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家园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移动社区

搜索

婚姻长久的真相,从戒掉牺牲感开始

发布者: xkai2000 | 发布时间: 2025-7-2 10:17| 查看数: 72| 评论数: 0|



作者 :儒风君 · 弘瀚

你有没有发现,那些总把“我都是为了这个家”挂在嘴边的人,往往活得最累?

心理学家弗洛姆在《爱的艺术》中写道:“不成熟的爱是因为我需要你,所以我爱你;成熟的爱是因为我爱你,所以我需要你。”

孔子说过,“我欲仁,斯仁至矣。”我们每个人应该成为自己的主人。

我们在婚姻中不断强调“牺牲感”,用自我压抑换取关系的存续,本质上是将爱异化为一场充满算计的交易。

但真正的亲密关系,从来不需要靠牺牲感来维系。

01

  • 牺牲感的本质是“赎罪”

西汉建始元年,年轻貌美的班婕妤被选为少使,进入未央宫,瞬间成为汉成帝刘骜眼中的明珠。

起初,汉成帝对她宠爱至极,为能与她形影不离,甚至特意命人打造一辆更大的辇车,满心欢喜邀她同游。

可谁料,班婕妤却婉拒,态度坚决地说:“纵观古代册画,圣贤君主身旁皆有名臣相随,而夏桀、商纣、周幽王这些亡国之君,才会与宠妃同坐辇车,我若与陛下同车,恐怕会落得相似的下场。”

这番话,让汉成帝打消念头,也让王太后赞其可比樊姬 ,一时之间,班婕妤在后宫声名远扬。

彼时的班婕妤,满心期许凭借自己的才德与贤良,能让汉成帝成为一代明君,就像樊姬辅佐楚庄王成就霸业那样。

她每日谨言慎行,加强自身在妇德、妇容、妇才、妇工等方面的修养,希望借此影响汉成帝。

然而,鸿嘉三年,赵飞燕姐妹入宫,彻底打破班婕妤的生活。

汉成帝被她们的妩媚娇艳迷得神魂颠倒,自此沉溺于声色犬马,将班婕妤抛之脑后。

班婕妤备受冷落,尝尽孤独滋味。

后来,许皇后因诅咒赵氏姐妹事发被废,赵氏姐妹还想趁机诬陷班婕妤参与其中,好在班婕妤据理力争,才得以逃过一劫 。

经此一遭,班婕妤深知后宫争斗残酷,自己无力抗衡,于是自请前往长信宫侍奉王太后,远离宫廷纷争。

在长信宫中,她写下“常恐秋节至,凉飙夺炎热”的诗句,将自己比作秋天被弃的团扇,曾经的恩爱与风光不再,剩下的只有无尽的凄凉与落寞 。

班婕妤本以为用“贤德牺牲”,便能换来帝王的尊重与长久的宠爱,可现实却给了她沉重一击。

就像作家李筱懿说的:“婚姻里最可怕的不是争吵,而是一个人在演独角戏。”

我们总以为,只要把丈夫的衬衫熨得笔挺,把孩子的成长安排得滴水不漏,就能兑换幸福的门票,可感情从来不是超市里的积分兑换。

你拼命攒下的“付出值”,未必能换来同等的爱与理解。

心理学教授武志红曾指出:“很多人的付出,其实是隐秘的索取。”

我们在婚姻里过度牺牲时,潜意识里都藏着一张期待清单:我包揽了家务,你就得体贴我;我放弃了事业,你就得感激我。

但这种带着利息的付出,就像给婚姻套上了沉重的枷锁,让彼此都喘不过气。

真正健康的关系,应该像两棵并肩生长的树,既相互扶持,又各自向上生长。

当我们不再用牺牲感证明自己的价值时,不如学会把对家人的爱,留一半给自己,或许会发现:婚姻的疲惫感渐渐消散,幸福才真正降临。



02

  • 走不出“牺牲感”的怪圈,终会成为“牺牲品”

婚姻里的牺牲感,就像慢性毒药,让更多人在“这是我应该做的”道德绑架中,把委屈、不甘和愤怒都吞进肚子里。

可那些过度付出的人,却总在用自我消耗的方式,向伴侣索取一份理解;

当一个人一直在付出时,换来的只会是对方习以为常,最终把婚姻熬成一场疲惫的拉锯战。

宋代女诗人朱淑真19岁时,遵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娃娃亲,嫁给了一位家底殷实的小郎君杜亿。

初婚时,两人感情尚可。

她的丈夫曾因事外出许久未归,朱淑真作“圈儿词”相寄,纸上虽无一字,全是圈儿,却饱含思念,丈夫收到后次日便雇船回家。

但时间长了,问题逐渐暴露。

朱淑真对丈夫抱有极大期待,常劝他求学上进,可丈夫胸无大志,对文学毫无灵气,对她的劝导恶语相向,甚至还沾染拈花惹草的恶习。

当丈夫明目张胆娶回小妾时,朱淑真终于无法忍受。

公元1156年,丈夫调往别处为官,朱淑真借口身体不好回娘家养病,两人就此分道扬镳 。

在男尊女卑的宋代,即便朱淑真主动离开这段婚姻,仍被世人视为弃妇,饱受非议。

在1180年左右,朱淑真于抑郁中抱憾而终,爹娘都嫌弃她“伤风败俗”,将其生前文稿付之一炬,仅有残篇传世。

《礼记》有言:“礼者,天地之序也。”

当一个人把所有的爱都倾注在对方身上,反而会让这份感情变得沉重窒息。

明代思想家王阳明曾说: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婚姻里的“牺牲感”就是藏在心底的那道枷锁,锁住了自己,也困住了对方。

真正长久的关系,从不是一支蜡烛在燃烧自己,而是两盏相互照亮的灯芯,既能温暖彼此,也能守住自己的光。



03

  • 为“牺牲感”画上句号,为自己负责

1896年,年仅21岁的秋瑾,早年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下,嫁给了湘潭富商之子王廷钧 。

婚后,她一心操持家务,没日没夜地洗衣做饭、侍奉公婆、照料儿女,片刻不敢懈怠。

在传统观念根深蒂固的时代,她压抑内心渴望,努力做一个贤妻良母。

然而,王廷钧只热衷于官场应酬与享乐,对秋瑾关心甚少,夫妻间精神世界的巨大鸿沟,让秋瑾倍感孤独与失望。

1903年,秋瑾随王廷钧入京,在京城的所见所闻,让她接触到了先进思想,也更清楚意识到自己的婚姻是如此沉闷窒息。

她不顾丈夫的反对,开始阅读宣传新思想的书籍,常与志同道合者探讨救国之道。

1904年,秋瑾毅然变卖贵重嫁妆首饰,冲破封建家庭的重重束缚,自筹旅费东渡日本留学。

在日本,她积极投身革命活动,先后加入光复会、同盟会,创办报刊宣传革命与妇女解放 。

1906年,为避免革命活动牵连家庭,她公开宣布与湖南夫家脱离家庭关系。

1907年,她与徐锡麟共同筹备起义,不幸事泄被捕。

面对死亡,秋瑾毫不畏惧,7月15日,她从容就义于绍兴轩亭口,以热血唤醒国人,为自己的理想和信仰画上壮烈的句号 。

作家三毛说过:“给自己时间,不要焦急,一步一步来,一日一日过,请相信生命的韧性是惊人的。”

敢于对“自我消耗式付出”按下暂停键,才是对自己人生最大的负责。

别再把“我没事”、“我能忍”挂在嘴边,试着把健身卡、读书会、看电影、给自己网购几件新衣裳这些“小事”写进日程表。

你也可以拥有专属自己的周末,比如关掉闹钟睡到自然醒,花半天时间追完喜欢的剧,或者约闺蜜一起喝杯下午茶。

别等委屈攒成陈年旧账才想起清算,从今天开始,把“我值得”三个字设为生活的默认选项。

你会发现:爱自己,才是婚姻里最稳赚不赔的投资。



诗人余秀华曾写道:“一个能够升起月亮的身体,必然驮住了无数次日落。”

婚姻里的“牺牲感”,何尝不是用一次次自我消耗的“日落”,去换一个遥不可及的“月亮”?

就像给手机充电,若永远只输出不输入,再强大的电池也会耗尽。

真正会经营的夫妻,懂得在付出与索取间找到平衡。

今天你主动洗碗,明天我为你煮一碗热汤;周末既能陪孩子疯玩,也能给自己留两小时放空。

愿我们不再把婚姻活成还债式的独角戏,当你开始把“我”与“我们”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会发现幸福从不是单方面的燃烧,而是两个人相互照亮、彼此成全的温柔奔赴。


最新评论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