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家园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移动社区

搜索

不花钱,快速恢复精力的4个方法

发布者: wangxiaoya | 发布时间: 2025-6-23 11:42| 查看数: 140| 评论数: 0|

▼点下方播放按钮收听音频


(点击右边三个点,可调整速度,电脑上可下载)

生活中,你有没有这样的感觉?

明明已经睡够了8小时,却还是觉得浑身无力;

周末瘫家里一整天后,反而觉得更加疲惫......

种种迹象表明,这早已不是简单的体力透支,而是深入骨髓的“精力耗竭”。

我们为什么会陷入这种“越休息越疲倦”的损耗怪圈呢?

日本医学博士西多昌规在《15分钟摆脱疲劳》一书中告诉我们:

生活中90%的持续性疲劳,都源于错误的修复方式。

在书中,他总结了4个科学又简单的精力修复法,帮助我们快速挣脱“无效休息”的恶性循环。

整本书语言朴实、干货满满,当你真正读懂后就会发现——

原来真正的休息不是时间的堆砌,而是科学的方法;

原来修复疲惫的身心,并不在于时长,而在于精准。



纪录片《追眠记》里,高考生小宇的故事让无数父母心疼:

为了冲刺名校,他连续三个月刷题到凌晨2点,明明眼皮已经重得像挂了铅块,但躺到床上就是翻来覆去睡不着。

后来,他终于在最后一场模拟考中晕倒在地,被抬进医院。

而生活中,像小宇这样因压力焦虑而长期失眠的人,其实随处可见——

一听到孩子的哭闹声,就焦虑得睁眼到天亮的新手妈妈;

常常在凌晨回复完客户信息后,变得彻底清醒的销售经理......



据《2020年中国人睡眠质量报告》数据显示:

有76.56%的人在晚上11点后入睡,33.62%的人会熬到凌晨,近3亿中国人长期遭受失眠困扰。

多少人白天靠咖啡续命,晚上靠褪黑素助眠,持续陷入“失眠-焦虑-失眠”的恶性循环。

这样的困境,我们到底该怎么破?

西多昌规在书里给出了三个实操性很强的方向:

首先是认知调整:

与其整晚都盯着时钟焦虑“我怎么还没睡着”,不如试着告诉自己:“只是一晚上没睡,真的没关系”。

当我们放下对失眠本身的焦虑,就能让身体回归放松状态,从而更容易入睡。

其次是习惯优化:

比如定好闹钟,每晚都在凌晨12点之前就寝,形成规律的生物钟;

比如睡前泡个热水澡,能明显提高体温,更加有助于入睡。



然后是掌握技巧:

1.早上晒晒太阳,晚上会更容易入睡。

2.每天坚持走路15分钟,也更容易换来一晚上的安睡;

3.睡前试试“缓慢呼吸法”——

吸气3秒、憋气2秒、缓慢呼气15秒,通常重复3-5次就能完全放松紧绷的神经。

睡眠修复的真相,从不是身体躺在床上的时长,而是大脑真正关机的时长。

当我们停止与失眠对抗,通常就会惊喜地发现,一夜好梦,已然悄悄变成了现实。



电视剧《去有风的地方》里,酒店高管许红豆的状态戳中了无数打工人:

她白天对客户笑脸相迎已经成为肌肉记忆,但深夜回到出租屋,却连抬胳膊刷牙的力气都没有。

感觉身体就像被按了重复键,每天都在机械地运转,却失去了所有的生活动力。

这种深深的无力感,是不是像极了被各种生活琐事掏空精力的你我他?

前程无忧《2022职业倦怠报告》显示:

39%的上班族处于重度倦怠状态,仅12%能在工作中获取快乐。



多少职场打工人就像被抽走了灵魂的木偶,每天重复着枯燥的工作,对曾经热爱的事都提不起半点兴趣。

那怎样才能找回我们曾经的满满动力呢?

西多昌规在书中给出的三个破局之道:

1.做好情绪疏解:

当内心负面情绪爆棚时,可以找个没人的地方大哭一场。

有研究表明,眼泪能排出压力产生的皮质醇,15分钟的哭泣比喝一杯热茶更能放松神经。

2.把握“3件事原则”:

当工作又多又杂时,不妨先按照待办事项的轻重缓急排序,然后优先做最重要且紧急的3件事。

3.学会心态重塑:

遇到烦恼时,试着用第三方视角去思考——

如果你的亲朋好友遇到同样的问题,他会怎么做?

当我们跳出“自我中心”的思维,以上帝视角来观察自己的困扰,很多事往往就会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豁然开朗。

找回生活动力的核心,就在于“先处理情绪,再聚焦行动,后调整心态”。

当我们开始第一个微小行动,就会惊喜地发现,自己的整个生命系统都在慢慢恢复动力。



杭州某公司员工小李在网上说起自己的遭遇,让人既愤怒又心疼:

他发烧40℃头痛欲裂,没想到去请病假时,HR竟冷漠地回复他:“你该看精神科了!”,还当众删除了他的工作账号。

巨大的羞辱让小李在消防通道蜷缩了3小时,直到保安发现时,他还在止不住地发抖。

小李的遭遇,让无数打工人深切共情;因为在生活中,我们也常常被各种压力搞得身心俱疲。

就如甲方突然变卦的设计方案、孩子半夜莫名的哭闹,或者卡上余额不足的恐慌......



据盖洛普报告显示,东亚地区仅17%员工保有工作热情,高压环境使“元气枯竭”成普遍现象。

我们该如何快速修复这种“身心俱疲”的状态?

西多昌规在书里给我们提供的解决方案,是主动调节。

1.科学规划休息:

每天设置3个15分钟的“精力重启键”——

15分钟的午睡,可以主动关闭身体开关,让自己处于“待机状态”,快速消除疲劳;

脑子一片混沌时,试着花15分钟不想任何事,要么发呆,要么欣赏风景或人群,主动“暂停”,更利于“重启”。

睡前花15分钟伸展四肢、放松肌肉,能快速缓解身体的僵硬感,有效减轻压力。

2.主动调节思维:

学会说“NO”

当同事让你帮忙做分外事时,一句“我手头还积压着ABC几项工作,实在抽不开身”,远比勉强答应却做不到更简单有效。



3.重视生活细节:

哪怕不出门,也要干净清爽,外在的整洁感能提升内心的掌控力;

列一张“解压清单”,比如“每周五晚上看一部喜欢的电影”,给自己创造固定的放松流程。

西多昌规告诉我们,压力管理的本质,就是在自己的情绪雪崩前造一座防护林。

当你在会议室被责难时,还不忘拽紧口袋里的捏捏乐舒缓情绪;

当你不再习惯性讨好同事,心中始终记得“我的时间很贵”时,恭喜你,正在夺回心灵的主导权。



深圳某外企,老王在被裁员,拿到30万赔偿金后,忍不住在会议室嚎啕大哭。

因为每月3万的房贷+1.5万孩子补习费的固定支出,细算这笔赔偿款,只够撑过半年。

此后两周,他每天都瘫在阳台的沙发不停抽烟,仿佛生命的元气已经被抽干。

西多昌规告诉我们,这就是一个人的身心被猛然损耗时,自动开启的“低能耗模式”——

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做什么都觉得累。

那当我们陷入这种困境时,该如何积极自救呢?

书中给出的元气修复方案,就藏在日常的细节里:

1.自我觉察:

把不开心的事写下来,不但可以直观地用“上帝视角”观察自己的困境。

同时也给压在心里的坏情绪做了次有效的“清空缓存”。



2.身体养护:

每小时设置一个手机闹钟,提醒自己站起来走两步。

研究显示,连续久坐90分钟就会导致血液循环变慢,疲劳感明显,而15分钟的走动能让大脑供氧提升30%;

3.饮食调理:

睡前喝一杯温蜂蜜水,既能补充水分,又能促进褪黑素分泌。

每餐只吃八分饱,不仅能让肠胃保持轻松状态,还能让更多血液流向大脑。

多吃大豆,富含植物蛋白能提供能量,多吃香蕉,含钾元素能缓解肌肉疲劳,多吃海鱼,富含Omega-3脂肪酸能改善脑疲劳。

很多时候我们觉得累,可能只是身体缺营养,懂得科学补充,效果就会显著。

当你在深夜第N次修改方案后剥开一颗巧克力,你不仅在补充血糖,更在修复破碎的身心。



《15分钟摆脱疲劳》一书中,没有精彩的故事和华丽的辞藻,只有像老朋友般实在的提醒:

人生不是百米冲刺,而是一场需要持续发力的马拉松。

真正的精力管理,不在于榨取自己,而在于懂得如何科学地修复。

当你学会在15分钟里给身体按下“重启键”,在疲惫时给自己递上一杯“精力修复水”,就会发现:

原来好好活着,本身就是件值得全力以赴的事。

从今天起,试着用这4个方法去照顾自己吧。

毕竟,能从疲惫中重新焕发活力的人,才更有力量去拥抱崭新的生活。

作者 | 陌菲,7年一线期刊作者、全网流量300万+爆文作者。公众号:陌菲聊写作。

主播 | 绛染,电台主播、爱配音,神秘的爱猫人。

图片 | 视觉中国,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最新评论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