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家园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移动社区

搜索

“新型不孝”正在蔓延,父母浑然不知,还逢人就夸子女有出息

发布者: maitian | 发布时间: 2025-6-26 10:49| 查看数: 161| 评论数: 0|

▼点下方播放按钮收听音频


(点击右边三个点,可调整速度,电脑上可下载)

《孝经》中写道:

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

孝是百行之源、八德之首,但在当今社会,传统的孝道观念正面临着新的挑战。

曾经有人总结了当代社会孝道金字塔:

留在老家工作的孩子是一等孝子,在省会城市工作的孩子是二等孝子,在国内一线城市工作的孩子是三等孝子,在国外工作的孩子,也许是家里的骄傲,但不是大孝子。

然而,真等到生活在同一座城市,甚至是同一屋檐下的时候,又会有着另一番要求。

希望离家的子女多多回家,留在身边的早日脱离父母的羽翼自立自强,成为横亘在父母儿女之间剪不断理还乱的艰难抉择。

事实上,每一个家庭的情况都各不相同。

仔细研究他们的相处模式时会发现,看似不孝顺的行为可能只是在新的社会环境和生活模式下产生的新现象。

如今正在被理解,被接纳。



前段时间,“嘬老族”一词火了。

顾名思义,这些人做不到完全啃老,但工资只够自己花,偶尔有情况时便需要找爸妈小“嘬”一口。

想买的手机差点钱,找爸爸赞助一下;

工作前说着妈妈我以后挣钱给你花,工作后囊中羞涩妈妈再借我五百;

隔三差五回家蹭顿饭,临走时带上妈妈刚包好的饺子,顺走茶桌上的一堆硬币;

月末工资花完,房租交完,父母转来一笔生活费,自己从中嘬个水电物业钱。

在生活压力面前,他们没有心安理得的啃老,也清楚家庭条件普通经不起自己多啃几口,只是生活所迫,需要父母一点小的资助。

一口小嘬,既不会给父母带来经济压力,又能缓解他们的力不从心,何乐而不为呢。

何况,比起在大城市买房掏空家底,创业赔钱,嘬老族精准嘬走的只有家里的一日三餐,三百五百。



回家添一双筷子还能带垃圾下楼的他们,已然是父母眼中的好孩子。

“嘬老”不比“啃老”力度大,虽离不开对父母的经济依赖,但到如今早已成为了家庭中的一种互助形式。

三联生活周刊曾经讲述了一个中年人嘬老的故事。

原本一家三口与父母同住,夫妻俩挣钱养家,父母帮忙带娃,每个月夫妻俩还能给父母一点零花钱。

但伴随着夫妻俩的失业、降薪的到来,家庭开销只多不少,经济压力陡然增大。

给父母的零花钱拿不出来了,父母的退休金反倒被翻出来,偶尔需要分出一部分补贴家用。

子女忙于生计,父母也越发无所不能,帮忙接送孩子之外,还要做饭、盯功课。

生活模式发生巨变,“嘬老”在此时,成了维持家庭正常运转的无奈之举。



这种情况并非个例,嘬老也并不是年轻人的专属,很多中年人在面对生活压力时也会不自觉嘬老。

毕竟无论哪个年龄段,能经济独立不麻烦他人都是比较完美的设想。

大多数人到中年时,仍在一边为碎银几两奔走,一边依靠父母解决家里的琐事,孩子的接送。

在现实生活的重重压力下,普通家庭注定无法离开亲友的帮扶托举,人到中年有老可嘬,是幸福的。

这意味着父母有充裕的精力照顾子女,同时也拥有充足的储蓄,不会受到子女收入状况的影响。

对于父母来说,看到孩子过得好,有难处时自己能帮上忙,也是幸福的。



大爆剧《人世间》播出后,平凡的周秉坤成为了许多人心目中的孝顺孩子。

他比不得哥哥姐姐优秀,没有拿得出手的学历,也混不到好工作,但哥哥姐姐常年在外,他是唯一一个守护在父母身边,照顾老人的孩子。

母亲说:“你在家,妈心里就踏实。”

剧外的无数人也在感慨:“最没出息的孩子却最孝顺。”

一位来自核工部某研究所退休高级工程师就是其中之一。

她的孩子人在国外,同龄的姐妹,孩子大多也都不在身边。

随着伴侣的离世,老后的生活只有自己一个人过,住在养老院里的日常不过是每天到点去食堂吃饭,然后回到空无一人的家。



年轻时只觉得要将孩子培养成才,人到老后才意识到所谓的出息成为了晚年孤寂的源头。

于是,在接受采访时,她对着镜头斩钉截铁表示:

如果有来生的话,我绝对不把小孩培养得优秀。

这一番话道出了很多父母的心声,老来孤寂时往往会觉得子女的承欢膝下远比事业成功重要。

即便有优渥的生活条件,定期寄钱寄物的体贴,但离家在外的汇款式尽孝,注定弥补不了情感上的匮乏。

它比不上生病时候的陪伴,也比不上日常的一句关心问候。

但再来一次,又有多少人愿意牺牲子女的前途,换取自己的天伦之乐呢?

没人乐意。



因为,是孝顺的人自会常伴左右,而不是留在身边的人就孝顺。

34岁的一丹在远嫁后经过几年摸索,就总结出一份“远方尽孝清单”:

每天随时认真回复微信或短信,为朋友圈点赞,尽量平和对话;

每周单次视频通话30分钟以上,分享彼此生活日常;

每季网购当季水果到家,以物品传递关心;

每年一起拍合照、家庭旅游。

除了日常篇,她还总结了一份安全健康篇,细致到日常保养、体检、家庭电器安全。

发现没,有孝心的人即使分隔两地也会牵挂父母,没有孝心的人,哪怕同在一个屋檐下,也可能对父母的需求视而不见。

远在他乡,不能时刻陪伴,但并不表示不能时刻关心。

只要心中有父母,总能找到尽孝的方式。



很长一段时间内,“啃老”一直是个备受诟病的词汇。大多数人都认为啃老的孩子是被父母宠坏,懒惰,没有出息。

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啃老”的人越来越多。

2023年,英国《金融时报》的一篇文章指出,在全球范围内,“啃老族”的比例已攀升至20%以上,创下新高。

“全职儿女”这一新兴现象出现,也让人们对“啃老”有了新的认识。

在网上看到一篇“女儿25岁不工作,该怎么办”的帖子。

帖主说自己的女儿毕业两年,失业半年,一直在出租屋躺平,既不出门也不工作。

发信息时回时不回,转账给钱也基本不收。



担心女儿这样下去会出现心理问题,她常常打电话劝女儿找个班上,不用多高的工资,能干就干。

结果通话常常演变为争吵,最后女儿连电话也不接了。

她不希望女儿就这样浑浑噩噩地度过每一天,也十分纳闷,为何女儿大学毕业后,没有走上她所预想的、找份工作养活自己的道路。

但两人聊过之后,她才知道其实女儿在公司裁员倒闭之后,一直在找工作,一直试图学习新技能去适配别的岗位。

只是这半年来的面试结果皆不如意。

以至于,哪怕家人的电话是出于关心,对这个时候的她来说,也只是徒增焦虑、压力。

听完女儿的烦恼,帖主决定不再催促女儿找工作,提出接女儿过来同住,省下房租开销,还能帮她调理身体,不再一整天闷在屋子里。

女儿开玩笑问她是不是愿意自己当全职儿女。

她说:“怎么不可以呢?”

她不明白“全职儿女”的含义,但这是一个母亲能够为孩子提供的力所能及的帮助。



对“全职儿女”的焦虑起于我们对社会竞争的焦虑。

怕孩子落后于他人,怕孩子养活不了自己,无法在社会上立足。

可说到底,我们不过都是平凡的父母、平凡的孩子,会遭遇失败打击。

我们可能可以拼尽全力跨越眼前的难关,也可能迫于压力,只想回归家庭,躲避外界的风雨。

“全职儿女”也是如此,在人生的一个特殊阶段,以另一种方式和家人相互陪伴。

与其说这是变相啃老,不如说这是实现个人幸福的一种方式。

你我都知道,家不会是一个人永远的避风港,他们早晚要具备养活自己的能力,不至于等父母年迈、无法再为自己遮风挡雨时,束手无策。

但至少当下,它为每一个淋雨的孩子提供了庇护之所。

2023华语辩论老友赛中,詹青云结辩时便说:

不是钱构成了一个人能不能成为全职子女的门槛,是这个家庭是不是能够放下一个孩子必须得有出息,必须走得够远,必须在大城市生活,说出去倍有面子的执念。

到最后都会明白,孩子不优秀也无妨,不必去创业,也不用背负高杠杆生活,只要平平凡凡、简简单单地过日子,健康快乐就好。



12年前,重庆晨报开展的一项调查研究中,市民评选出了三大不孝行为:

啃老、很少回家看望父母、不给父母零用钱。

时至今日,这些本应被视作不孝顺的行为,在一部分家庭中却被当作孝顺之举。

或许,正如作家梁晓声在《人世间》中所言,孝顺分为两种:

养口体和养心智。

养口体,是留在父母身旁,悉心照料他们的衣食住行。

养心智,则是子女功成名就,让父母引以为傲。

依靠父母并无过错,在外拼搏同样无可厚非。

这两种孝顺方式,同样至关重要。

不要忘记,在前行的道路上,多回头看看;

也不要忘记,为了他们,重新出发。

作者 | 微微

主播 | 夏萌,用我的声音温暖你的睡前时光。

图片 | 视觉中国,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最新评论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