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家园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移动社区

搜索

别用钱奖励孩子了,真正明智的家长,都会践行这4个字

发布者: englishfa | 发布时间: 2025-6-17 16:58| 查看数: 116| 评论数: 0|

文/向阳

深夜,微信闪出一条信息,原来是闺密发来:“儿子考试终于得满分,但我却高兴不起来。”

我一看,这大半夜的凡尔赛,还让不让人睡?

细聊之下,才知道,闺密为激励儿子努力学习,使用过很多“策略”。

小学时,孩子按时写作业,得到老师的表扬,考试90分以上,包括平时帮忙干家务,闺密都用小红花来奖励。

很快,小红花不顶用,闺密就用肯德基、延长玩游戏的时长来满足孩子。

现在儿子初中,为了让他能考个好高中,闺密更是一刻都不敢放松。

奖励的方式也跟着升级,原来那些好吃好喝的过时,闺密就憋出一个大招:发奖金!

每次考多少奖多少,孩子干劲十足,终于,这次考试满分。

看着孩子的成绩,闺密非常满意,为自己的好方法沾沾自喜。

没想到,儿子竟说:“学习真没意思,这钱我不赚了,还不如玩游戏有趣。”

闺密苦思冥想,不知道哪里出问题,这才忍不住半夜给我发信息,跟我抱怨吐槽。

说真的,很多父母,包括我都会用奖品、钱激励孩子进步。

虽然看书听讲座,或多或少知道用钱或者买东西来奖励孩子不是长久之计,但我们普通父母,能想到的似乎只有这些。

难道这么做,真的错了吗?



来源:视觉中国



90%父母都误会了:物质奖励不是一直有用

在聊天中,闺密说起她小时候的事:

那时,家里条件不好,但只要我考试成绩好,妈妈就会变着法子给我礼物,一块饼干,一个本子,甚至一块橡皮擦都能让我铆足力气。

可现在,儿子看都不看我给的礼物,连奖金都看不上。”

她很疑惑,为什么小时候妈妈用在她身上有用的方法,在儿子身上就没用呢?

闺密的困惑,我曾经也有,直到看到《代际育儿困境》里作者的一句话,我才恍然大悟:

父辈成长于资源稀缺环境,物质奖励能直接触发生存型努力,但Z世代在物质丰裕中成长,更敏感于成就的价值感而非交换价值。

时代在改变,对我们有用的,对孩子未必合适。

过去,我们过节才能吃上一顿肉,穿新衣服是过年才有的福利。

能吃上一点零食可以高兴大半天,还藏着掖着舍不得一口吃完。

放假只能在家帮忙干农活,“旅游”简直就是奢望。

如果想买个喜欢的玩具,可能要存很久的零花钱。

那时的我们,因为缺少,所以渴望。

一块糖、一点小奖励,甚至一个口头承诺,都能让我们冲劲儿十足。

正因为我们习惯被父母这么激励,才会不自觉把父母的这些方法用在自己孩子身上。

而现在的孩子,每天都能大鱼大肉,想穿新衣服随时有,零食随便吃。

玩具、零花钱对他们都不是新鲜事,到处游玩就是孩子们假期的标配。

所以,当父母用好吃的、好玩的、零花钱来奖励孩子时,孩子并没有像我们小时候那般受用,新鲜劲一过,完全不当回事。

毕竟,我们小时候生活的环境和条件,跟现在的孩子相比差得太远!



来源:视觉中国



有时候给孩子越多,孩子的动力反而越差

接触过很多父母后,我发现大家在教育过程中,很容易陷入这样的坑:

总以为给得越多,孩子就会越努力。

对儿子,我用过很多办法来激励他。

如果作业写得认真,就请他吃肯德基;成绩好,就带他去游乐场;听话,给他买喜欢的变形金刚玩具,甚至许诺他考到全班第一就带他去旅游等。

每种方法往往也就管用那么一会儿,儿子可能会为奖励努力那么一两天,但很快就像泄气的皮球一样,成绩一直没什么起色。

我一直不明白,为什么给那么多奖励,结果还是不尽如人意?直到我看到“德西效应”,才真正理解。

美国心理学家德西曾做过这样一项研究:

他选择一群大学生分成两组,一组有奖励,一组没有奖励,让这群大学生在实验室里解智力难题。

结果发现,奖励对于学生有短期促进作用,但时间一长动力反而下降,比从没受到过奖励的那组还要低。

根据这个情况,德西总结出:

物质奖励会让孩子的内在动力变成外在追求,做事不再是因为自己喜欢,而是受到其他事物的引诱。

为激励孩子学习,给孩子奖励金钱、玩具,这样无形之中,就把孩子对学习的内在动机转移到外在动机上。

当父母不再提供奖励,或者给的东西不是孩子感兴趣的,学习的外驱力被移除,孩子对学习的兴趣也就没有了。

而且,这种奖励方式,同样有一个深层的暗示传达给孩子,那就是学习是没意思的,只有金钱、玩具这些东西才是有趣的。

如果父母从小用物质来“贿赂”孩子,孩子很习惯会事事谈条件,有利可图才做。

长此以往,不仅会破坏掉孩子的内驱力,还可能导致孩子把问题归咎于外部,推卸责任,没有担当。



来源:视觉中国



孩子是一个物质的人,更是一个精神的人

父母们使出浑身解数来激励孩子,目的就是想让孩子更积极学习和生活。

哈佛大学教授麦克尔·桑德尔在一次演讲中提到:

有个学校为鼓励孩子多读书,采用一些经济学家提出的市场化解决方案:每当孩子获得好成绩,就给金钱奖励,比如每读1本书就奖励2元。

结果发现:学生为拿到钱,的确读更多书,也因此看更薄的书。

所以,用钱去奖励好成绩,大概率无法提升孩子们的成绩,很有可能这些孩子将来会认为学习、看书是苦差事,是按件计酬的工作。

很多父母都会将钱作为教育孩子的“撒手锏”,这招都不管用时,他们往往觉得无计可施。

同事的女儿,一直是别人家的孩子,学习积极、做事认真,去年刚考上985重点大学,让大家羡慕不已,纷纷请教同事育儿秘诀。

同事说,她的方法是花小钱办大事,用的是精神奖励法。

女儿帮忙做事,她会很真诚对女儿说“宝贝,谢谢你”,这让女儿高兴很长时间。

女儿出门,她会给一个温暖的拥抱,或者说:“丫头,今天是非常好的一天,你可要好好表现呀!”

同事注重用拥抱、鼓励的话等方式鼓励女儿,让感情细腻的女儿感受到妈妈对自己的关爱,对女儿的生活和学习都产生积极的影响。

现在的孩子更需要被看见、被认可、被鼓励。

像同事这样,用亲吻、拥抱等方式给孩子精神奖励,更能促进孩子快乐成长。

最用心、最简单的才是最好的教育。

教育专家董进宇老师提出:

孩子是一个物质的人,更是一个精神的人,家长更应该关注孩子精神世界的需求。

父母给孩子物质奖励,不如给孩子精神嘉奖,满足孩子更高层次的情感需求。



来源:视觉中国



真正厉害的父母,都懂得用最高级的奖励方法

前面说那么多物质奖励的危害,是不是只有精神奖励才最好使?那倒不是!

其实之前,我让儿子早上刷牙他很不情愿,后来我告诉他,如果这一个月按时刷牙,就每天奖励他一朵小红花,集齐30朵小红花可以满足他一个小愿望。

儿子很有干劲去刷牙,坚持一个月。虽然后来不奖励,但养成好习惯,现在起床第一件事就开始刷牙。

所以,物质奖励只是奖励手段之一,作为一种辅助手段,没有必要对此过于戒备,偶尔用用也无妨。



来源:视觉中国

不过,更高级的奖励应该是,不拘泥形式,但能满足孩子需求,使孩子不断进步。

《真希望做父母前都读过这些书》中,提出了“物质与精神奖励并用”的好方法,值得父母学习。

①习惯养成初期,可以适当用物质奖励孩子

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物质奖励起作用是有条件的,在孩子感觉“缺乏”的情况下,能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例如,在孩子小时候,可以用他想要的东西,激励他养成规律的作息、按时运动和良好作业习惯等。

②奖励孩子钱的同时,引导他学习理财

给孩子建立一个单独的“奖励账户”,让孩子把奖励得来的钱放在里边,之后有什么喜欢的东西,或者想去的地方,可以通过累积奖励金来实现愿望。

这样既能让孩子从小明白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道理,也可以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培养理财能力。

③常用精神奖励,作用相对持久

一句称赞的话,一个鼓励的眼神,一个温暖的拥抱,更能满足孩子被爱的需求。

一旦孩子内心的小火苗被点燃了,将来即使没有外部奖励,孩子也会带着热情的火花,快乐坚持下去。



心理学家罗杰斯说:

最有效的奖励,是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进步和他人的认可。

在教育的过程中,任何奖励都不是目的,而是方法。

不管是物质奖励,还是精神上的认可和鼓励,只要最终能促进孩子的心理健康和积极行为,都可以用起来。

愿为人父母的我们,用爱和智慧教育孩子,找到最适合孩子成长的方法,成就彼此。



来源:视觉中国

作者:向阳,家庭教育指导师,爱学习的职场宝妈,与孩子共成长。

最新评论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