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家园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移动社区

搜索

关掉朋友圈三年,他们后悔了吗?

发布者: enfamily | 发布时间: 2025-7-18 09:44| 查看数: 161| 评论数: 0|

▼点下方播放按钮收听音频


(点击右边三个点,可调整速度,电脑上可下载)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遇到过这种情况:

突然之间想起一个人,才发现好久都没他的消息了,想点进对方朋友圈看看,映入眼帘的不是一条横线就是“朋友仅展示最近三天的朋友圈”。

那种感觉就好像对方的世界关上了门且上了锁,你站在门外,禁止进入。

也不知从何时开始,朋友圈——这个曾经的社交乐土,已经悄悄从很多人的生活中淡去。

更有一批“先行者”选择关闭朋友圈功能,真正回到现生。

几年过去,他们怎么样了?是回归了“原始”,还是找到了更自在的节奏?

我找到3位有此经历的朋友,看看他们是怎么说的。



@图一乐

我关掉朋友圈有3年了吧。

其实也没啥特别的契机,当时因为工作压力大,跟当时的男朋友也处在一个面临决定的阶段,弄得我整个人状态都不好。

“我好想消失。”这是我那段时间不断冒出的念头。

我想去一个谁都不认识的地方,把自己隐藏起来,谁都不想理,自动屏蔽一切外界的噪音。

我离了职,关掉了朋友圈。

在缺氧的深海里游了太久,我把这次逃离当成了可以上岸的出口。

我下定决心跟自己讲,就趁着这次,过一过自己想过的生活。

相比之前总是畏首畏尾的我,那是我第一次变得勇敢。

之前,我很依赖朋友圈,每天一睁眼,先打开微信刷一遍,睡觉前也是。

它无形中偷走了我很多时间,也在我身体里留下了很多不安的小情绪。

我看到有的朋友从恋爱到结婚,过着幸福的生活;

也看到有的朋友晒车晒房,含“金”量很高;

也有的到处旅行,实现了“人生是旷野”的梦。

只有我,在这个年纪一事无成。



说实话,看到别人的光鲜,我很羡慕。

会觉得怎么别人都活成了我理想中的样子,好像只有我过得很惨。

越看越焦虑,然后不自觉地push自己,“你可得好好努力。”

所以,

我很怕停下,我怕我一旦停下来,就更跟不上别人了;

我不敢给自己放假,不敢心安理得地玩;

我未雨绸缪,瞻前顾后;

我……好像把自己丢了。



这也是我离职之后那段日子想通的,我开始真真正正和自己坦诚相对。

我内核不稳,总想从外界获得认可和关注。

我没有安全感,总想抓住一根稻草紧紧不放。我害怕失去,怕亲密的人离开我。

现在,对于这些,我一一接纳,然后试着让自己一点一点去填满那些需要缝补的地方。

与其说那段时间是休息的日子,不如说是一段修复的过程。

我在景德镇的时候,一个做瓷器的老师傅跟我说:

“做一个好的器物,手一定要稳,心无杂念,方得圆满。”

我明白,达到这种修行,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但最起码,现在的我可以随时暂停,尽量不让生活失控,如果生活散了,我也有重建它的能力。

我喜欢现在为自己构建的秩序感,远离不必要的人际关系之后,我更关注我本身了,把对别人的注意力都放到了自己身上。

我变得更平和了,

我放下了5年的感情,

丢掉了糟糕的状态,

捡起了跑步的习惯。

所以,关掉朋友圈并不是我的目的,找到我自己才是。

希望每一个朋友在前行的路上,一定要多听听自己的声音,别人的生活再好都不是模板,你要找到自己的锚点。

我的朋友不在朋友圈里,我想要的生活也不在朋友圈里。

想见朋友,我可以随时去见。

至于理想生活,我觉得并不在未来,就在当下,当下的每一个细枝末节里。

这是我32岁才明白的道理——

生活终究是自己的,与他人无关。




@nanana

精装的朋友圈,毛坯的人生。

对,说的就是我。

先给大家说一下我之前是怎么运营朋友圈的。

第一步:先选要发朋友圈的图片,这一步,会有一段很长的纠结时间;

第二步:P图,一顿操作猛如虎(时间也很久);

第三步:排列九宫格,哪张图该放在哪,会一遍遍地试,看效果;

第四步:想文案(要那种又独特又高逼格的



);

第五步:分组(想给谁看,不想给谁看);

第六步:一切就绪之后,点击「发送」。

一套组合拳下来,就一个字——累。



这还没完,我这么精心准备的朋友圈,当然期待着有很多人给我点赞评论,满足我的虚荣心。

接下来就是期待朋友圈小红点的出现,越多越好,越多我越开心。

我现在想想那时候的自己,就像魔怔了一样。

情绪完全被小红点掌控,有人点赞我就开心,没人点赞我就很失落。

然后内心上演一出大戏,“咋没人给我点赞”“他们不喜欢我发的朋友圈吗”“他们不喜欢我吗”……开始上升到自我怀疑。

刷完一圈更空虚了。

这就是我那时候的状态,朋友圈看起来光鲜亮丽,其实生活一地鸡毛。

而我在朋友圈展现的那些恰恰是我毕生追求的。

比如,松弛感,还有所谓的旷野。

因为我看到别人在朋友圈里都过得很好。

内心就会有一种“我也想要”的心理,然后就会刻意地去发一些裹满滤镜的“好东西”。

那我获得松弛感和旷野了吗?

并没有。

我只是在有意识地告诉别人:我过得也很好。

后来应该是成长带来的意识发酵,不想再像做任务似的去发一条朋友圈,也不再在乎别人发什么东西了。

索性就关了朋友圈。



朋友圈早已失去了最初想表达想记录的初衷,而克制自己的表达欲,也是成年人要学的必修课。

当点赞评论成了获得快乐的指标,那生活也挺无聊的。

当然,有人说,朋友圈的访客是未来的自己。

不在乎别人怎么看,想发就发。

我对此也是表示赞成的。

我觉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怎么开心怎么来。

反正不要让朋友圈主导你的情绪。

没必要。

王凯不也早就关闭朋友圈了嘛。




作为我个人的态度是,我并没有太多观众,别人的生活再出片都跟我没关系。

如果想要获得内心的快乐和满足感,就远离虚拟的关系,走到具体的生活中去。



@咸蛋黄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社交货币”。

在朋友圈盛行时代,点赞就是当代年轻人的社交货币。

你给我点赞,不代表咱俩关系好;但你不给我点赞,咱俩关系一定不好。

我有个朋友,每发个朋友圈,都要让我去点赞,如果我没点,她就会直接来说“我发朋友圈了,快去点赞”。

一两次还好,每次都这样,说实话有点受不了。

我不是那种经常刷朋友圈的人,但我经常被朋友圈所困。

在朋友圈,如果我看到喜欢的内容我会自动点赞,但那些经常来邀请点赞的人,是把点赞当成KPI了吗?

令人头大的是,还为此闹过乌龙。

我大学同学结婚,我后知后觉听另一个同学说才知道。

我觉得我们在大学关系还挺好的,就赶紧私聊她,送上了祝福和份子钱。

还带上一句“你咋没通知我呀”。

过了大概半个小时,我收到一句“我发朋友圈了呀,你都不看朋友圈的吗?”

呃……这一句给我噎的,我都不知道咋回复。

最后还是以我道歉收尾。

我后来想想,这事怪我吗,也不是我的错,我为啥要道歉。

弄得我也很委屈,我又没在朋友圈买房,一天到晚守在那。

后来,我就干脆不看不刷了。

我之前觉得刷朋友圈是一件放松的事,看看别人都在干嘛,近况如何。

现在好像变得不那么纯粹了。

关了朋友圈之后,最大的感触就是,世界终于清净下来。

我不再去应付那些让自己不舒服的人际关系,内心也逐渐变得很安静。

有时间看看书做做饭,和朋友一起骑行,睡到自然醒。

我觉得这种状态的我好幸福。



建议大家多出去走走,生活圈比朋友圈好逛多了。

盯着别人的生活看,只会偷走你的幸福;

只有亲手搭建自己的生活,才会重获自由。



赫尔曼·黑塞在《悉达多》中写:

“你的内心总有一处宁静的圣地,可以随时退避并在那里成为自己。”

第一批关闭者的经历告诉我们,生活可以少一些“围观”,多一些“参与”;少一些“比较”,多一些“专注”;少一些“表演”,多一些“真实”。

当他们把目光开始投到自己身上,他们过得比之前更简单、更清醒、也更忠于自我。

想起余华在《在细雨中呐喊》中写的那段话,放在这里再适合不过:

我不再装模作样地拥有很多朋友

而是回到了孤独之中

以真正的我开始了独自的生活

我们曾如此期待外界的认可

到最后才知道

世界是自己的

与他人毫无关系

对于朋友圈,无论选择开启还是关闭,重要的是保持生活的主动性,夺回对自己时间和注意力的掌控权。

在喧嚣的数字世界中,为自己保留一方宁静,去体验、去创造、去真实地活着。

世界纷纷扰扰,

你,才是自己生活的主页。

作者 | 阿植,本文首发于十点读书会(ID:sdclass)。

主播 | 云湾,暖心宝哥,每晚用声音伴你入眠。

图片 | 视觉中国,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最新评论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