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家园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移动社区

搜索

人到中年,不要在朋友圈晒这3样东西

发布者: wangxiaoya | 发布时间: 2025-6-14 09:15| 查看数: 72| 评论数: 0|

▼点下方播放按钮收听音频


(点击右边三个点,可调整速度,电脑上可下载)

你们平时会喜欢和别人分享生活吗?

前两天,我有个朋友突然和我转发了一篇文章,开心地和我说:

“我们以后多互相发发生活里快乐的事吧!

你看人家有研究,和别人分享开心的事,会加倍你的开心!”

我自然没有推辞,只是好奇地问她:“那怎么不直接发朋友圈呢,我记得你之前还挺爱发的。”

她发了个叹气的表情,而后说:

不敢发了啊,总觉得发什么都有人挑刺,还有人说会泄露隐私。

而且现在微信上什么人都加,万一发错东西了,可能也不太好。



的确,现在的主流思想是教大家学会藏起来,少炫耀。

但发朋友圈,并不一定就是炫耀,也可能是记录生活,是给老友互动提供一些话题。

人啊,总是需要有个窗口对世界呼喊的。

如果你还有经常发朋友圈的习惯,其实大可以为自己保留。

当然,就像我朋友说的,现在微信上什么人都加,我们在分享和表达时,还是应该有所注意。

尤其是以下3个细节,了解一下,对你没坏处。



这阵子正是高考季,每年高考时,都是诈骗高发的时期。

前两天,中国警察网就发文表示,有考生收到短信,称其在考试中被AI监考发现有作弊行为,成绩被记零分。



类似的事件年年都有,而且很多都是因为考生在朋友圈晒准考证和考试信息等,才给了骗子精准下手的机会。

诸如此类的,误发各种证件信息、考试信息等,最后导致家人或自己蒙受损失的事情,可谓是不一而足。

当然,生活中需要注意的,不止这一点。



之前在知乎上刷到过网友@木木不吃蒜的帖子,给我上了一课。

木木是个宝妈,很喜欢在朋友圈晒娃,从孩子的学校到生活日常都爱分享。

有一次,孩子新报了个舞蹈班,因为那天家里人都临时有事,她就让孩子自己坐公交去了。

本来不是什么大事,可她非要在朋友圈公布孩子的公交线路和目的地,还配文“孩子第一次自己坐车上课,真棒”。

结果,过了没多久,孩子突然打电话说她被人尾随搭讪了,那人还知道她的学校和班级信息。

报警后才知道,那个男人是木木之前拼单时加的好友,平时没什么联系,却经常留意木木发的动态。

虽然他说自己没什么坏心思,只是恰好在附近,看到木木的朋友圈,就顺便来搭讪一下。

但木木和女儿根本不相信这种说辞,特别是她女儿,据木木所说,腿抖得半天停不下来。



像这样的因为暴露生活细节而引来麻烦的事,生活中并不罕见。

前阵子刷到内蒙的一个新闻,有人出国工作前对着自家门牌拍了照片,发朋友圈留念,配文里还说了自己要离开这里几年。

结果再回来的时候,他发现自家房门锁被换了,里面还住着人。

后来才得知,有人看了他的朋友圈,得知了具体地址。

经过几个月的踩点,确定房子没人再来了以后,就找人撬了锁,假装房东租了出去。

新闻听起来,让人有些哭笑不得,但也的确给我们提了醒。

平时我们如果分享日常,可以着重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避免不经意间的隐私泄露,比如拍摄护照、身份证、登机牌、车票、快递单、准考证等物品时容易摄入证件号、照片、地址、联系电话等;

第二,着重保护好老人、孩子这类易受骗受害人群的信息,避免暴露姓名、班级学校校服Logo、日常作息和固定行程等;

第三,关闭“附近的人”“陌生人查看十条朋友圈”等可能泄露隐私的设置。定期清理旧动态或开启三天、一个月可见等。



除了保护好隐私,发朋友圈时,最好也注意一下时间问题,不要太急于发圈。

去旅行、去吃美食等,是很值得分享,但也不必拍一张发一张。

别人看到了觉得无聊,我们自己翻看回味时也费事。

这个道理很简单,就不赘述了,但除此以外,这样做还能避免一些多余的麻烦。

之前在抖音刷到一个视频,讲的是朋友圈晒照,要留下时间差。

博主分享说,之前几个朋友出去聚会吃饭,拍照发朋友圈的时候,不小心把点菜码发了出去。

不知道谁看到了,故意使坏,点了好几道很贵的菜。

上菜时他们才发现,但菜已经做好,退不了了,只能被迫多花了好几千买单。

点开评论区,发现很多人都遇到过类似的事情。




这种事看个热闹,还挺有趣,但要是发生在自己身上,真不知道是可气还是可笑。

但可以肯定的是,当天的心情或多或少都会受到影响。

除开这类情况,迟一点发朋友圈也可以躲过一些人情上的麻烦。

我读书的时候,很喜欢全国穷游。

有些人看到我去了某地旅游,就会嚷嚷着让我帮忙带特产和纪念品。

关键这种好意思麻烦别人的人,大部分都不会提前给钱,搞不好还会对带回去的特产挑三拣四。

而且这类人还很难拒绝,你不答应就一直纠缠,搞得人心情都变差了。



还有就是那种,看到你的定位,突然约你见面或者聚会的人。

前些年的时候,我去北京出差,就有个不太熟的同学看我发了朋友圈,主动私聊我。

兜了半天圈子,最后说她家孩子要办满月席,既然我刚好在北京,缘分到了,不如就去一次。

还好我如今已经学聪明了,上了高铁才发的朋友圈,才躲过了随礼和尴尬的会晤。

生活中很多中年人,可能会对敏感信息加以注意,但并不在意或者不知道怎么制造“时间差”。

如果有心尝试,可以从以下2点入手。

也许它可以在无形中,帮你省去一点未知的烦恼。

1、养成不实时发圈的习惯

之前有网友分享过自己的日常习惯,不得不说,一看就是发朋友圈发出了经验。



这样操作,既可以保留打卡点的定位,不破坏实时发圈的感觉,也可以留出个小时差,方便自己编辑文案、处理图片,也能避免掉可能有的麻烦。

2、养成总结式发圈的习惯

上个月五一假期,我表妹一家去了国外玩,本以为要和往常一样,被旅拍照刷屏了。

想不到,这次她只发了一条朋友圈,是精心挑选的九张照片和一段附带图注的文字。

据她所说,现在很多人都这样发旅行照。

等旅行结束后,把一段旅行最美好的瞬间优中选优挑几张出来,凑个六宫格或九宫格。

比起饱和式发圈法,这样做首先不刷屏,也并不损失旅行中的精彩瞬间;

其次,能让朋友圈的质感变得更好,一看就是精心整理好的;

最后,还能为旅行减负,每个景点拍一两张留念就好,不用投入太多时间和精力,一举三得。



前两段讲了注意细节、注意时间,最后一段,我们聊聊如何注意“分寸”。

我想,大多数人发圈,一定是不喜欢满满负能量的,更多是晒幸福,彰显生活中的美好时刻。

但同样是晒幸福,有的朋友圈,会让看到的人会心一笑。

有的则只会让人皱着眉头厌恶,发自内心觉得是在嘚瑟,在显摆。

个中门道,主要在一个“分寸”上。



一般而言,晒幸福时容易遭人非议,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首先呢,是你的幸福太有分量了。

我有位作者朋友,写过一个“情商20问”的文章。

文章里提到,要多晒“小确幸”,藏住“大幸福”。

她说,比如说今天我们买彩票中了50块钱,同时一个难得一遇的大项目的奖金发了,一共50万元。

毫无疑问,在50万元面前,50块的彩票显得微不足道。

但是你把中彩票分享出去,大家只会吸吸好运,或者羡慕一下。

如果把奖金发到朋友圈,等待你的一定不是祝贺,而且酸、议论和借钱。

你的幸福太大了,大到别人不得不想办法找回心理平衡。

这当然是人性的劣根性,但我们没法改变,只能加以注意。



其次呢,是分享得过于频繁和夸张。

讲个很常见的例子。

有些宝爸宝妈,太喜欢记录自己孩子的日常了。

一天恨不得发二十几条朋友圈,把衣食住行吃喝拉撒都拍下来。

再可爱的孩子,再亲密的亲友,看这么多遍也该烦了。

还有些对自己家孩子,太过高看了。

当然,我承认,人对自家孩子都有滤镜。

但如果要分享出来,还是适当客观一点,用词别太夸张,语气别太笃定。

这样不仅看到的人舒服一点,也不至于成为自己孩子长大后的黑历史。



最后呢,就是分享的时候带着强烈的优越感和比较意味。

要知道,分享和炫耀最大的区别,就是主体的行为带给客体的感受。

同样是散发零食,“这个蛮好吃的,你尝尝”,就是比“你这种人肯定没吃过这种东西,尝尝吧”听着舒服;

同样是表达喜悦,“今天我发奖金了,请大家喝奶茶”怎么都比“今天我发奖金了,咱老板还是有眼光,没把钱发给能力不行的人”来得悦耳。

心理学上有一条55387定律,是指与人沟通时,态度、肢体语言、面部表情和动作等重要性占比55%;

说话的语气、口吻占比38%;

而具体的说话内容只占7%。

很多时候,同样一件事,换一种表达方式,换一个分享态度,对方的反应就会截然不同。

所以说,虽然人性有其卑劣的一面,但人同样有感知和向往幸福的心,同样也会因目睹别人的开心而开心。

掌握好分寸和方法,你就能在晒幸福的同时,照顾到他人的情绪,继而收获更多的认可和祝福,加倍你的幸福。



说了这么多,肯定有人会觉得太麻烦了,还不如不发朋友圈,省心又省力。

当然,这也是一种选择,无可指摘。

十点君只是希望,那些本就喜欢分享的人,不要因为别人的言语,委屈着改变自己的生活习惯。

记得有位作家说过一段话,大意是:

人生的本质不是争对错,辩输赢,而是让自己开心一点,也让别人开心一点。

我把这句话分享给了文章开头那位朋友,也分享给大家。

人生没有那么多是非题,就像小小的朋友圈,发与不发,都谈不上对错。

只要我们能让自己开心一点,也让别人开心一点,那就足够了。

作者 | 明冬,课虚无以责有,叩寂寞而求音。

主播 | 素年锦时,微信公众号:素年锦时FM

图片 | 视觉中国,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最新评论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