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家园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移动社区

搜索

睡不着觉,是身体给你最好的信号

发布者: Ienfamily | 发布时间: 2025-7-9 10:16| 查看数: 103| 评论数: 0|

▼点下方播放按钮收听音频


(点击右边三个点,可调整速度,电脑上可下载)

《2025年中国睡眠健康调查报告》中指出:

中国18岁以上人群睡眠困扰率为48.5%,其中女性占比51.1%、男性占比45.9%,且随着年龄增长,睡眠困扰率逐渐上升。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失眠成为了一种魔咒,困扰着每一个现代人。

有的人是舍不得睡,直到熬到困得睁不开眼才缓缓入睡。

有的人是睡不着觉,尝试了很多种方法,效果却始终不尽人意。

但你知道吗?

无论是主动熬夜还是被动失眠,其背后都隐藏着许多我们不曾留意的信号。



中医有云:

“阳出于阴则寤,阳入于阴则寐。”

意思是说,当阳气脱离阴气,人就会清醒,当阳气进入阴气,人就会入睡。

这种阴阳的平衡是维持人体健康的关键,当平衡被打破,睡眠就会出问题,而这往往是某些疾病的先兆预警。



我有一个朋友小凌,今年年初刚刚晋升了部门经理。

前一段时间,她为了赶项目进度,连续一个多月几乎每天工作到凌晨,困了就靠咖啡、浓茶提神。

好不容易熬到项目接近尾声,不需要再那么高强度的工作,她却发现自己反而睡不着了;

即便勉强入睡,也总是做梦,好几次在半夜突然惊醒,越睡越累。

一开始她没太在意,还以为是工作压力大、精神太过紧绷导致的,想着等到项目彻底结束再好好休息几天就好了。

直到有一天,她眼前发黑、站都站不稳被送进了医院。

国际医学周刊《行为医学年鉴》有项研究:

熬夜会降低人体免疫力,连续三天晚上睡眠时间少于6小时,身体抵御体外病毒和体内病变的能力就会变差。

与之相对的,很多疾病都可能通过影响神经递质分泌或直接刺激感官,导致入睡困难或睡眠维持障碍。



很多时候我们以为的睡不着觉,都是身体在发出求救信号。

当警报响起,我们要做不应该是忽视或是仅仅依靠药物去解决,而是应该反思:

是不是我们的生活方式出现了问题?是不是身体在向我们抗议?

只有找到失眠的根本原因所在,才能真正的解决问题。

正如德国哲学家叔本华所说的:

“人类所能犯的最大错误,就是拿健康来换取其他的身外之物。”

如果你也饱受失眠的困扰,务必尽早去做一个全面的检查!

不要因为忽视了身体的信号,而造成更大的健康问题。



失眠不仅仅是身体出现问题的一种示警,更是心理的天气预报。

它在提醒着我们,那些被我们抛在脑后的情绪,并没有就此消失不见。

电影《头脑特工队2》中,有这样一个情节:

13岁的少女莱利步入了青春期,也迎来的更多的生活烦恼。

曾经最好的两个朋友,不再和她同校;

在进入高中之前,她还要参加为期三天的冰球训练营,如何被教练选中,如何从众多成员中脱颖而出,成了她最主要的任务。

环境不断变化、压力事件不断增加,让她的脑中产生了新的情绪:

焦焦(焦虑)、慕慕(欣赏)、尬尬(尴尬)、丧丧(沮丧)。

焦焦出于保护莱利的目的,一出现就把开心、悲伤、生气、厌恶和恐惧等情绪关了起来。



莱利的大脑就这样逐渐被焦虑填满,白天她更加刻苦地训练,到了晚上也焦虑地整宿整宿的睡不着觉,大半夜都在思考应对策略。

在心理学领域有一个概念叫做“思维反刍”,指的是对负面情绪、事件或经历反复思考的认知模式。

这种思维模式的特点是被动、重复且无目的性的。

主要的表现为对过去错误的懊悔、对未来的过度担忧,或者是对自身缺点的反复审视。

在我们的社会环境中,负面情绪往往是不被允许流动的。

为了让自己显得更加地“合群”,为了让自己看上去不那么情绪化,我们总是习惯将自己的情绪压抑、隐藏起来。

可是那些未被看见、被刻意隐藏起来的情绪不会消失,只会累积成更尖锐的痛感。

等到了夜晚它就会像反刍类动物将胃中半消化的食物返回口中再次咀嚼一样,变成让我们辗转难眠的“情绪风暴”。

如果下一次你发现自己怎样都睡不着的时候,不妨试着探究一下自己的内心,看看自己的心理究竟积压了什么。

这或许才是应对失眠最好的方式之一。



在豆瓣“睡吧-和失眠说再见”小组,曾经看到过这样一个故事:

网友@喃逢说自己的丈夫常年在外地工作,照顾家里的责任只能由她一个人承担。

她早上6点起床做早饭,7点送孩子上学,9点去公司上班。

因为老人腿脚不太方便,她中午还要趁着午休的时间赶回来做饭,下午下班接孩子放学,晚上辅导孩子写作业。

等孩子睡了,她还要做家务打扫房间,工作要是没完成的话,还得再加一会儿班。

明明一天已经很累了,按理说应该倒头就睡才对;

可到了晚上她就是翻来覆去的睡不着觉,而且这样的情况已经持续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了。



像这种多线作战的生活,几乎是每个中年人的常态:

嗷嗷待哺的孩子、已经年迈的父母、稍微松懈就有可能被取代的工作……

看上去毫不费力地平衡背后,是一次又一次咬紧牙关地拼命坚持。

这些找不到宣泄出口的压力,最终都变成了深夜的辗转难眠。

心理学中的“资源保存理论”可以解释这种困境:

当个体的时间、精力等资源持续被过度消耗,又缺乏有效补充时,就会进入“生存模式”。

失眠会导致资源减少,资源不足又让你更难入睡(如因疲惫而烦躁),形成恶性循环。

所以有的时候,不是越累越容易入睡。

倘若生活让你感到筋疲力尽,失眠就会化作一种无声的控诉,提醒着你是时候该改变了。



莎士比亚曾经说过:

“一切有生之物,都少不了睡眠的调剂。”

失眠是身体带给我们信号,我们要做的不是和它对抗;

而是应该去尝试把每一个无法入睡的夜晚,变成自我察觉的改变之夜:

1、建立“睡眠日志”,给身体做一次“深度体检”:

可以尝试着按照日间、夜间的行为分类去记录:

比如夜间记录:

每天入睡的时间、中途醒来的次数、是否做了梦、醒来的感受(是不是头疼疲劳)、环境是否有干扰(噪音、温度)……

日间可以记录:

饮食(是否饮用了过量的茶和咖啡)、运动情况、是否午睡等等……

这样的“睡眠体检报告”,可以帮助我们更加精准地去定位自己的问题。

从而再去决定是自己慢慢调节还是需要去寻求医生的帮助。



2、换种方式和失眠“作对”,给焦虑找一个“出口容器”:

辗转难眠的夜晚,我们越是想要睡着、越是强迫自己去睡觉,反而越焦虑、越睡不着。

这个时候不妨试着要求自己“保持清醒”,去做一些一直想做却没来得及去做的事:

夜跑、读书、学习一项新的技能等等……

或者,趁着这个时间,尝试带着批判性的视角去看待每一个让你感到焦虑的事情。

当你因为孩子的教育问题感到焦虑时,你可以问问自己:

如果不强迫孩子去上补习班,我是不是会更自由,孩子是不是也会更快乐?

当你因为工作感到焦虑时,可以问问自己:

如果失去这份工作,我的生活是不是反而会少一些烦恼?

之后可以试着列出最好和最坏的结果,反向推导应对策略。

当你把自己每一个抽象的恐惧、焦虑,化作具体的行动清单。

就会发现那些你以为足以毁天灭地的恐惧根本不值一提。



3、勇敢面对内心真实的渴望、放下那些并不重要的执着

在快节奏、高压力的现代社会中,成功似乎有一个固定的模板。

每个人的人生价值都必须完美得契合这个模板才能获得大众的认可。

但凡你有一点的不符合,那就是离经叛道、不可饶恕。

于是我们焦虑、我们小心翼翼地去迎合,生怕自己不符合社会期待,会被时代所抛弃。

可是甲之蜜糖,乙之砒霜,社会的那一套标准从来都不能百分之百的适合每一个人。

与其在一条不适合自己的路上苦苦挣扎,不如跳出这种叙事框架。

勇敢地面对内心真实的渴望,去寻找完全属于自己的微小的成功。

当你真正得开始做自己,失眠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睡眠革命》中有这样一句话:

“一个真正厉害的人,会主动控制自己的生活节奏,提高自己的睡商,如此才能永远以积极的状态应对工作和生活。”

人生是一场马拉松,如何配速是决定这场比赛是否能够成功的关键因素。

当你跑得筋疲力尽时,不如把"失眠"当作一个重新调整配速的转折点。

让它帮助我们,重新寻找赢得比赛的契机。

作者 | 森森是葡萄

主播 | Bobo,十点读书资深主播,声音导师,:Bobo的悦读时光

图片 | 视觉中国,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最新评论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