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家园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移动社区

搜索

今日夏至:阴气初生时!这5个禁忌千万别碰

发布者: 风中麦田 | 发布时间: 2025-6-21 11:11| 查看数: 87| 评论数: 0|



作者 :儒风君 · 小西

今天是2025年6月21日,夏至。

《周易》有云:“日永星火,以正仲夏。”

夏至,是阳气最盛、阴气初生的转折点。

此时天地能量转换,人体也需顺应自然,避免触犯禁忌,以养阴护阳、平衡身心。

01

忌乱发火:心平气和养肝气

《黄帝内经》有言:“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

夏至时节,阳气鼎盛,万物繁茂,而人体内的气血也随天地之势外浮于表。

此时最忌心浮气躁,动辄发怒。

怒火如烈日泼油,伤人三分,自损七成。

夏季对应五脏中的“心”,而肝为心之母,心火过旺时,肝气便会随之亢奋。

此时若不加以节制,轻则口舌生疮、失眠多梦,重则血压飙升、头晕目眩。

《养生论》更是指出:“夏季汗多,气随汗泄。”

发怒时气血上涌,大汗淋漓,本就外浮的阳气更易耗散。古人称此为“怒则气上”,长期如此,秋冬很容易虚寒侵体。

现代医学也已证实,气温每升高1℃,情绪失控概率增加5%。

夏至前后,高温叠加情绪波动,极易形成“越热越怒,越怒越热”的恶性循环。

所以想要养护肝气,就要调息降火。

遇事生怒时,先缓缓吐气,让自己静下来。

当你戒掉了嗔怒,你就会心静自然凉,气和百病消。

孔子曰:“仁者寿。”

心平气和者,往往眉目舒展,肝气条达。

肝气顺,则百脉通;心气平,则福寿长。



02

忌说过头话:言多必失耗气神

《周易》有言:“吉人之辞寡,躁人之辞多。”

夏至时节,阳气外现,言语能量最为活跃。此时若口不择言,就是徒耗精神,损伤身体。

古人云:“舌为心之苗。”

言语不仅是表达工具,更是心神的外现。

夏季心火旺盛,最容易话赶话、言过其实。

《道德经》早就告诫我们:“多言数穷,不如守中。”话说得太多太满,不仅容易失信于人,更会暗中消耗元气。

医家张景岳在《类经》中指出:“言多则气散,气散则神疲。”

现代研究也证实,人在激烈争辩时,每分钟消耗的热量是静坐时的三倍。

那些习惯逞口舌之快的人,往往会更易疲倦,就是因为损伤了自身的气。

夏至养生,贵在藏神。

要做到三思而后言:

一思此言是否真实,二思此言是否必要,三思此言是否合时。

尤其要警惕三种过头话:

一是赌咒发誓的话,容易作茧自缚;

二是贬损他人的话,终会反噬自身;

三是自吹自擂的话,往往贻笑大方。

《围炉夜话》说得好:“口开神气散,舌动是非生。”

这个夏至,不妨试着给言语做减法。

当你学会适时沉默,便会发现:

省下的不仅是口舌,更是滋养心神的宝贵能量。

03

忌贪凉饮冷:护住脾胃阳气

《黄帝内经》言:“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夏至虽暑热难耐,却是人体阳气最需养护之时。

此时贪凉饮冷,就像给滚烫的炉灶浇冰水,最易损伤脾胃阳气。

古语有云:“夏月阳气在表,胃中虚冷。”

人体如同天地,外表越热,内里越寒。

一根冰棍下肚,需要调动五脏的阳气来暖。

现代医学研究显示,饮用冰水后,胃部温度骤降需4小时才能恢复。长期如此,轻则食欲不振、腹胀腹泻,重则埋下肠胃病的病根。

那些冬病夏治的顽疾,多半是夏日贪凉种下的祸根。

养生大家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给出解法:“夏月宜暖食,常饮姜枣汤。”

具体可循三法:

一食饮温热,晨起空腹饮姜糖水;

二护住要穴,午睡时以薄毯遮腹;

三循序渐进,以室温水果替代冰镇。

夏月阳气如金银,护得一分是一分。

三伏天喝热茶,初时汗出溱溱,片刻后反觉清凉透体。

正是因为阳气得以保全,才能化暑为凉。

可见真正的消暑不是对抗自然,而是顺应天时,外热内养,方为至道。



04

忌熬夜耗阴:顺应天时早入睡

《黄帝内经》言:“夏三月,夜卧早起,无厌于日。”

夏至时节,昼长夜短,天地间阳气最盛,阴气初生

《本草纲目》中指出:“夏月阴气在内,尤宜早卧。”

人体阴阳与天地相应,白日阳气外越,夜晚阴气内收。

若子时不眠,阴血不得滋养,来日必显虚火上升的现象,如:口干舌燥,心悸多梦,午后潮热等。

宋代养生家陈直在《养老奉亲书》中记载:“夏夜宜亥时(21-23点)就寝,卯时(5-7点)起身。”

养生之法有三要:

一守子时,最迟不超过23点入眠;

二养午觉,正午小憩15分钟抵夜间1小时;

三戒夜灯,卧室务必黑暗以助褪黑素分泌。

正所谓:“夏夜一宿不眠,百日不复。”

熬夜消耗的不仅是时间,更是来年健康的根基。

早睡一日,便是为秋冬积攒一分资本。

05

忌过度劳累:静养以蓄能量

《黄帝内经》云:“阳气者,烦劳则张。”

夏至时节,阳气外浮,最忌过度劳作耗散元气。

此时若不知节制,就像是在烈日下狂奔,只会徒耗精气神。

医家朱丹溪在《格致余论》中说:“夏月阳气发散,过劳则真气耗。”

人体如同草木,盛夏生长虽快,却需适时静养方能持续。

现代医学证实,高温环境下剧烈运动,心率较平日提升20%,恢复时间延长50%。

养生家高濂在《遵生八笺》中记载三伏养生要诀:“宜静坐,宜调息,宜寡欲。”

我们可以从三件事入手:

晨起练八段锦,以柔克刚养气血;

午后躲避烈日,择凉处读书品茶;

傍晚缓慢步行,以微汗为佳忌大汗。

《老老恒言》有言:“夏月养阳,不在补而在藏。”

那些懂得夏至静养的人,往往秋冬少病。

记住:此时的蓄能,是为来日的绽放。一张一弛,方是养生大道。



夏至养生,贵在“顺时”二字。

心要静,不嗔不怒,养肝气;

身要松,不劳不倦,蓄能量;

言要缓,不争不辩,守精神;

食要温,不冰不冷,护脾胃;

卧要早,不熬不耗,滋阴血;

起要缓,不疾不徐,顺阳气。

这些看似简单的禁忌,实则是千百年来先人智慧的结晶。

它们不是束缚,而是最贴心的避坑指南。

夏至一阴生,正是天地能量转换的关键时刻。

此时宜静不宜动,少耗多养,方能与自然同频共振。

顺应天时者,天必佑之。

今日的一份克制,换来的是秋冬的十分安康。

愿您在这个夏至,养得身心俱安,蓄足能量,静待金秋的丰收。


最新评论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