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家园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移动社区

搜索

月薪18000但工作无意义,要辞职吗?这个女孩的发言冲上了热搜

发布者: englishfa | 发布时间: 2025-6-27 10:36| 查看数: 105| 评论数: 0|

文/芒来小姐

来源/壹心理(ID:yixinligongkaike)

曾经有个在北京的“00后”女孩在网上分享工作的困惑,引起轩然大波,她说:

“月薪1.8万元,每天工作就是帮老板约会议、插花、订餐、处理快递等等……工资还不错,但是每天都在怀疑自己工作的价值,感觉长期下去快废了。”



评论区的网友们坐不住了,很多人觉得她在“炫耀”“身在福中不知福”:




但也有很多人认为,她并非“凡尔赛”,可能只是觉得自己做的工作无法体现自身的价值,有点迷茫无措,担心以后万一有什么意外情况,保不住18000元的月薪,自己还变得毫无竞争力怎么办。



于是我们在发起了一个讨论:

“月薪1w8但无意义” VS “月薪8k但晋升空间大”的工作,你会选哪个?

翻翻留言,原来真不是所有人都会选高薪。

相比挣多少钱,不少人更看中“快乐工作”和“工作有意义”,对“不进步”抱有恐惧,觉得躺平反而会很慌。



对于打工人来说,我们仿佛都是《冰河世纪》那只松鼠,总是追着松果一刻不停地跑。

累的时候也会感慨,卷又卷不动,躺也躺不平。

到底怎么样才能跟工作和解,让自己快乐一点?又该如何找到自己内心真正想要的人生选择呢?

今天,我们就跟大家聊一聊这个话题。



不敢停下来的你,到底在怕什么?

年轻人为什么不敢停下来?

我问相熟的编辑阿河,他的答案是“害怕被抛弃”。

阿河是“90后”,大二开始做自媒体。

两个账号,日更3000字,在学生时代,早早实现了财务自由。

但好景不长,随着短视频兴起,文字内容流量直线下滑。

“文字已死吗?”

迷茫的他,只好随波逐流地选择考公。

这时他已经失去应届生身份,挤在半人高的考公资料里,疯狂刷题。

2020年底,他顺利上岸,有了一份稳定的工作,日子变得清闲下来。

然而,当每一分、每一秒,他都要去想“怎么消灭无聊”时,生活的虚无和荒谬,反而把他压垮了。

当第3个月的时光无所事事地流淌过去,阿河凌晨3点从梦中惊醒,胸口沉甸甸地压着石头——

他知道,那是他生命无法承受之轻。

阿河说:人追寻的自由,只在将得未得之际存在。

真正“自由”以后,自由反而成了对人的消磨。

入职第4个月,阿河离开了单位,找了一份编辑工作,每天改稿子、定选题。

脑子时刻要转,工资也没比体制内高多少。

但他重新快活起来了。



当然,年轻人不敢停下来的原因,也不止这一个。

正如知名学者梁永安所说:

三代人才能完成的转型,正压在这一代年轻人身上。

他们没有上一辈铺的路,没有参照系,前后不靠,必须摸着石头过河,硬生生辟出一条新路。

找不到安全的容身之处和清晰的自我定位,如同身处蛮荒、四面受敌,当然不敢停下来。

迷失自我的无意义感、周遭混乱的碎片信息、快节奏的时代转型……

林林总总,都给人一种“停下来就会被抛弃的感觉。

于是,就算衣食无忧地躺平,心里也不会快活。



工作的快感,来自尊严

写到这里,可能有人会说:

这些人是不是太闲了?工作之余随便找点事做,不也能让自己快活起来吗?

的确,快乐很容易。

抖音、微博、小红书……各种消磨时间的利器,刷起来不香吗?

几个小时,转瞬即逝。

快乐吗?快乐。

快活吗?不快活。甚至你会有点麻木。

因为这种快乐是逼仄的,碎片的,消耗性的。

它激活多巴胺、血清素和内啡肽的快速分泌,但高频率的刺激之后,你的内心只剩空虚无聊。



那么,真正让人快活的工作,到底长什么模样?

哲学家穆勒有一个理论:越能体现人的尊严的快乐,就是越高级的快乐。

而尊严,首先来自创造。

30岁资深外企人小路,从大一开始,就去边区支教。

那里信号不好,没有网络,最艰苦的时候,3张凳子摆一起当床睡。

因为久在樊笼里,不适应大自然,小路的身上经常这里红、那里痒。

好几次都想一走了之。

但有天早上,她迟到了2分钟,发现好几个学生围在一起,在抄自己忘记带走的教案。

讲台上的学生拿着粉笔,有点局促不安;

讲台下,等着抄本的学生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不好意思地笑了。

那一刻,小路怔住了。

模糊的泪眼里,她清晰地感受到:

自己浇灌的种子,正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执拗地发芽

从那以后,小路每年都会抽时间去支教。

一做,就是10年。

班上有好几个同学,到现在都和她有联系。

他们有的外出打工,有的得了助学金,还有人考入师范学校,未来想回家当老师。

这一切,都让小路体会到:

一份有尊严的工作,是如何悄然给自己带来滋养和快乐的。




十字路口的年轻人,难做选择

可是,即便很多人清楚知道:一份不喜欢、没尊严、无意义的工作,只会自我消耗。

可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时,我们仍然难以做出选择。

36岁的国企员工叶子,大学一毕业就进了公司分部,同龄人拿2000元底薪时,她月入7000元还年年稳涨。

9点上班,她快10点才来,此时办公室上座率还不到三分之一。

中午在食堂吃饭,吃完睡2个小时。

下午5点,同事陆续走人,接孩子的接孩子,出去玩的出去玩。

她溜达去菜市场,花1个小时挑选晚上的新鲜食材。

这样的生活过久了,虽然常常抱怨无聊、没提升,但她也没什么改变的动力。



改变发生在第4年。

那一年,叶子从分部被调到总部,烦琐的工作、复杂的人情、高频的会议、每隔半小时就来盯梢的领导……

让习惯了一天干活2小时的她,很不适应。

加上领导经常安排无意义的任务给她,有一次叶子没忍住,跟领导大吵了一架。

很快她就后悔了:虽然不会被辞退,但领导有的是“小鞋”给她穿。

这是叶子最痛苦的一年,她发现自己和同龄人之间开始出现鸿沟。

虽说不是人人都财富自由,但除了她之外,大家都有明确的规划和方向,一点一滴积累着进步和成长。

工作几年,我都干了些啥?

她不是没想过改变现状。

但写辞职信,被爸妈撕了;

换岗位,得考两个证;

往上走,那就得考研,但年纪大了,学起来感觉很困难……

过去,叶子经常听到别人说“不快乐”“好迷茫”。

没想到年过三十后,她也开始把这些话挂在嘴边。

迟来的纠结涌上心头:

是选择月入18000元没意义,还是月入8000元繁忙的工作?




自我整合,是强大精神内核的基石

其实,重点不是怎么选,而是自己为这个选择做了什么。

但我们常常没法选、没法做,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徘徊、内耗到被卡住……

这些困顿的人,可能卡在了“自我整合这一关。

心理学家温尼科特指出:婴儿早期是一个“未整合”的状态。

所谓“未整合”,是指自我就像一幅拼图,并不是完整成型的,而是由碎片拼起来的,很容易就处于“弥散状态,风一吹就散落一地。

未完成整合的人,内心缺乏稳固性,每块碎片各自为营,如同一座内乱的城市,无法应对外敌入侵,自然也很难有多余的力量去应对外界的挑战。

而整合,是指自我完整牢固,从一组拼图变成一座雕塑。

内在整合程度高的人,不仅内耗少,自我认知清晰;

面对选择的时候,自然也能够直指内心,精准去选,果断去做。



完成自我整合,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但人这一生,通常有3次清晰的自我整合的机会:

第一阶段,与父母分离。

叶子的一切,都是家里安排的。

读书的学校、文理科的选择、大学的专业、工作……都由父母一手包办。

一直以来,她的自我都依附于父母,自然说不清到底喜不喜欢这份工作,更别提规划自己的未来了。

而挥别父母,整合才能进入到第二个阶段:稳固自我内核。

第一个阶段发展好了,我们会融入一个新的、志同道合的集体中去,发展出不同于父母、独属于自己的自我空间。

前文提到的阿河应聘的编辑工作,就是融入集体、发展自我空间的一个实践。

他需要一个新关系,来稳固已经发展出来的自我内核,同时涵容他持续性地发展自己。



如果这个阶段也完成,我们会过渡到第三个阶段:用新的自我与现实链接。

整合度低的人,倾向于用即时反馈的“低级快乐”,来填满破碎的自我缝隙。

这被称为防御空白:用大量的碎片信息,来防御脑海里乱七八糟的碎片念头。

整合度高的人,有更丰富的自我空间。他们不急着把缝隙填满,也不会轻易被别人牵着鼻子走。

这些善于自我发展的人,能够从高级快乐中得到满足。

对他们来说,高薪稳定,还是低薪自由,都不是重点。

重点是获得“合乎自己心意的快活”。

所以穆勒说:

高级快乐者,可以体会到低级快乐的趣味;

低级快乐者,却不知道高级快乐有啥可乐的。

月入1.8万元的女孩不快活,或许她真正需要的,不是换工作,而是做一些积极的、有利于自我整合的努力。

比如,和父母沟通自己的真正志向,与老练通达的朋友聊天学习经验,学习有利于自我成长的正念、冥想、心理学知识等等。

“996”的我们不快活,也需要从压力中抽离出来,向内探索尚未整合的部分。



写在最后

看到这里,或许你已经有了答案。

选择月入18000元高薪无聊的工作,还是8000元忙碌但有意义工作,取决于当下,你是需要休养生息,还是勇往直前。

而不管你选哪个,10年后回看,都会是正确的选择。

毕竟工作只是谋生手段,你内心想过怎样的生活,才是人生的意义所在。

阿河跳槽两次,如今已是某大号主编。

他月入2万元,买了一辆宝马但不常开,因为他更喜欢在地铁上读纸质书的感觉。

最近,他开始读荣格。

叶子换岗失败,36岁的她索性破罐破摔。被领导彻底边缘化后,反而有了大把空闲时间。

在这段空白里,她准备好好想一想接下来的人生方向。

他们都有过或穷或忙、又穷又忙,或纠结、徘徊、不快乐的时候。

好在,最后他们都做出了忠于自己内心的选择。

当然,这个过程并不容易,需要漫长的自我整合,辗转的自我发展。

直到有一天,那堵怎么也撞不开的墙,在你面前豁然洞开。

别着急,慢慢来。



就像阿河引用荣格的那句话:

每个人接收阳光的反应有所不同,有人觉得刺眼,有人觉得温暖,有人甚至躲开阳光。

种子破土发芽前没有任何的迹象,是因为没到那个时间点。

点亮,世界和我爱着你。

参考资料:

1.《弗洛伊德及其后继者》斯蒂芬.A.米切尔,玛格丽特.J.布莱克.商务印书馆.2007.

2.《早期情感发展》唐纳德.温尼科特.

最新评论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