以推测,曹沫的出身应该不是特别好。

虽然曹沫出身一般,却拥有非凡的体魄与过人的勇气。

他力气大,作战勇敢,因此被鲁庄公赏识,并得以破格提拔,跃居将军之位。

这在看重血缘关系的鲁国,是非常不容易的,可见曹沫才能过人。

齐桓公即位后,多次攻打鲁国,曹沫作为鲁国的主将,屡次挺身而出,直面强敌。

然而,由于两国实力悬殊,曹沫虽英勇无畏,还是多次战败,导致士兵伤亡惨重,战局每况愈下。

这使得鲁庄公深感忧虑,最终决定以割让城池为代价,换取与齐国的短暂和平。

尽管曹沫屡战屡败,但鲁庄公对其的信任并没有减少。

鲁庄公深知战场胜负非一人之力所能左右,也并非曹沫之过。

这份深厚的信任与理解,让曹沫心中充满了复杂的情感——既有对鲁庄公知遇之恩的深深感激,也有对自己未能守护疆土,屡遭挫败的愧疚,更有对齐国的强烈仇恨。

于是,曹沫暗中筹谋,准备利用齐鲁两国即将举行的和平谈判这一契机,实施一场惊天动地的行动,一雪前耻。

03

会盟惊魂:突然发作的挟持事件

公元前681年,齐鲁两国答应在柯地会盟,打算用盟誓的方式,终结长久以来的纷争。

会盟现场气氛微妙,既轻松又凝重。

轻松的是齐国,齐桓公志得意满,不时调侃几句鲁庄公;凝重的是鲁国,鲁庄公尴尬赔笑,恭敬之下不失尊严。

齐国群臣皆沉浸于胜利的喜悦之中,而鲁国君臣虽心有不甘,却也难掩对和平的渴望。

其中,只有曹沫闷闷不乐,只是低头不语。

随着交谈渐入尾声,齐国适时拿出精心准备的和平条约,鲁庄公佯(yáng)装细阅,旋即表示没有异议。

接下来便是盟誓仪式了,这盟誓一旦完成,便意味着鲁国割让的土地将由齐国合法占有,成为既定事实。

曹沫按捺不住胸中怒火,猛然起身,疾步冲向高台。

他自袖中抽出早已准备好的匕首,动作迅捷无比,齐桓公的卫士们尚未及反应,已被其势不可挡的气势冲散。

转瞬之间,曹沫已将锋利匕首架在齐桓公脖子上,会场内顿时一片哗然。

齐桓公毕竟是一代明君,面对突如其来的变故,非但没有慌乱,反而目光如炬,冷静地转向鲁庄公。

只见鲁庄公亦是满脸惊愕与不安,正高声呼喊着让曹沫住手,其神情中透露出对事态发展的不解与恐惧。

齐桓公心中已经明白,此举并非鲁庄公授意,而是曹沫个人所为。

于是,齐桓公问曹沫:

“您想要什么?”

曹沫大声地说:

“齐强鲁弱,您恃强凌弱,侵占我鲁国疆土,这太过分了。

请您还是好好考虑该怎么做吧。”

齐桓公略一沉吟,说:

“既然如此,那么今天的盟约作废,齐国所占鲁国之地,尽数归还,如此可好?”

得到承诺后,曹沫立刻扔下匕首重新回到群臣之中,面色如常,仿佛方才那惊心动魄的一幕从未发生。

齐桓公冷冷一瞥鲁庄公后,猛然一甩衣袖,大步走出会场,会场内顿时寂静无声。

鲁国君臣面面相觑,神色各异,充满了对未来的迷茫与不安。

他们不知道齐国是否会信守承诺,归还失地;更惧怕此举会激怒齐国,招致更猛烈的报复。

鲁国上下都笼罩在一种紧张而忐忑的氛围中,焦急地等待着齐国的下一步行动。

04

侥幸成功:管仲的金玉良言

齐桓公返回齐国,心绪难平,怒火中烧,于是和相国管仲商议,意欲毁约食言,兴兵伐鲁,誓要让鲁国付出沉重代价。

然而,管仲作为千古名相,其见解独树一帜。

他向桓公进言:

“君上志在四海,鲁国那点土地对您来说只是蝇头小利,相较而言,您在天下人面前的信用才是大利。

贪图小利以求自己痛快,便会失去诸侯和天下人的信任、支持。

我看不如将土地还给鲁国,这样才能显示大王的胸襟。”

齐桓公闻言,沉思片刻,终觉其言在理,遂下定决心,安排人将齐国所占鲁地悉数还给鲁国。

消息传到鲁国,鲁国上下欢声雷动,视此为外交奇迹。

曹沫因此功高至伟,深得鲁庄公倚重,其英勇与智慧更为世人所颂扬。

曹沫此举虽以下犯上,违背礼法,但他深厚的爱国情怀与智勇双全的品质依然值得肯定。

遗憾的是,他所拥有的智勇终究是小智小勇,相较之下,管仲才是大智大勇。

看上去,鲁国不损一兵一卒就要回了土地,而齐国丢了面子,吃了个哑巴亏。

然而从长远的角度来看,齐桓公在面对无端受胁的困境时,仍能秉持诚信,如约归还领土。

此举彰显了大国应有的气度与风范,也让各诸侯看到了齐桓公的守信,纷纷与齐国结盟,奠定了齐桓公“一匡天下,九合诸侯”的霸业。

反观鲁国,因战场失利,便在庄重的会盟上挟持他国国君以强求领土。

此等行为,无疑违背了道义与礼法,透露出其战略视野的狭隘与局限,预示着鲁国未来的衰微之路。

这桩劫持案也提醒我们,信用才是一个人最宝贵的资产。


最新评论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