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家园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移动社区

搜索

人到中年,不要去人多的地方

发布者: x-kai | 发布时间: 2025-6-13 13:38| 查看数: 80| 评论数: 0|

▼点下方播放按钮收听音频


(点击右边三个点,可调整速度,电脑上可下载)

最近,和一些年长的朋友聊天,发现大家伙突然多了一个共性,就是越来越不喜欢往人堆里挤了。

以前向往热闹,觉得人群可以带来欢乐。

随着年纪渐长,慢慢发现红火背后满是唏嘘,繁华落尽只剩空荡。

正应了哲学家三木清的那句话:

孤独不是在山上,而是在街上,不是在一个人里面,而在许多人中间。

而且,越是人多的地方,是非就越多。

即使自己不想惹事儿,麻烦也会在不经意间找上自己。

学会独处、回归自我,一个人才能在安静中找到了那个更为丰盛的自己。



金庸曾说:“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

在这个世界上,只要有人出现,就会有是非。

特别是身处人群中,很难不听到一些嘈杂的声音。

就连大作家莫言,也曾经历过这样的苦恼。



有一日,他邀请一群人吃饭。

大家伙都酒足饭饱之后,他巡视一圈,发现桌上竟然还丢着几片烤鸭。

农民出身的他,怎么能看得见粮食被浪费,就毫不犹豫地开始了大快朵颐。

只不过,这一举动却引来了一阵窃窃私语:

瞧瞧他,非得把那点儿钱吃回去。

这话听得莫言的脸一阵红一阵白,十分尴尬。

回家后,他就把这遭经历告知了母亲。

母亲听后,建议他以后在和别人吃饭之前,先垫垫肚子。

在之后的聚餐中,他每次都提前吃上一点,再让自己的吃相看起来尽量优雅。

然而,这时又出现了其他人调侃的声音:

看看他那假模假样的劲儿,好像只用门牙吃饭就能吃成贾宝玉似的。

这番话,如同当头一棒,敲醒了莫言。

他意识到,一直以来,其实自己根本没有错,错的是那个错误的圈子。



因为圈子大,人也杂,所以会有不太一样的声音。

只是,声音多了,是非也就来了。

即使自己不想惹事儿,但是当他做出了一些不太合乎常规的举动时,就很容易让自己陷入了争议的漩涡。

而作为一个普通人,我们既堵不住旁人的嘴,也合不上自己的耳朵,只能任由自己在负面的声音中徘徊。

时间一长,不仅会浪费掉自己宝贵的精力,还会不断打击自己的自信心。

莫言当即做了一个决定:

不再强迫自己靠近那群人。

此后,莫言明显变得快乐了起来。

而那群人,还在各种聚会和饭桌上吐槽、议论,说说这个人的长处,谈谈那个人的短处。

今天张三成了热门人物,明天李四成了话题中心。

身处其中,虽然热闹,但也糟心。

因为他们永远也猜不到,自己下一秒会不会就成了争议的焦点,是非的漩涡。



去人多的地方,不单单会徒增是非,有时候还会弄丢了自己。

在小说《荒原狼》中,黑塞就讲了一个在人群中迷失自我的故事。

主人公哈里喜欢独居,却因不合群而吃尽了苦头。

所以,有那么一阵子,他给自己下了一个任务——融入人群。



于是,他迫使自己频繁混迹于酒馆剧院。

这的确让他结识了形形色色的朋友,也让他渐渐感受到了什么是热闹欢腾。

但这种喧闹,却于无形中让他的人生渐渐偏离了正轨。

他无暇研究艺术、哲学,更没空去思索命运、人生。

更别说,继续在自己的创作之路上深耕。

最后,哈里只能离自己的理想愈发遥远,在无尽的内耗与拉扯之中越陷越深。

很多时候,我们都想让自己看起来“合群”一些。

似乎,站在人多的一方,自己也能安稳一些、快乐一些。

而只要头上顶上了“不合群”的标签,就会让自己变成一个寸步难行的异教徒。



但勒庞却在《乌合之众》中提出一个观点:

你在用合群换取归宿感和安全感的同时,也会弄丢了自己的智商和是非观。

你的情绪,会因为“人多势众”而被无限放大,你的理智,会因为“法不责众”而悄然丢失。

时间长了,你就会发现自己正在被周遭的一切所同化,继而变得盲从、变得慌乱、变得平庸。

曾经那个潇洒而肆意的自己,似乎早就消失不见了。

但真理,并不总是掌握在大多数人的手中,生活,也总归是要回归自我的。

无论是谁,当你离人群远了一点,就离自己的灵魂近了一点。

从人群这座迷雾森林中走出来,你或许找到属于自己的那条路。

所以,请别把不相干的人请进生命,也别让外界扰乱自己的心。



叔本华曾说:“要么孤独,要么庸俗。”

一个人想要变好,最快的方式,大概就是学会享受孤独。

毕竟,很多时候,所谓的孤单,不过是一个人的狂欢。

作为影视圈的另类,陈道明大概就是如此。

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他就因为出演《末代皇帝》《围城》而迅速蹿红。

随之而来的,是各种片约和商演。

但陈道明却没有被繁华迷了眼,反而用一句“我要在独处中安安静静地生活”拒绝了外界的干扰。



有人说,他这是傻,不抓住机会赚钱,热度和人气很快就会过去。

的确,在之后的几年,他真的过起了无人问津的生活。

但也是在这几年,他活出了真正的自我。

他不仅学会了弹钢琴,读了大量的古典文学,而且还每天都有时间练书法。

时间一天天过去,这些也都内化成他自己的一部分。

这些积攒,不仅让他活出了自我,也让他有了底蕴去在更长的时间里,塑造起了更多、更好的角色。

他说:心不乱,一切都不乱,我只有在寂寞中,才能活出感觉。

你看,越通透的人,越明白生活终归是自己的,也越能用独处成就自己。

所以,与其狼狈又盲目地合群,不妨慢下来,做自己最好的朋友。

在一个人的时光中,去过最想要的生活。



以下三个方式,则可以帮你更好地回归自我。

1.物理隔离

我们一天中,会有大量的时间,要外界交流。

可以说,属于自己的时间,是很少的。

有意识地为自己营造一个独处的空间,无论是车、房间、或者是咖啡馆。

只要能让你的精神放空,就能让你的灵魂得到喘息。

2.信息戒断

智能手机,让我们与世界的距离更近了,但有时候也让我们与自己的距离更远了。

所以,适当的信息戒断,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恢复精气神。

比如,每周给自己半天的时间,不刷手机、不回信息。

让自己去纸质书中深度思考,让自己去一场电影里感受情绪;

或者单纯街头走走、感受阳光、呼吸新鲜空气,你的感官都会重新灵敏起来。



3.社交降噪

不知道,你是否经常会被周遭的一切所影响?

他人的两三句话,会让你难受一天?别人的一个眼神,会让你反刍好久?

如果出现了以上症状,或许,你就需要给自己的社交降一下噪。

有意识地去控制你生活中人的数量,有选择地去听别人的意见。

你的心,才会更自由。



在《安静的位置》中,周国平写道:

不管世界多么热闹,热闹永远只占据世界的一小部分。

热闹之外的世界无边无际,那里有着我的位置,一个安静的位置。

人这一辈子,你会碰到各种各样的人,也会听到各式各样的声音。

但能陪你走到最后的,总归只有一个自己。

中年以后,少理会他人看法,别掺和外界热闹。

向外行走,向内坚守,你才能享受丰富的安静、感受独行的魅力。

作者 | 纳豆,我在弹指间环游地球。个人公众号:四五页(dreaminggirls3)

主播 | 绛染,电台主播、爱配音,神秘的爱猫人。

图片 | 视觉中国,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最新评论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