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家园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移动社区

搜索

全球爆火的国产“丑八怪”,治愈了1000万焦虑的成年人

发布者: Ienfamily | 发布时间: 2025-6-19 10:37| 查看数: 88| 评论数: 0|

文/今夕何夕

这两天,一只丑萌丑萌的小怪兽频频登上热搜。

乍看它毛发蓬松、尖耳獠牙,与传统甜美可爱的潮玩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但仔细端详,它丑萌憨态的形象中,潜藏着令人着迷的治愈能量。

它就是LABUBU。



6月10日,香港永乐春季拍卖会上,一只薄荷色的LABUBU玩偶以108万元落槌成交。

这只全球唯一的玩偶创造了潮玩拍卖新纪录,而另一款限量15版的棕色LABUBU也以82万元紧随其后。



与此同时,在伦敦、曼谷、洛杉矶的泡泡玛特门店前,年轻人彻夜排队等候LABUBU新品发售。

英国因抢购混乱暂停销售,泰国溢价达7倍,美国消费者凌晨开始排队。



这个毛发蓬松、尖耳獠牙和“邪魅”笑容的中国原创IP,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席卷全球消费市场。

2024年,LABUBU系列营收30.4亿元,同比增长726.6%,成为泡泡玛特旗下最赚钱的IP。

作为消费者,很多人不禁好奇:

这只尖耳朵、九颗锯齿牙的森林精灵,究竟凭什么能在全球范围内圈粉无数?



LABUBU是泡泡玛特独家IP“THE MONSTERS”精灵天团系列中的一个角色,由中国香港设计师龙家升创作,最初源于2015年的绘本《神秘的布卡》,其原型是一只来自北欧森林的精灵。

当LABUBU第一次出现在公众视野时,多数人的反应是皱眉疑惑:“这小家伙怎么长得这么怪?”

尖耳朵、九颗锯齿状牙齿和歪斜的“偷感”笑容,直接颠覆人们对传统意义上潮玩的认知。

然而正是这种反叛性设计,让它在Z世代中迅速走红。



当泡泡玛特创始人王宁在被问及LABUBU是否存在饥饿营销时,王宁坦言:

“IP是需要运营的,其实LABUBU已经10岁了,有很多的故事,这10年也积累了很多粉丝。”

“虽然很多人把结果当作一个奋斗目标,但我并不认为结果有什么样的意义。”

“让我有更多成长的以及让我回头看我觉得更幸福的,不是某一个目标达成,而是整个过程,我觉得这是让我感到最成功的。”

王宁的回应,揭示了LABUBU现象级爆火背后的深层文化逻辑:

这远非简单的玩偶热销,而是一场关于自我表达的情绪革命

这并非临时起意的营销宣传,而是一场蓄谋已久的主体回归。



数据显示,中国Z世代在消费心态选择中,“为情绪价值消费”以40.1%的占比高居首位,远超“注重消费品质”和“更重性价比”。

当传统消费观还在讲究实用与性价比时,新一代消费者已经转向“情价比”的战场。

纵观当下不少年轻人,相较于涨工资、买房子等,其实更希望从一件事情上获得情绪价值,夺回走失的自我主体性。

网友@樱桃红了 说:“加班后拆盲盒像给自己一份礼物,拆盒瞬间的未知感与揭晓时刻的确定性奖励,构成了一套完整的神经激励回路。”

我的闺密洋洋也是拆盲盒爱好者,她告诉我:

“尽管LABUBU丑萌丑萌,但它有记忆点、有个性、能提供情绪价值。LABUBU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好看,但看着看着就顺眼了,变成‘怪可爱的’和‘丑萌’。”

与传统IP不同,LABUBU不依赖完整的世界观设定。它的魅力恰恰在于形象的模糊与开放



来源:视觉中国

很多年轻人能够在第一眼就与其建立情绪联结,并将其转化为可解读、可再创、可调侃、可共情的文化符号。

在电商平台,用户自发为LABUBU贴上睫毛、镶牙钻、做美黑甚至“翘臀手术”。

社交平台上,“改娃师”这一职业应运而生,月入超4万元;娃衣定制产业蓬勃发展,从汉服到Lolita裙,从侦探套装到职业装,品类齐全。

这种共创行为让LABUBU从静态商品转变为可触摸、可改造、可共创的文化伙伴。

正如评论家蔡钰所言:LABUBU本质是“实体化的微信头像和表情包”,是Z世代在数字空间投射自我的文化容器。



然而,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当代人如此迫切地捍卫自我主体性?

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的主体性是隐匿的。

想象一位普通中年人的日常:

白天在职场扮演“工具人”,被KPI追赶,被流程规训;晚上回家化身“多功能设备”,辅导作业、照顾老人。

在多重角色挤压下,真实的“我”被压缩得几乎消失。

想起之前看过的一则视频新闻。

凌晨2点,一个40岁上下的男子,被医护紧急推进ICU。

原来,连续多日加班后,他刚发完一条朋友圈感叹生活不易,就突然感觉头晕乏力,站不住。

送到医院后,血压已经飙升至190,被诊断为急性缺血性脑梗。

经过几个小时的抢救,男子才转危为安。

然而,清醒后的男子看着手上一张张检查单,向老板请假的短信却迟迟“不敢”发出去。



来源:视觉中国

“我该怎么办?”面对镜头,男子喃喃自语,忍了半天的眼泪终于流了下来。

医护人员暖心安慰了几句,男子的情绪才得以平复。

“这个月好不容易能拿全勤奖,上个月因为儿子生病住院请了3天假。一个全勤奖有800块啊……”

并不算多的几百块钱,却成了男人进退维谷的软肋。

上有老,下有小,作为家庭支柱的他,不想失去工作,也不能失去工作。

这不只是中年人的窘境。

放眼当下,这是大部分人的真实现状。

我的大学同学林志,给我说过一件事。

林志早年想学动漫设计,奈何家里人不同意。不仅爸妈轮番上阵,就连爷爷奶奶、姑姑婶婶都来劝说。

大家齐齐化身智囊团,纷纷为林志出谋划策。

“学动漫设计没前途,不如学会计,将来出来好找工作。”

“大学是为工作铺路,学点实在的技能,将来能养活自己。”

“……”



来源:视觉中国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用自己的站位、思考,来帮林志决定他的未来。

无奈之下,林志选择听从家里的建议,报考了某大学的财务管理专业。

毕业后,林志又听从家里人的建议,考研考编考公一条龙。

他在别人的声音里选择着自己的路,直到某次公开招考面试,他因为过度紧张焦虑而在面试前10分钟晕倒,被考场老师送到医院。

这次住院,林志不仅被诊断出身体机能有问题,心理状态也亮起了红灯。

医生跟林志说:“你现在诊断出中度抑郁,要注意生活中不要有太大压力。”

拿着诊断证明,林志在病房里泪流满面。



来源:视觉中国

张爱玲说:

“笑,全世界与你同声笑;哭,你便独自哭。”

成年人的委屈,是一场兵荒马乱的溃败。

所有无路可退的背后,都是一道道生活的深渊和考验。

深陷其中的我们,渴望被理解、被看见。

LABUBU的出现,恰逢其时。

“全世界都催着我长大,只有你守着我的童话。”这句在潮玩圈流传的话,道破了LABUBU提供的心理代偿。

在主体性严重缺失的现实中,人们通过这个不完美的“魔童”形象,完成了对标准化生活的温柔反抗。

LABUBU的“丑萌美学”本身就是一个隐喻——

那些不完美的尖牙、不对称的笑容,恰如我们内心拒绝被规训的棱角。

后现代文化的语境里,人们拒绝被既定的社会文化定义,转而颂扬多元性和多样化。

LABUBU比前辈玲娜贝儿走得更远的是,它彻底摆脱了“必须可爱”的枷锁,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空白画布。




如何从简单的情绪消费走向真正的主体性重建?LABUBU的爆火为我们提供了一些启示。

1)正视自己

就像有些人热爱绘画,却因为生活的忙碌一直将这个爱好搁置,不妨抽出一些时间,拿起画笔,去描绘自己心中的世界。

哪怕只是每周抽出一个下午的时间,这也是在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满足自我的需求。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人们从事自己真正热爱的活动时,会进入一种“心流”状态,这种状态能带来高度的专注和满足感,帮助人们找回对生活的掌控感。



来源:视觉中国

2)学会拒绝

在工作中,如果领导安排了过多超出职责范围的任务,不要一味地接受,而是要适当地沟通,表达自己的困难和想法,维护自己合理的工作权益。

如果,你刚进入职场,在面对同事频繁的“帮忙”请求时,可以明确自己的工作边界,这不仅减轻了自己的负担,还赢得了同事的尊重。

3)培养爱好

这个兴趣爱好,可以是摄影、音乐、手工制作等等。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可以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发挥创造力,获得成就感。

以LABUBU爱好者为例,他们通过改造LABUBU(如镶钻、改妆、设计娃衣),赋予这个玩偶独特的个性,从而在创作过程中进行自我表达,获得了强烈的满足感。

这种“内容共创”的模式,不仅增强了用户与产品之间的情感联结,也让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小宇宙”。



4)重构认知

心理学中的“自我决定理论”指出,当人们的自主需求、胜任需求和归属需求得到满足时,会体验到更高的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

因此,我们需要学会打破外界的评价体系,建立自己的价值标准。

当别人说“30岁该有房有车”时,我们可以在心里默默加上前缀:“这是他们的标准,而我……”,从而避免被他人的期待所绑架。



来源:视觉中国



LABUBU的爆火绝非偶然,它是当代人情绪与心理需求的一个缩影。

在这个小小的玩偶身上,我们看到了人们对情绪价值的追求、对自我主体性的捍卫,以及在现实生活中夺回主体性的渴望与努力。

从更深层次来看,LABUBU的成功也为中国文化出海提供了新的范式。

通过“丑萌美学突破审美规训+盲盒机制制造稀缺性+社交媒体激发参与感”的组合拳,LABUBU不仅在全球市场上获得了商业成功,更成为一种文化符号。

它的走红证明,中国品牌完全有能力在潮流文化领域诞生具有世界影响力的IP,而这种影响力的背后,是对全球消费者情感需求的精准捕捉。

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LABUBU的爆火也提醒我们:

在这个充满压力和规训的世界里,我们需要找到属于自己的“精神替身”,无论是一个潮玩、一项爱好,还是一种生活方式。

重要的是,我们要学会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勇敢地捍卫自我主体性,让自己的生活充满色彩。

正如迈克尔·辛格在《清醒地活》中所说:“夺回主体性,关键就在于尊重自己的感受,专注做自己的事。不帮别人‘霸凌’自己,完全站在自己这边。”

LABUBU的故事还在继续,而我们的人生也在不断展开。

点亮文末“赞+,愿我们都能从这只丑萌的小怪兽身上汲取力量,在现实生活中勇敢地做自己,夺回属于自己的生活主权。

最新评论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