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家园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移动社区

搜索

当孩子情绪崩溃时,这样说比100句夸奖都有用,九成父母却说不出口

发布者: x-kai | 发布时间: 2025-7-13 10:49| 查看数: 70| 评论数: 0|



当孩子情绪崩溃,他最需要的,就是父母能够体会他的感受、表达爱意。

你怎么回应孩子的脾气,他就会学会怎么面对情绪。

——虎妈


(点击右边三个点,可调整速度,电脑上可下载)

♬ 点上方绿标可收听男孩派主播晏娇朗读音频

作者 | 暖心

来源 | 萨提亚育儿(ID:satiryuer)



知乎上有一个网友问:

14岁的女儿情绪非常不稳定,总感觉她下一秒就要崩溃,是什么心理疾病吗?

因为是单亲家庭,她对女儿的期望很高。只要她对女儿有一点不满意,就会批评、数落。

但是,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女儿就变得特别脆弱。

有时候,还只批评两句,女儿就会发脾气;遇到一些困难,就会哇哇大哭。

有一次,考试考差了,就用撕书来发泄。

她想安慰女儿,就问了一句“怎么了”,女儿就冲着她吼“不要你管”。

她听完后就发了脾气:这么大的人了,一遇到事情就知道哭,哭能解决问题吗?

也许是当时没考虑到女儿的心情,女儿很生气,对她一顿哇哇乱叫,事后更是对她爱答不理。

看到这里,不由得感叹:孩子的情绪就像雷雨天,让父母无法招架。

现在,许多孩子的情绪都非常敏感。

失败了,就难过得哇哇大哭;遇到不顺心的事,就乱发脾气。

面对孩子的情绪,90%的父母都是没办法,最后只能用粗暴的方式去阻止:

再哭就丢掉!

你看看你多丢人,别人都看着呢!

这么大了,能懂点事吗?哭能解决问题吗?

……

然而,父母越阻止,孩子的情绪却越崩溃。

实际上,九成的父母都不知道情绪崩溃的孩子究竟需要什么!




孩子情绪崩溃,内心在想什么

经常有网友留言说:

最害怕孩子闹情绪了,一旦哭起来怎么哄都哄不住。

一点不顺心的事情,他就会撒泼打滚,一点也不听劝!吼的越大声,他哭得越厉害!

特别喜欢生闷气,问他什么事,他也不说,好言相劝,他却会越闹越凶……

为什么父母越阻止,孩子的情绪越坏?

其实,从心理学上来讲,孩子是不会无缘无故地闹脾气的,他每一次的情绪,就是他的一种“语言”:

1. 发脾气,一遇到事情就大哭大闹——只因为感受到受到了攻击

看过一个案例:

一个小男孩经常在家里大发脾气,一遇到事情就会大哭大闹。

直到一位心理医生告诉他的父母:你们应该看看他发脾气是想表达什么?

听了心理医生的建议,他们深入地和孩子交流后发现:他的脾气源自于挫败感。

男孩有个哥哥,经常被拿来和他比较,可是他什么都比不过,所以内心非常烦躁。

心理学上说:

“当孩子想要做的和可以做到的事情之间出现差距的时候,大脑就会产生压力激素,比如皮质醇,它会让孩子的大脑产生愤怒的情绪。”

当孩子一件事做不好,让他内心有挫败感,于是他在很生气、很着急时是无法调节情绪的,所以他会哭闹、发脾气。

2. 说话很冲,对父母不耐烦——感受被忽视的愤怒

不要以为孩子只有大吼大叫才是情绪崩溃。

有一类孩子,他们总是很烦,看什么都不顺眼,啥都不能令他开心!

其实,这一类型的孩子,他的情绪也处于崩溃的阶段。

微博上有一个帖子,说的是一个女孩称:自己对妈妈应激了。

这个女孩说:妈妈只要一问她“去干嘛?去哪?跟谁?”这样的话时,她就会瞬间烦躁不安,然后用狠话去回怼妈妈。

后来有人问她为什么会这样,她说:以前妈妈经常批评她、所以她对妈妈有一种应激恐惧。

看吧!

当父母无意间说了“攻击性的语言”,孩子内心是有愤怒的,当忍受得多了,最后就只能用暴躁的语言来进行自我防御。

如果孩子经常说:

你烦不烦啊!不要你管,很啰嗦等充满情绪的语言,就预示着他的情绪波动很大。

这些孩子,背后可能经历过很多的不被认可,内心的愤怒让他们只能用暴躁来表达。

心理学上有一个词叫“被忽视的愤怒”:当孩子没得到过重视、为了吸引父母的视线,往往会出现任性、暴躁、自私、哭闹等行为。

爱怼人的孩子,更容易用烦躁的情绪遮掩内心的不安。




九成父母,陷入语言陷阱

一位网友讲了一段经历。

以前她酷爱抄歌词,一次妈妈却将她的歌词不小心丢掉了,当时她找不到了生气地大哭。

那天,妈妈因为打麻将输了,看见她哭哭啼啼的,就一巴掌将她打过去,制止了她的哭泣。

说出的话还带着怒气:一个破本子丢了就丢了,值得你这么闹吗?

虽然当时她的情绪隐藏住了,可是这件事一直埋藏在她的心里,即使知道不能恨妈妈,但也亲密不起来。

有一项数据显示:

当孩子有情绪却被吼叫的孩子,压力激素会飙升50%,攻击性会不断增加。

很多父母都会忽略孩子的情绪,总觉得只要孩子不发脾气、不生气就没什么问题了。

其实,父母给孩子的“二次伤害”远远要比事情本身带给孩子的伤害更大。

比如:当孩子哭着说“我做不到”时,一句“有什么好哭的”,会让孩子瞬间失去表达的勇气。

心理学有一个“斯万高利效应”:指的是孩子的负面情绪,如果没有及时消化的话,就会在心中快速繁殖,直至毁灭情绪系统。

如果父母是这样回应孩子的情绪:

1. 不允许哭,或者是打骂孩子。

孩子闹情绪时,很多父母会说:不许哭,再哭就打你!

这样粗暴的制止方式,其实就是在逼孩子压抑情绪,在告诉孩子:有情绪不能表达出来。

孩子内心只有恐惧和妥协,压抑的负面情绪最终会膨胀,然后通过“攻击”的方式显现出来。

这样的攻击可以是外在的:比如对别人发脾气。

也可以是内在的攻击:否定自己,觉得自己不被人爱,不断内耗、伤害自己。

孩子情绪没有落脚点,只会越来越失控。

2. 用威胁、抛弃感逼迫孩子。

有些父母,为了快速平复孩子的情绪,会下意识地用“抛弃”作为威胁,试图让孩子瞬间乖巧。

“再哭就不要你了。”

“再闹脾气,就滚出去。”

……

心理学研究表明,这种“情感恐吓”会让孩子的大脑杏仁核被激活,产生强烈恐惧感。

长期威胁会让孩子形成“讨好型人格”,表面上顺从,内心却充满恐惧与疏离

一项针对3000名成年人的回溯研究发现,童年频繁经历“抛弃威胁”的人,成年后抑郁症发病率是普通人的2.3倍。

当父母对孩子说再哭就不爱你之类的话,会让孩子被情绪压抑,让孩子很难与他人建立深入的亲密关系,他就会习惯性隐藏自己的脆弱。

父母的语言陷阱,很难养出心理健全的孩子。




崩溃的孩子,不需要安慰

只需要爱的“咒语”

当孩子情绪失控时,他们往往被委屈、愤怒、挫败等情绪裹挟着,充满无力感。

这时候父母要做的不是“堵”,而是“疏”。

有心理学家认为:孩子有情绪时,只是需要共情,因为共情会使催产素分泌激增,也会让情绪平复速度提高3倍。

父母要用对方式,孩子才能心理健全。

1. 擅用“三明治沟通”

当孩子表现出不耐烦时,不要一味地去“逼问”孩子,而是用“我观察到……”去描述孩子的行为,让孩子知道自己被关注着。

比如:

孩子搭积木失败了,发脾气。

我们可以说:我观察到你是因为失败了才生气的,没关系的,我们重来一次就好了。

你观察孩子时,孩子会有一种感觉:我很重要。

这就是情绪缓存:通过描述孩子的生气点,然后让孩子看到孩子的问题。

然后再用 “三明治沟通”:肯定、建议、鼓励的结构去与孩子沟通。

例如:你今天计算比昨天错得少一些了,如果你能再细心一点,就很棒了!妈妈相信你会做得越来越好的。

2. 充电式拥抱

当孩子遇到问题,崩溃大哭的时候,任何评价都会变成负面的。

孩子崩溃时,缺的是安全感,需要父母的肢体语言表达爱意。

教育家孙云晓提出过一个量化标准:

一个孩子一天需要4次拥抱才能存活、8次拥抱才能坚持、16次拥抱才会成长。

拥抱、抚摸、微笑、眼神的传递被统称为“肢体语言”,是孩子获取爱最直接的方式。

当孩子在公共场合哭闹、起床气发作时,给孩子拥抱,让孩子感受到心跳。

我们拥抱孩子,同时也要用语言接住他的情绪:

宝贝,妈妈知道你这时候很难过,没关系,我们一起面对。

3. 共情式支持

父母要学会转变语言,少用命令式语言,多和孩子“套近乎”:把“你应该”换成“咱们”,这属于情感支持。

比如,一个孩子因为考试不理想,而情绪不稳定:

先共情:

“妈妈知道你努力了,这一次的考试其实很难。”(降低孩子压力)

分解任务:

“咱们先来一点一点分析错误原因,再一点一点来解决。”(帮孩子解决焦虑)

鼓励尝试:

“你看,其实这些题你都能做对,只要做题时再细心一点就好了。”(树立信心)

父母给孩子归属感,让他知道:无论何时,他都有人陪伴在身边。




看过一句话:

教育不是一场必须分出胜负的战役,而是和孩子共同成长的旅程。

每个孩子都不是天生的情商专家,他发脾气了就是在提醒父母:我不知道怎么办,你教教我。

因此,我们要做好孩子的“情绪成长导师”:

有负能量的时候,就多鼓励他;

闹脾气的时候,就多关心他;

情绪不稳定时,就多共情他。

孩子感受到一种归属感:父母愿意无条件地接纳自己,陪伴自己。

父母能总愿意去接住孩子的情绪,他才能像一棵大树,任情绪的风暴穿过枝叶,根仍深扎大地。



*来源:萨提亚育儿(ID:satiryuer),传播萨提亚、NLP、催眠、家排、NLP教练技术、亲密关系等实用心理学,与大师相遇,让心理学快速改变你的人生。

*本文部分图片来源于图虫创意。

最新评论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