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家园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移动社区

搜索

转念,是女人最好的改命方法

发布者: wangxiaoya | 发布时间: 2025-6-14 09:16| 查看数: 65| 评论数: 0|

▼点下方播放按钮收听音频


(点击右边三个点,可调整速度,电脑上可下载)

作者 | 凭栏

来源 | 帆书樊登讲书(ID:readingclub_btfx)

《那不勒斯四部曲》被称为女性的史诗,作者埃莱娜·费兰特对女性友谊和人生的复杂性进行了探索和挖掘,这在过往的文学作品中未曾有过。

关于女性的母职,作者在书中写道:

另一个人的生命,先是寄居在你肚子里,当他彻底出来时,就会囚禁你,会拴住你,你再也不属于自己。

在《暗处的女儿》这本书里,埃莱娜·费兰特借助女主勒达的视角,再现了女性成为母亲之后,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所经历的混乱、迷茫、痛苦的时光。

如果用消极的眼光看待,这些艰辛是女人要拼尽全力才能跨越的障碍。

但人生的好坏,往往是由一个人的心念所决定。

身为女性,适时的转念,能让自己从容应对眼前的困境。

毕竟,转念就是转运。



勒达在大学里从事研究工作,结婚后生下两个女儿。

成为母亲的喜悦,渐渐地被日复一日困于家中照顾孩子的疲惫所掩盖。

就连睡一个完整的觉,对勒达而言都是一种奢望。

为了安抚哭闹的大女儿,勒达翻出一个自己小时候玩的旧娃娃送给她。

可是大女儿并不喜欢,她用记号笔把娃娃全身画得很脏。

本来清洗一下就可以的,但处在无助的时候,勒达觉得什么都是无可挽回,包括娃娃和她自己。

勒达一手夺过娃娃,用力扔到马路上。

看着被过往的车辆碾碎的娃娃,勒达感觉自己的躯体是一个空壳,既没有灵魂,也没有欲望。

她每天如陀螺般忙个不停,再没有自我成长的时间和精力。

学术研究停滞不前,错过一次又一次的提升机会,收入无法保证。

勒达想到这些,内心就很焦虑。



一个人如果任由负面情绪日积月累,必然身心俱疲。

爆发,是迟早的事。

在冬日的一个午后,勒达在写一篇几个月都尚未能完成的文章。

正在专心斟酌词句的时候,大女儿轻轻打了一下勒达的耳光,想引起妈妈的注意。

勒达原本就很涣散的写作思路被打断,她控制不了自己,扇了女儿一个又一个耳光。

她的愤怒,针对的不是孩子,而是那个被困住、无法逃离的自己。

在女儿的哭声中,勒达把她推出走廊并关上门。

由于用力过度,门上的玻璃碎了一地。女儿吓到不敢哭,勒达被自己的行为所震惊。

那些看似突如其来的脾气,其实都是积攒太久的委屈。

可无法自控的愤怒过后,买单的都是自己。

破碎的玻璃门,预示着未来岁月中疏离的母女关系,也成为萦绕她一生的创伤。

即使过去多年,勒达每次想到这一幕,依然全身冒冷汗,喘不过气来。

在勒达疲惫不堪的时候,丈夫则如常满世界跑,只为得到更多工作机会。

约定俗成的社会规则,让丈夫笃定妻子留在家中照顾孩子是天经地义,这也成为女性生育后面临的困局。



在性别与生理赋予的母职与自我价值的冲突中,与其盲目地与当下的生活较劲,不如重新审视自己的目标,放下追求完美的执念。

与伴侣适时沟通,来自对方的理解与承担,才能有效缓解母职困境。



日子在迷茫中度过,直到有一天,勒达的教授打电话给她,建议她参加一个国际会议。

丈夫的收入只能维持家庭的日常开支,没有多余的钱支付妻子参加会议的费用。

正当勒达对这件事情淡忘之际,教授帮勒达找到资助。

勒达没有再犹豫,她找朋友帮忙照看孩子,便搭上了前往伦敦的飞机。

著名学者哈迪教授的发言备受参会者的期待。

哈迪五十多岁,有一张和蔼可亲的脸,吸引人的蓝眼睛,声音低沉,语气诙谐风趣,充满吸引力,让勒达脑海里不自觉地出现了性幻想。

在哈迪的发言中,勒达竟然听到自己的名字,这让她有点不可思议。

哈迪引用勒达一篇文章的内容来印证自己的论点,她惊喜自己的学识能够被肯定。



会议后,哈迪邀请勒达共进晚餐,随后两人又一起散步到半夜。

他们从当下的学术课题聊到未来的研究方向,说不完的话让他们相见恨晚。

长期受困于家庭让勒达失去的自我价值,在哈迪这里重新找回,也成为她压抑情绪的宣泄出口。

面对哈迪谦逊的暗示,勒达毫不犹豫地答应,两人发生了婚外情。

欲望是一把双刃剑,适度的追求,让人进取,但过度的欲求,终会迷失自我。

受到哈迪的赏识,勒达曾经停滞不前的工作,重新看到希望。

勒达维持和哈迪的关系,并坚持每天在大学工作十个小时,持续发表新的文章,寻求进一步深造的机会。

勒达花了更多时间在工作上,丈夫则需要分担家庭事务。

他提出抗议,勒达告诉丈夫,她决定不再和他一起生活。

在哈迪的帮助下,勒达得到去英国的大学做访问学者的机会。

丈夫从来没有想过,妻子会真的抛下他和孩子们。

命运齿轮的走向,终归有得有失。

勒达在追求自我价值实现的同时,深陷在情欲的漩涡中。



埃及作家尤素福·西巴伊曾说:

假如人能够遏制住自己的种种欲望,过着无求的生活;那么,他才算主宰了自己的生活,掌握了自己的命运。

欲望不是坏事,但如果任由欲望膨胀,就会像脱缰的野马,必然会有人仰马翻的那一天。

转向去辨析自我需求,清醒对待欲望,把对外的欲望转化成对内在修为的追求,才不会被名利所困,人生才不会陷入乱局。



勒达离开家两个月后回来了一次,丈夫再次哀求她不要离开,两人争吵起来。

这时,大女儿拿着橙子和水果刀递给母亲:“给我们削一条蛇型果皮吧。”

面对两个孩子满怀期待的眼光,勒达拼命克制自己。

此刻,勒达不会让其他人的需求替代自己对新生活的向往。

她头也不回毅然离开家,背后是丈夫的骂声和孩子们的哭泣声。

从那时起,勒达三年没见过女儿,她全身心投入到自己的工作中,感觉自由和放松。

可随着时间的流逝,勒达听到身旁有其他孩子叫妈妈时,她依然会想起女儿。

直到有一天,她发现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是帮女儿削出一条蛇形果皮。

那一刻,勒达意识到,没有什么比孩子更重要。

人们常常基于自己当下的认知去做出决定,虽然也有后悔和遗憾,但走过的路是无法重来。

人生的烦恼,并不是拥有的太少,而是想要的太多。



三年后,勒达经过兜兜转转,又回到女儿身边。

与孩子在一起时,能满足她被需要的感觉。

原来,她所苦苦追求的人生价值,其实就在身边。

虽然勒达关注女儿比以往更多些,但母女关系间断的三年,让女儿总是觉得母亲的感情不可靠。

对女儿的愧疚持续折磨着勒达,这让她的内心变得扭曲。

时光匆匆掠过,十多年后,勒达独自一人来到海边度假,遇到一对母女。

小女孩埃莱娜重复着用洒水壶装满水后,给在躺椅上晒太阳的母亲尼娜和娃娃浇水降温的游戏。

在勒达的眼中,这是尼娜借此向旁人炫耀她身为母亲的幸福。

眼前的情景让勒达心烦意乱,趁着旁人不注意,她偷走小女孩依恋的娃娃。

丢失娃娃的埃莱娜哭闹不止,让尼娜陷入崩溃之中,一如勒达当年的境况。

海边的假期悄然变成勒达人生的回溯,她把偷来的娃娃放在胸前。

眼前浮现的是曾经的岁月,当年在抚养女儿时无助且艰难的时刻。

而在内心隐藏的,依然是尚未和解的情感创伤。



很多时候,人不是被曾经的经历所困,而是对过往的选择自责和后悔,陷入情绪的内耗。

人生无论怎样的选择,总有遗憾。与其深陷过往,不如在迷茫中摸索向前,深思熟虑后做出抉择,并坦然接受后果。

生活本没有对错之分,正视自我的存在,才有可能找到一条新出路。



性别就如一把无形的枷锁,让女性的生活被牵制,在潜意识中对自己未来的方向产生影响。

女性的天职被放大,对于自我价值的需求则常常被忽略。

作为一个独立的灵魂,女性面对生活中无能为力的时刻,可以换个思维来改变预期。

面对过度欲求编织成的陷阱,调整自己的心态,选择适时转念,才是应对迷茫的智慧。

点个,愿我们都能跨过布满荆棘的当下,在暗处迎接新的希望,收获生命独特的芬芳。

作者 | 凭栏,来源:帆书樊登讲书(ID:readingclub_btfx)。

主播 | 绛染,电台主播、爱配音,神秘的爱猫人。

图片 | 视觉中国,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最新评论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