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家园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移动社区

搜索

想让孩子感受到被爱,父母首先要戒掉这4个“有毒”特质

发布者: englishfa | 发布时间: 2025-6-17 18:03| 查看数: 91| 评论数: 0|



好的爱应该带着光,让孩子成为有血有肉、自信而又强大的人。

从今天起,一起做不扫兴的父母吧。

——虎妈


(点击右边三个点,可调整速度,电脑上可下载)

♬ 点上方绿标可收听男孩派主播亚楠朗读音频

作者 | 行者马生

来源 | 行者马生的笔记(ID:xzms_bj)



年后,儿子终于开始了每周一次的游泳课,长达一年的拉锯终于迎来了一线转机。

为了帮孩子巩固学习成果,能更好坚持下去,我痛下决心,在两次课的间隙,带他去泳池玩,以身入局。

结果最近的一次对话,让我产生了几分自我怀疑。

事情发生在一个周一,儿子在浅水区自己玩的入迷,来学游泳的孩子陆陆续续,我们只得向深水区转移。

这下儿子可沾不到池底了,安全起见我无奈寸步不离。

孩子倒是依旧兴趣不减,可能觉得也有几分刺激。

也许是这项工作太过枯燥,鬼使神差我冒出这么一句:

“你别瞎扑腾了,多练练教练教你的动作吧。”

儿子的反应速度那可是杠杠滴,立马回怼我一句:

“你不是说让我自己想咋玩咋玩嘛,咋还说话不算数?”

我一向自诩要说到做到,儿子的话对我可真是精准打击,听罢像一口水呛进脑子里,失去了思考的能力。

我下意识还想“狡辩”几句——“刚刚的承诺只生效在浅水区”。

话当时没来得及说出口,入睡之前这件事却让我思考了很久。



明明心里也是这么想,别当个“扫兴”的家长。

再说游泳这事吧,也没重要到让自己改变立场。

怎么就不经意子弹正中眉心,让自己活成了讨厌的模样。

一番自我检讨下来,还真发现了些蛛丝马迹。

这些“扫兴”的大人背后,原来还真有点规律。



功利心太多,眼里只有算计

“有这时间玩,还不抓紧时间学习。”

“考好了才有资格玩,看看人家李叔叔家的儿子!”

“与学习无关的事都是没用的事,浪费时间,不许做”。

“买这东西有什么用?就知道乱花钱。”

上面这些话有没有几分熟悉。

“有用”和“没用”,两个简单的标签,就给生活划出了一道泾渭分明的界线。

做了“过线”的事,那便是“犯了天条要斩立决”,缓一息都是对界线的不尊重。

功利主义的人生就像一把没有刀鞘的刀子,锋利但是不好看。

如果生活这盘菜,用这样的刀来切,便是一种让人难以释怀的悲哀。

中外名著买了很多,可能是为了让孩子作文分高一点;

辅导班报了不少,可能是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学才艺出人出钱,可能是看准能加分帮孩子做的选择。



from 知乎@lvjjing

“有用”的,砸锅卖铁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得做;

“没用”的,好好商量苦苦哀求斗智斗勇都不行。

当父母双眼被功利所蒙蔽,就只能看见孩子身处哪侧,顾不得孩子埋在心里汹涌的情绪。

当年通过卷高考独木桥“胜利逃离”家乡的我,身上那点功利主义的气息,时隔多年仍未曾磨灭。

身上那“恨不得每一秒都得做有用的事情”的经历,还会时不时冒头出来刷个存在感。



认知不太够,搞错努力方向

能帮功利心太足造成加倍伤害的,是认知水平的不足。

大事方向指导不了,小事方面斤斤计较。

就算完全以功利心为指导,很多家长的认知,也不足以做出正确的操作,而是靠自己本就不足的水平,朝错误的方向,越努力越偏离目标。

比如“与学习无关的事都是没用的事”,那如何评判是不是和学习有关,对学习的影响是正面还是负面,能准确做出正确判断,就对认知水平有很高的要求。

指导不了其实不可怕,大部分家长都是普通人,又不是十项全能的圣人。

可怕的是不知道自己指导不了,还硬要指导。

更可怕的是,硬指导就算了,是一点方法也不讲,就是提要求,逼着做,上压力。

知乎“为什么中国式父母总是很“扫兴”?”问题下见过这样一条回答,深以为然。



from 知乎@赭石

尹建莉老师说:“在教育中,想要他排斥什么,就去强迫他。”

有内驱力的孩子,往往是父母陪伴的过程中,给了孩子充分的自主感。

而不是家长用自己有限的认知,去消灭孩子的可能性。

当时我眼中看不惯的所谓“瞎扑腾”,也是后来小壮告诉我的,从老师那里学的打水技能。

可惜我只粗学过蛙泳,知道孩子正在学的蛙泳腿“收翻蹬夹”,认不出小壮的“瞎扑腾”,和正规泳姿究竟是不是一回事。

所以就是那么简单粗暴,因为我会我认识,我就贴上“有用”;我不了解就是武断的结论“没用”。



控制欲太强,总是唯我独尊

曾经在网上看到一个段子:

  • 5岁:我给你报了少年宫;
  • 7岁:我给你报了奥数班;
  • 15岁:我给你报了重点中学;
  • 18岁:我给你报了高考突击班;
  • 23岁:孩子,我给你报了公务员;
  • 32岁:孩子,我给你报了相亲角。

生活中总能看到很多这样的父母,他们明明自己普普通通,但在孩子身上尝到权力的滋味后,便开始去控制孩子,一发不可收拾。

超强的控制欲下,别说让孩子扫兴了,孩子产生不符合自己想法的兴致,那都是个错误。



心理学家李雪说: “控制欲极强的父母在意识上觉得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好,实际上做的是确保孩子处在废物状态下乖乖听话。”

表面上他们打着“爱孩子”的旗号,实际是他们爱的不是孩子,而是掌控孩子人生的感觉,是他们自己罢了。

精神医学家斯特拉·契斯在《你的孩子是人》一书中写道:孩子不是一个需要父母用程序控制的小机器人。

没错,“乖乖听话”’是块有毒的糖果,尤其是在好好商量,总是达不成想要的结果的时候,“照我说的去做就行了”的诱惑就会无限放大。

出发前给自己分配的角色是陪玩,走着走着就又想把教练扮演,控制欲就是如此秀色可餐,让我轻易忘记了初心,很难坐怀不乱。



付出感太重,不忘索取回报

和控制欲常一起出现的,是付出感太重。

“我为了你放弃xx,你连xx都不愿意做?”

“要不是为了你,我早跟你爸离婚了!”

“我含辛茹苦把你养大,为什么你不能像隔壁家的小孩一样乖?”

“我为了方便你读书把家都搬到学校旁边去了,为什么你还是考不了前三名?”

“你去那么远的地方工作,我们老了怎么办?这个孩子真是白养了!”

“你要是还当我是你妈(爸),就安安心心做我给你安排的工作。”

无论话说成什么模样,其潜台词往往都是:“我付出了这么多都是为了你,所以你一定要听我话。”这不是妥妥的道德绑架嘛。



from 知乎 @Alice在迪拜

“付出感”是每个人与生俱来,是天性也是自然。

但不代表,这就是正确的,就可以置之不管。

父母太重的付出感,会将与孩子本该亲密的联系,生生压断。

回想我脱口而出的那个瞬间,确实是有些付出感在身上的。

这是首次采用寸步不离的无接触保护形式,之前都是手拉着小壮前进的。

从主动掌控到被动跟随,任务难度更新了,但我的认知还没及时调整。

额外的难度,就有了种额外的付出感,随之而来的就是那种熟悉的心理不平衡——“我都这么费劲了,得要点什么回报才行”。



当个“不扫兴”的父母,其实并不难

找到问题所在,必然想寻求一个答案。

其实做个“不扫兴”的父母,远比我们想象中简单。

1. 改变自己的认知

试着认清孩子是活生生的人,和自己平等独立,而不是用来玩角色扮演游戏的提线木偶;

试着承认并接纳自己的平凡普通,别对亲子双方提出过高的要求和期待,快乐的时光太短暂,可是人生还很长;

试着用开放的心态去拥抱这个世界,有很多事情是自己不了解的,“万一真相和我想的不一样呢”;

试着把期待放在自己身上,多关注自身的成长,而不是付出了就要向孩子索取回报。

面对孩子,最棒的心态就是:

我的一切付出,都是心甘情愿,为了终将到来的放手与分离。

你若投桃报李,我会十分感激;你若无动于衷,我也不灰心丧气。

直到你拥有独立生存的能力,我们也能一别两宽,各生欢喜。

2. 提升自己的能量

也有一些时候,可能心里明明知道什么是好的,却又总是控制不住自己做了相反的选择。

比如身体不适,或是精力不足,再者情绪不高,理智就成了转瞬即逝的过客,脑子里就只剩四个大字——“简单粗暴”。

其实那是暗示我们,自己的能量不足了。

人眼中的世界,投射自己内心的模样。

所以父母眼中孩子的样子,和自己的能量状态息息相关。

真正有能量的父母,精神充实,身心愉悦,看待孩子时才能宽容与欣赏。

而能量低的父母,内心被焦虑、内耗与烦躁所挤占,更容易挑剔和愤怒。

父母,是孩子的宿命,你的认知和行为决定了孩子未来会拥有怎样的人生。”

阅读能用知识激活自己的头脑;

运动,能让活力再一次充斥身体;

休息,能让累积的疲惫一扫而空;

享受美食,能让心情变得愉悦;

亲近自然,能让身心得到疗愈;

拥抱正能量,能让整个人得到滋养......

用心去照顾自己,让自己充满能量,整个世界都会变好,才会有更多的爱去给孩子分享。

3. 给方法做个包装

寻求能量的提升,往往需要长期的努力,做不到药到病除的立竿见影。

远水不解近渴,为了解决眼下的问题,还可以试着做一点换位思考的尝试。

首先想清楚自己的目标,条条大路通罗马,我的目标是到罗马,而不是非得挤独木桥。

然后去尝试找到另外一个角度,用曲线救国的方式,实现和孩子的双赢。

可以制造共鸣,可以通过称赞,可以通过竞争,将你诉求的内核,包装上一层让孩子能容易接受的外皮。

忘了从哪见到这样一个案例,孩子喜欢画画但讨厌写字,妈妈别出心裁的提出,让孩子去把写字当成画那些线条和图形,收获了皆大欢喜的结局。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

“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孩子在其中越少感受到教育者的意图,它的教育效果就越大。”

要时刻记得,我们想要的是效果,直来直去的手段看似最近,实则最远。

在那个深水区对话的最后,我向儿子发出了挑战,和他比一比谁能用更少的动作次数,游到泳池的另一头。

看着斗志昂扬努力“收翻蹬夹”的孩子,心里不由得响起了一个声音——“拿捏”。



当一个人得不到好的情绪价值和反馈,会酿成很多种恶果。

比如习惯性无助,认为自己无论做什么都不会成功;

比如配得感很低,觉得自己没有价值,不敢追求自己想要的东西;

.....

有人说: “能拥有不扫兴的父母,已经打败了90%的东亚家庭,成了当代年轻人最值得炫耀的奢侈品。”

你愿意为此付诸行动吗?

是的,我愿意。



*作者:行者马生,一个想做育儿路上的行动派的爸爸。来源:行者马生的笔记(ID:xzms_bj)。

*本文部分图片来源于图虫创意。


最新评论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