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家园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移动社区

搜索

从小让吃零食,和被禁止吃零食的孩子,长大后差距明显

发布者: enfamily | 发布时间: 2025-6-8 10:40| 查看数: 71| 评论数: 0|


(点击右边三个点,可调整速度,电脑上可下载)

前几天,和表妹带她3岁的女儿去公园玩,路过一个卖棉花糖的摊子。

不少孩子吵着闹着要买,甚至撒泼打滚。

而我那小外甥女却出奇地安静,不仅没吵没闹,还嘟囔说了一句:“我不想吃糖,我想回家喝牛奶。”

后来我才知道,表妹从不刻意限制孩子吃零食。

孩子从小就吃过各种各样的糖果饼干,反而没什么瘾,懂分寸,讲规则,能自控。

我颇为感慨,很多家长只想到了吃零食的坏处,却没想到“允许”也是一种育儿智慧。

小小零食的背后,折射的是父母不同的教育观,也承载着孩子未来的人生走向。

也正向我们提出一个问题:

我们到底想把孩子养成一个听话的好孩子,还是一个内心有力量、能做选择的人?



网上有位妈妈分享了一件令人心酸的事:

她的儿子在幼儿园里,为了吃到别人带来的辣条,竟然趴在地上学狗叫。

老师赶紧制止,将这件事向家长转达。

妈妈也很意外,自己一向要强的儿子居然有如此举动。

当她问儿子为什么这样,他委屈地说:“因为我从来没吃过辣条,想尝一口。”

视频的底下,又都是类似的案例:

“我女儿在幼儿园为了换来一包薯片,居然给人当跑腿。”

“我儿子床底下全是糖纸和奶茶杯,引来一堆蚂蚁。”

“我一直觉得邻居家孩子很乖,从来都不馋别人家的东西,直到有一天,我看到他居然把别人丢掉的糖纸,捡起来舔。”

……

听着很是心酸,但绝非个例。



家长们担心,孩子一旦接触糖果、饼干,就像打开了潘多拉魔盒,再也收不回来,于是干脆从根源上禁止孩子吃零食。

但实际上,这种做法往往适得其反。

你越说“不可以”,孩子越是想要。

心理学上有个词叫“禁果效应”,意思是说:

人们往往对被禁止的东西更感兴趣,越不被允许,就越想尝试,哪怕是偷偷摸摸、以身试险。

当孩子从小被禁止做某事时,大脑中负责调节冲动的前额叶皮层发育可能受到影响,导致成年后面对诱惑时,更容易出现失控行为。

在成长过程中,这种压抑和剥夺感不仅体现在零食,也可能蔓延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我的一位朋友,也曾坚持“0零食政策”,结果孩子变得对零食特别敏感。

就连生日会上别人吃蛋糕,他都要去抢第一口。

慢慢地,孩子变得“护食”,不愿和小朋友分享零食和玩具,班上的同学都开始疏远他。

你看,一味地压抑,只会让孩子引发“报复性释放”

比起什么都不给,不如适度给一点,让孩子知道自己不是“被剥夺者”,而是一个被尊重、被信任的人,这才是健康的育儿之道。



有些父母觉得:孩子想吃就吃吧,开心最重要。

特别是这两年来,90后家长的“快乐教育”盛行,大家都觉得孩子享受童年更重要。

但这种无原则的放任,同样会埋下隐患。



我们小区的一位妈妈燕姐,因为太宠溺儿子,加上儿子从小胃口好,饼干、糖果、炸鸡来者不拒,吃完零食照样能吃正餐。

结果,孩子才5岁,体重已经超过70斤了。

医生也多次提醒,再不控制体重,孩子的身体很有可能出问题。

燕姐内心很是懊悔,以为给孩子自由就是最好的爱,却忽略了在孩子尚未具备自律能力的年纪,这样做反倒会对孩子造成伤害。

儿科专家指出,儿童时期若长期摄入高糖高脂食品,不仅会造成肥胖,还可能引发注意力不集中、免疫力下降等问题。

长期依赖零食,还会削弱孩子对营养均衡饮食的兴趣,甚至对身体产生依赖性。

所以,放任绝不是让孩子拥有自由的理由。

真正的自由,是在有规则、有边界的前提下,给予孩子选择权。



我朋友圈中,有位妈妈的做法就很值得学习:

她在家里准备了一个零食专用箱,采购什么、放多少、吃的时间,都和孩子一起商量决定。

最特别的一点是——孩子自己保管这些零食。

一开始,孩子确实“暴饮暴食”了好几天,但很快就习惯了节奏。

甚至开始主动挑选低糖、少油的零食,还会和妈妈一起看配料表。

她说:“我发现,当孩子知道自己有权选择时,他反而会学会管理自己的欲望。”

你越信任孩子,他越愿意配合你;你越限制,他越想逃脱。

教育专家林文采博士也强调过:

父母的角色,不是控制孩子的人,而是引导他们理解选择与后果之间关系的引路人。

好的教育,从来不是一味压制,也不是完全放手,而是懂得用恰当的边界,给孩子自由流动的空间。

不是替孩子规避一切风险,而是教会他们在诱惑面前如何做选择。

所以,别怕孩子吃零食,怕的是他只会“想吃就吃”,而从未学会“什么时候该停”。



吃零食这件小事,其实从来都不只是“吃或不吃”的问题。

背后真正考验的是父母的教育态度——你是否懂得教育的尺度。

真正有智慧的父母,会在“允许”与“禁止”之间,找到那个刚刚好的平衡点。

在孩子成长的餐桌上,零食就是一味调味剂,不能取代主食的地位,也不应被彻底从饮食清单中移除。

具体应该怎么做呢?有几个小建议可以参考:



1.不要盲目拒绝

很多时候,孩子并不是真的馋,而是想通过吃零食获得情绪上的满足,或者争取父母的关注。

有意识地去回应孩子的这种需求,比直接说“不可以”更有效。

你可以对他说:

“这颗糖我们晚点吃,好不好?”

“吃完晚饭,你就选一包小零食当奖励,好吗?”

这样一来,孩子既感受到被尊重,又慢慢学会延迟满足。

2.关注持续时间和频率

零食并非洪水猛兽,关键在于控制频率和节奏。

聪明的父母都会和孩子约法三章,来替代简单粗暴的禁止令。

比如:

时间限制:

饭前1小时内、睡前不宜吃零食,保护正餐食欲和牙齿健康。

频率控制:

一年到头吃几片薯片,一周吃几颗糖果也无妨,关键在于形成规律,比如每周设定1-2个相对固定的“零食时间”。

量的管理:

提供小份量选择,避免孩子抱着一大包薯片无意识地吃完。

也可以明确告知每次可以吃多少:“今天你可以选一小袋饼干或者一小盒酸奶”。



3.科普零食分类

将选择权交给孩子的同时,也要武装他们的认知。

很多营养学博主推荐的“红绿灯”原则,就是一个特别实用且有趣的方法:

教孩子把零食进行分类。

绿色灯:放心享用的优选零食。

像坚果、酸奶、无糖果干、全麦饼干等,这类食物营养丰富,能为身体补充所需能量,也不会给身体带来过多负担。

黄色灯:适量享受的第二选择。

比如巧克力、小蛋糕、奶茶等,看似诱人,但含糖量和热量相对较高,不宜天天吃,可以规定1-2周吃一次。

红色灯:尽量少碰的垃圾食品。

像汽水、辣条、油炸零食这些都是高盐、高油、高糖的三高食品。

好吃,但容易对肠胃、牙齿、代谢系统产生不好的影响,应当列入“限量名单”。



很喜欢一句话:

教育的艺术,是控制自由的艺术。

在孩子成长的路上,父母就是那双看不见的手,既支持又引导,既放手又守护。

就像允许孩子吃零食,并不等于放任,而是一种温柔的传达:

你可以尝试、可以喜欢,但你也要知道边界、学会克制。

这,才是父母给孩子最好的教育——

不是用爱替他挡风遮雨,而是教他在风雨中撑伞前行。

未来的日子即使面对诱惑,也能从容不迫;即使拥有自由,也懂得自律。

而这种能力,正是父母一生给予孩子最好的礼物。

作者 | 鹿呦呦

主播 | 安东尼,朝鲜冷面下藏着一颗韩国烧烤的心。

图片 | 视觉中国,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最新评论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