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家园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移动社区

搜索

“新型养老”火了:既不用去养老院,也不拖累子女,太治愈了

发布者: maitian | 发布时间: 2025-7-6 09:34| 查看数: 96| 评论数: 0|

▼点下方播放按钮收听音频


(点击右边三个点,可调整速度,电脑上可下载)

前几天,蔡澜去世的消息刷屏了全网。

记得上一次全网关注有关蔡澜的消息,还是2023年春天,蔡澜夫人方琼文的去世。

从那以后,他思虑再三,决定变卖名下多处房产,搬进豪华酒店居住,雇佣8人团队照顾,开启了“酒店式养老”的生活。

这种养老模式,十点君之前聊起过,的确很潇洒,很符合蔡澜的性格。

但它也的确只属于少数人,不好在普通人中推广开来。

一方面是需要经济条件支持;

另一方面,多数老人还是会有恋家情结,比起陌生的酒店,更希望在熟悉的环境下度过晚年。

如大师般洒脱,毕竟不易,但普通人也并非只能选择养儿防老或者住进养老院这样传统的方式。

在这里,十点君搜罗了一些更有普适性的晚年生活方式。

不妨一起来看看,也许它们能缓解一些你的养老焦虑,带给你新思路。



前些年,“全职儿女”这个词很火,一度成为了年度网络流行词。

很多年轻人脱产于父母共同生活,并通过一定的劳动来换取经济支持。

可时过境迁后,很多全职儿女因为自己的选择或家庭的压力,逐渐放弃了这条道路。

取而代之的,则是最新流行的“全职孙辈”。

网友调侃道:

“反正在公司也是装孙子,还不如让年轻人回家陪陪老人,做‘真孙子’。”

有人分享了自己做全职孙子的经验,还分析出了不少道理,看得人挑不出毛病,只能直呼“双赢”。



还有人询问说,奶奶每月出资一万,请自己回家陪伴,是否应该放弃北京五千的工作去照顾老人。

本以为评论区会有争议,结果高赞或出于钱或出于感情,都在支持博主辞职回家。





不知道大家是怎么想的,但十点君是真心觉得,如果能有亲近的孙子孙女陪我度过晚年,哪怕只是一日三餐一起吃吃饭说说话,也是幸福的。

况且,当全职孙辈,比起当全职儿女,也更容易被人们接受。

对年轻人来说,来自外界的压力会少很多,没人会认为这是不务正业,反倒会觉得是懂事,是在尽孝。

对老人来说,自家的大乖孙能天天在身边,比什么都值得炫耀。

而且年轻人接受新事物更快,也更能帮老人跟上潮流,不与社会脱节。

至于夹在中间的中年人,当然也不会有什么意见,毕竟怎么都是自家孩子更靠谱,有什么问题也更好沟通。

一件事能让三方都满意,实属不易。

当然,事难尽美,想要这样隔代养老,就需要家里条件允许,还得有年轻人愿意。

如果咱们老了后,不想或找不到孙辈全职陪伴,那也可以试试“共享”。

比如说这几年刚兴起的“共享奶奶”,就是一个很有温度的方向。

所谓共享奶奶,就是通过老人为双职工家庭提供孩子接送、课后陪伴等服务,实现了“一老一小”需求的精准对接。

老人从照顾孩子中获得价值感和陪伴,孩子也能得到接送和照顾。



被老人帮助过的父母们也会在节假日看望、照料老人,实现一种爱心和温暖的传递。

但遗憾的是,这种通过共享来隔代陪伴的形式,目前还是只适合更需要精神关怀和情绪价值的低龄老人,对高龄老人意义不大。

但这种“老少结合”的隔代模式,跟“共享”相结合,不失为一种思路。

目前市场上也有为高龄老人提供的“共享孙辈”的服务,由一个年轻人对应多个老人,去定时拜访、帮助,只是尚在萌芽中。

但无论如何,比起体力不足、精力衰减、时间有限的中年人,把养老的责任托付给更有活力的年轻人,的确是一个可以尝试的方向。

之前在网上看到一个段子,说闺蜜几个里有一个人生孩子就够了,其他人老了可以住在一起,凑一凑钱钱,让这一个孩子全职照顾几个人。

玩笑归玩笑,但也许未来,我们真的可以用一少对多老的隔代养老方式,给自己的晚年添些温暖,找个助力。



居家养老不是今天才有的事,但随着时代发展,这种模式一直在更新和进步,也越来越能得到社会和政策的支持。

早两年,人民论坛网就发文称,少子化将使“60后”更依赖社会养老服务。

比起需要过集体生活的,缺乏自由和隐私的养老院,在熟悉的地方生活,显然更受老人们欢迎。

但独居老人,特别是高龄的失能、半失能老人,又很难自理。

当社会有能力和意愿提供相关帮助时,居家养老的可行性就大大提升了。

和大家分享一个来自上海的戚奶奶的故事。



戚奶奶今年93岁,老伴去世后,她拒绝了子女的邀请,一直独居,至今已30多年了。

早些年还好,衣食住行都能自己解决,可自从前两年动过一次大手术后,她陷入了半失能的状态。

随后,在社区的帮助下,她申请了“长期照护险”,即“长护险”。

简单介绍一下,长护险是针对失能或者半失能以及特殊情况的高龄老人的一项社会保险制度。

目前的试点城市有上海、宁波、长春、承德等49个城市,还在逐步普及中。

通过“长护险”的评估后,会有人定期上门来帮她打理一些基本的生活需求,包括洗头、洗澡清洁等服务,并且由长护险基金承担90%的费用。

当然,只靠这个还不够,戚奶奶还选择了一项“家庭照护床位”的服务,即“家床”服务。



这也是上海摸索尝试出的新模式,由机构提供更为灵活细致的照护服务,弥补长护险未覆盖到的生活方面。

其实,相较于传统的雇保姆、请护工,长护险和家床服务这类流动式、都只能算有优有劣,谈不上完全取代谁。

但多个选择总是好的,何况这也是个很好的信号,说明了国家和市场同时对养老领域有所注意和关照。

比我们老龄化更早的日本,在2000年时推出了“介护保险”制度。

包含对失能或者半失能的人们有入浴、排便、饮食、机能训练和护理,甚至医疗的需求的保障。

只要通过评估,40岁以上的日本人或者在日外国人都可以是介护保障对象。

这项政策除了缓解家庭压力,无形中也促进了养老市场的勃发和养老产业的专业化。



据《2024养老护理员职业现状调查研究报告》:

当前中国养老护理行业从业人员仅50万,缺口达550万,约65%从业者年龄在50岁以上。

我们对养老的迷茫与恐惧,很大一部分也是源自市场不成熟、政策不明朗、相关人员和设施不足所带来的未知和无从选择。

但万事开头难,一件事只要有人尝试,得到支持和好的反馈后,自然会有更多人加入,形成成熟的体系服务你我。

记得十几年前,网络购物才刚刚兴起时,可转眼间,就连最偏远的小县城都开始享受网购带来的便利。

也许,十几年后,如今只在少数地方开设的养老机构、享受的养老政策,也会普及到我们每个人身边。

也许,到那时,老去不再那样可怕,“独居老人”也会随着生活有保障、隐患被消除,而成为一种随处可见的选择。



年初的时候,宇树科技的人形机器人用一个空翻引爆社交平台。

那阵子,很多人都在期待会出现一个能帮我们上学、上班乃至养老的机器人。

“智能养老”这个词,似乎也不再那样遥不可及。

但也有人忧虑,未来的机器人会不会太贵,智能养老会不会是仅限有钱人才能享受到的特权产物。

说实话,这个担心我也会有。

不过,就像二十多年前,电脑还是绝对的奢侈品,但如今已经是工薪家庭都能购入的普通大件。



我想,机器人大概也会在市场选择中,慢慢回落到一个多数人可接受的价格。

但无论如何,有一点可以预见,随着科技进步、产能提升和生育率的降低,未来一定是机器人越来越便宜,而人力越来越贵。

用人工智能为养老困境突围,几乎是必然的趋势了。

不过说未来尚早,先说眼前事。

去年,凤凰网有一篇《中国人开始买机器人养老了》的文章,提到了一位叫严毛敏的76岁老人。

严毛敏患有冠心病和高血压,老伴去世后,她时常担心自己独居出现意外,无人帮忙呼救。

为此,她购入了一款名为“大头阿亮”的机器人,陪伴自己生活。



机器人“大头阿亮”

阿亮每天会和严毛敏互道早安晚安,还可以在严毛敏的要求下播放歌曲、提供安慰或回答一些问题。

每隔30分钟,它就会离开充电桩,沿着设定好的路线寻找严毛敏,确认她是否无恙。

一旦确认,它就用小孩子的声音说“我看到你了”,然后眨一眨显示器上的大眼睛。

严毛敏似乎很喜欢这个“我看到你了”,她在采访中反复提起。

也许阿亮的严毛敏确通过这种方式,带给了她一些陪伴和安全感,让她在独居时,不觉得自己是全然孤独的。

但显然,无论是从实用价值还是陪伴价值来看,阿亮都还有很多改进的方向。

至少目前,它大概只能做一个会说话和满屋跑的智能手环,当然,它很可爱,这也是严毛敏夸奖最多的地方。

像“大头阿亮”这样的功能复合的陪伴型机器人,世界上有很多国家都在研发,但目前无一例外的都是高价低效,不足以得到市场的认可。

但换个思路,复杂的难做,一些功能单一的,更为实用的机器人其实已经出现在了市场。



比如辅助移动机器人、喂食机器人、大小便智能护理机器人等,价格也不算太昂贵。

但这样的机器人,方便的更多是保姆、护工或者照护老人的子女,而非老人本身。

从这个角度来看,这类机器反而更适合出售给社区、机构或是承担赡养责任的子女、孙辈。

在真正的机器人保姆诞生前,来结合传统的养老模式,尝试人工与机器并行的半智能养老,其实也是一种思路。

当然,最终能做到哪一步,我们能否过上完全智能的晚年生活,还要看科技的发展和资源的投入,不是我们能左右的。

但我想,只要时代进步下去,生活总会更好一些,更先进一些。

作者 | 明冬,课虚无以责有,叩寂寞而求音。

主播 | 夏萌,用我的声音温暖你的睡前时光。

图片 | 视觉中国,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最新评论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