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家园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移动社区

搜索

许久不联系的人,突然联系你了,逃不过这3个原因

发布者: x-kai | 发布时间: 2025-6-24 12:50| 查看数: 200| 评论数: 0|

▼点下方播放按钮收听音频


(点击右边三个点,可调整速度,电脑上可下载)

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曾经把人的成年分为3个阶段:

第一个是18~24岁,此时人会热烈地追求与他人的亲密关系;

第二个是25~64岁,这时人的精力开始集中到家庭、密友和自我发展上;

第三个是65岁之后,彼时个体已经发展成熟,会在进一步自我完善中,习得智慧,收获幸福。

人的一生,就像一条从宽阔平原走进森林的路。

年轻时,喜欢呼朋唤友,和大家并肩而行;

可随着年岁渐长,我们开始把精力收回到自己的小圈子上,昔日相熟的同伴,也渐渐淡出彼此的世界。

人到中年,社交圈越来越小,朋友也越来越少。

即便有事联系,也大多有世俗的考量和利益的盘算。

如果许久不联系的人,突然联系你了,逃不过这3个原因。



以下几个场景,你熟不熟悉?

多年未见的老同学突然给你发消息,点开一看,不是找你拉票,就是让你助力“砍一刀”;

不熟的亲戚来找你聊天,没寒暄几句,就说自己手头紧,打算向你借钱;

从前的同事突然给你打电话,开口就是孩子最近找工作,需要你帮忙……

都说无事不登三宝殿,很多人和你套近乎的背后,往往是对你人脉、资源、财富的觊觎。

社会上的大多数关系,都是带有功利性的。

学会斩断那些累心的人情纠葛,才能更好地周全自己。



《小巷人家》里,黄玲有个小姑子庄桦林在贵州,和家在苏州的黄玲没怎么见过面。

有年暑假,庄桦林在没提前打招呼的情况下,让儿子去黄玲家住了一个多月。

黄玲虽然有些不悦,但还是好吃好喝,招待了庄桦林的儿子。

此后,庄桦林和黄玲又有一年多没联系。

直到一天,庄桦林突然又带儿子,找上黄玲家。

原来,庄桦林想让儿子顺利转为苏州户口,所以希望黄玲能长时间收留自己儿子。

可庄桦林却没有考虑到黄玲的难处。

彼时,黄玲儿子面临高考,正是复习冲刺的紧要关头。

而且,如果庄桦林儿子住在黄玲家,黄玲女儿就没地方住了。

黄玲再三权衡之下,拒绝了庄桦林的请求。

可庄桦林却开始不依不饶,打起感情牌。

她说儿子很喜欢黄玲这个大舅妈,还说自己生活艰辛,希望同为母亲的黄玲理解自己的难处。

说到动情处,庄桦林痛哭流涕,甚至还打算给黄玲跪下。

可黄玲不为所动,为了儿女的利益,她坚定地拒绝了庄桦林的请求。



心理学上,有一个“登门槛效应”。

意思是,只要一个人答应了他人一个小要求,后续就有可能答应更大的要求。

同样的,对方在得到满足之后,也会贪得无厌,进一步压榨你的善意。

人心的欲望就像一个无底洞,得到了还想要更多。

若你总是委曲自己,步步退让,只会让旁人得寸进尺,豢养更多的恶意和贪念。

成年人的世界,没有谁有义务要帮助谁。

如果对方的请求,侵害到你的底线,让你感到不适和困扰,就要果断拒绝。

否则,只会让自己不堪重负,滑向内耗痛苦的深渊。



看过一句话:

世间所有的久别问候,99%都是让你帮忙,剩下1%是叫你随礼的。

虽然扎心,却道破了人情往来的真相。

中国人讲究热闹和排场,家有喜事,本是值得庆祝的事。

只是当邀请成了单方面的索取,当昔日情谊沾上了利益的气息,再要好的关系,也难免变味。



看到过一位女读者的留言。

几年前,她曾被许久不联系的大学室友邀请喝喜酒。

想到老同学还惦记自己,她很开心,不仅特地请公休去了同学的城市,还给对方打了500元红包。

一年后,她又收到了这位老同学的消息:

亲爱的,我生宝宝啦,准备办满月酒,期待你来哦。

女读者想到上次打的红包还没收回来,心里有些介怀。

但她转念一想,同学有喜事都和自己分享,自己不该这么斤斤计较。

于是在酒席上,她又给同学包了500元红包。

老同学也没拒绝,大大方方收了,还拉着她挨个给亲友介绍:

这是我大学闺蜜,人特别仗义,每次我办喜事都来捧场,大家多多照顾她啊。

听到老同学这么说,她心里十分欣慰,之前的那点不快,也烟消云散。



后来,女读者办婚礼,特地邀请了这位老同学。

发请柬时,她满心期待地希望对方能来现场。

没想到等了大半天,老同学才回复:

真不巧了,我那天要出差不能来,改天,我一定请你吃饭赔罪。

读者以为老同学至少会发个红包意思一下,结果直到自己结婚,对方都没有任何表示。

说好的请客吃饭,也从此没了下文。

她这才明白,原来她把对方当朋友,对方却从未重视过自己。

心寒之下,她拉黑了老同学的联系方式,从此和对方断绝了联系。

你把别人当闺蜜,别人把你当提款机。

还有什么比付出不对等,更让人五味杂陈的呢?



《繁花》有一句话:

人生最难吃的三碗面:人面,情面,场面。

有些所谓“朋友”,不过是打着联络感情的幌子,想从你身上获利罢了。

其实绝大多数人,并不反感参加喜宴,反感的是那些以庆贺为由,收割人情红利的聚会。

没有人能永远捧出一颗真心,维系一段虚伪的感情。

如果有朋友突然联系你,只想单方面索取些什么,只能说明ta没有再处下去的必要。

再多的真诚付出,也无法打动脑子里只有利益算计的人。

及时收回自己的好,才能避免感情被消耗,白白投入许多时间精力。



你有没有这样的感受?

中年以后,可以称之为“朋友”的人,越来越少。

但相应的,剩下的人也越来越重要。

岁月像个滤网,过滤掉浮华与杂质,留下的,都是值得真心相待的人。

感到孤单无助时,他们的一句问候,一个消息,就能把你打捞出生活的泥沼,感到发自内心的快乐。



复旦大学教授陈果分享过自己的故事。

她有一个好朋友,虽然两人住的地方相隔不远,但因为工作忙,她们两三年才见一次面。

尽管如此,两人的感情却没有受到丝毫影响。

每次两人打电话,都不会客套寒暄,而是直接说:

喂,你最近去哪儿啦?最近怎么样,有没有时间聚一下?

语气和见面时一样热络。

朋友还给陈果写过一张卡片,上面有这样一句话:

“执手相看无语,却心事了然。”

陈果深有共鸣,她觉自己和朋友的关系就如同这句话,即便不说话,也能知道对方在想什么。

她形容两人的友情,就像空气一样,从不干扰视听,却无时不刻不在身边,给人滋养和治愈。

好的友情,不一定要常常联系,但却能时刻同频、相互惦记。

哪怕相隔万里,也不会被山高水远阻断;

睽违多年,也不会因时光流逝而生疏。

看过几段老朋友时隔多年相见的视频:

有人偷偷来到闺蜜所在的城市,在对方吃饭时,在她身边坐下。

闺蜜反应过来后,激动地和朋友抱在一起,两人笑着笑着,就哭成泪人。



有人参加毕业40年校友会,和一群年近花甲的老同学坐在教室里,笑着对镜头挥手。



有人与阔别多年的老战友聚首,远远看到对方,就飞奔过去,用力拍着对方后背,笑着与对方扭打成一团。

曾经他们是出生入死的好兄弟,如今亦是肝胆相照的忘年交。



都说衣不如新,人不如故。

很多旧日情谊之所以珍贵,往往不在于联系的频繁程度,而在于彼此知根知底,保持着终年如一日的默契。

人往往都是恋旧的,你参与了一个人的过去,才能参与到ta的未来。

所以,好好珍惜那些走过岁月、依然澄澈如初的情谊。

被生活磋磨到疲累之时,想到世界上还有这样一些人懂你、支持你,再难熬的时刻,你也感到温暖,生出力量。



很喜欢一个说法:

“朋”一字,由两个月组成。

真正的朋友,也像月亮一般,既稀缺罕有,也能给人温柔的照亮。

确实,年岁越长越发现,经得住时光筛选的友情并不多,生命中值得珍视的人,更是寥寥无几。

有些人,打着联系感情的借口,心里却盘算着利益得失;

而有些人,虽然不常联络,但每次出现,都能带给你快乐与治愈。

说到底,联系频率的多少,并不是衡量感情深度的标准。

与其把时间浪费在那些消耗人的关系上,不如把有限的精力,留给真心待你的人。

空闲时和老友聊聊天,喝喝茶,互相关心近况;

在对方需要时,及时站出来,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一如《半山文集》里说的:

珍惜那些能让你快乐的人,当你濒临崩溃时,是他们有能力,一次次将你重新拼凑起来。

愿你我都能和知己好友一起,红尘作伴,走过人世繁华。

作者 | 竹西,爱读书,爱生活。

主播 | 夏萌,用我的声音温暖你的睡前时光。

图片 | 视觉中国,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最新评论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