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家园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移动社区

搜索

一个人的顶级能力:临幸福不乱

发布者: maitian | 发布时间: 2025-6-6 09:53| 查看数: 115| 评论数: 0|

文/夏虫

小时候的快乐是样东西,拥有就幸福;成长时的快乐是个目标,达到就幸福;长大后的快乐是种心态,明白就幸福。

——“言论”,《读者》(校园版)2022年第8期

幸福可以是惊心动魄的那个瞬间,是无数细小甜蜜的呼喊;幸福可以是爱人为你掸去肩头的落雪,也可以是拥有某个物品、某种心态……

“幸福”是什么?怎样幸福?这些似乎是太老生常谈的问题,却很少有人发问:

幸福了,然后呢?

事实上,人在幸福降临之时多是手足无措的,而在幸福成为一种日常之后又布满空虚与厌倦——直到幸福完全消失,我们又懊悔不已,想念曾经那些甜蜜得有点无聊的日子。

如果说寻找幸福是美妙的方法论,那么如何看待幸福,则是一种必要的世界观。

如何在幸福来敲门时,不张扬、不惶恐、不惊乱,以一颗平常心去享受当下的喜悦与美好?

这的确需要我们用心去体悟、去践行。




在幸福面前,保持“平常心”有多难?

说起幸福,有些人认为,有足够的钱花就是幸福;有些人认为,位高权重就是幸福;也有些人认为,简单、开心的生活即为幸福……

每个人对幸福的理解各不相同,但无论哪种幸福,当你拥有时,保持一颗“平常心”却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平常心”的释义,在《金刚经》中有精彩的论述,它是经由长期修禅的实践所得。

真理往往在最平凡之处,就在最平常的事物之上,正所谓“世间莫若修行好,天下无如吃饭难”。

拥有一颗“平常心”,是得成于忍,在面对得失心不乱,以冷静的慧眼观察世界的变化。

在幸福面前,保持平常心,并非让我们不展露笑颜。

而是说,视宏大的幸福如生命中平常一事,以更冷静的眼光去看待它,从而增加自己的“配得感”。

曾在社交平台上发现了一位有趣的女性博主。她年纪不大,也没有太牛的履历,但是浑身上下透着一股灵气和通透感。

她很懂得“高配得感”的要义,只要自己想要达到的目标,就会竭尽全力去实现,而很少把时间花在精神内耗和自我质疑上。

而当她实现了自己的目标、获得了自己梦寐以求的东西,也从来不会产生惶恐忧虑的情绪。

她说:“这些东西全凭我自己双手创造,为什么要去质疑好事凭啥发生在我身上。”

在幸福降临的那一刻,多少人在狂喜褪去后,又落入心态失衡的魔爪。迷失自我、乐极生悲的事也随之而来。

事实上,万物发展自有其规律,当你身上有好事发生时,别再质疑自己“配不配”。

保持一颗平常心,才是让幸福细水长流的绝佳秘籍。

同时,我们也要坚信:事情发生皆有利于我,我值得眼前的一切美好。



来源:视觉中国



懂得克制炫耀欲,是一种难得的善良

毛姆的《月亮和六便士》里有一句话:你要克服的是你的虚荣心,是你的炫耀欲,你要对付的是你时刻想要冲出来出风头的小聪明。

虚荣与炫耀,是人性的“月之暗面”。完全没有这种倾向的人是极少的,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更应努力地规避。

《哈利·波特》中的马尔福,堪称反面教材。他家庭富裕,父亲还向斯莱特林魁地奇球队捐赠了七把全新的飞天扫帚。

按理来说,这是一件好事,似乎并不会招致别人的反感。然而,他却在这种时刻嘲笑别人的贫穷。

他瞧不起罗恩这样家境贫寒的同学。他说:“我父亲告诉我,韦斯莱家的人都是红头发,满脸雀斑,而且孩子多得养不起。”

这就招来大家的反感了。

在我们的常识里,一个人的能力、品质与他的家庭、出身并没有绝对的关系;进一步说,当一个人炫耀的东西并不属于自己,这种炫耀只是在沾光。

马尔福只是恰巧出生在一个富裕的巫师家庭,他的这种炫耀欲,是没有实在的支撑的。

在《哈利·波特》的故事里,马尔福一直在炫耀那些不属于自己的东西。

而被他瞧不起的那些出身普通的朋友们,却都有了各自光明的结局:

哈利·波特成了传奇,赫敏和罗恩成了英雄,斯内普书写了惊心动魄的卧底故事,邓布利多用生命守护了正义……

在文章的末尾,作者这样总结道:

马尔福本可以好好利用漫长时光成为一个厉害的人,让自己拥有可炫耀的资本,可是他没有……他的生命是如此苍白,他一直在炫耀,却终究没有创造出值得被看见、被尊重的价值。

曾有人说:“人生最好的态度是不卑不亢。”

我理解的不卑不亢,是指在人生的低谷时期,不轻贱自己;而在人生的高光时刻,不轻贱别人。

在你春风得意之时,懂得克制自己的炫耀欲,是一种难得的善良。

“不是所有人,都有你那样优厚的条件。”

当你站在高处,对他人有一份理解之心时,也就顺带着理解了那个曾经两手空空的自己。

上天,定会优待这些心怀悲悯与善意的人。



来源:视觉中国



抛却执念,让幸福自然发生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塚一堆草没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这是《红楼梦》中的《好了歌》,意在规劝人们,不要一味地追求功名利禄、金银财宝这些身外之物,它们生不带来、死不带去。

然而,人心总是在生活的磨砺下变得坚硬;在执着地追求中,变得纠结又痛苦。

而那颗清净、纯粹的初心呢?那个不羞于在全班同学面前喊出的理想呢?

我们每个人,从呱呱坠地到耄耋之年,这一生的光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在有限的年华里,如何去把握生命的宽度与广度?如何去最大程度地实现自己的幸福?

《论语》中有一篇名为《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的故事。

当几位弟子面对“何为人生价值”的问题时,他们都给出了或宏大或具体的答案。

子路和冉有心怀壮志,他们希望能在政治上有所作为,治理好一个国家,使人民生活安定、不再打仗,知荣辱、识礼乐。

曾皙和他们都不一样,他说:

“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这里是说:暮春时节,春天的衣服已经穿上了。和几个成年人、几个孩童到沂水里游泳,在舞雩台上吹风,一路唱着歌儿回来。

看起来,曾皙的志向显得太微小太容易实现了,可这简单朴质的愿望,又在无意间拨动了多少人的心弦!

人生不过一场旅途。很多人前半生追求浮名三千,最后却发现,身边无一烟火可亲,无一扇门、一盏灯是为他而留。

太执着于那个最终的结果,太想达成自己幻想中的“美好”,往往是一场虚妄。

当然,这并非鼓励大家不去努力和奋斗,而是要时刻提醒自己:你内心深处的需求是什么?在你离世的那一瞬间,你最挂念和最骄傲的是什么?

人到中年才发现,幸福不是冰冷无情的数字,不是幻想中无忧无虑的桃花源,而是一个个鲜活、美妙的瞬间:

出社会第一次拿到工资、有属于自己的房间、父母欣慰的笑脸、和爱人在黄昏下的漫步、孩子口中的第一声“爸爸”“妈妈”……

这些瞬间,往往与众人瞩目的成就无关,而是切切实实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日常。

只要善于发现,放下对完美的执念,让幸福自然发生,这就是最理想的生活状态。



来源:视觉中国



写在最后

木心先生在《文学回忆录》中说:“人要临危不乱,临幸福也不乱。”

前者不容易,后者更不容易。

人在幸福面前失态、张扬、患得患失乃是常态,但是也应记得:

幸福不是少数人的特权,而是切实地存在于我们身边。

学会以一颗平常心对待幸福,临幸福不乱,能让我们变得松弛,让幸福的感受自由地流淌。

幸福不是物品,学会将攥紧的拳头摊开,你拥有的将是全世界。

最新评论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