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家园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移动社区

搜索

如果孩子有这3种迹象,说明你平时管得太宽了

发布者: scarecrow | 发布时间: 2025-6-5 10:24| 查看数: 90| 评论数: 0|

孩子的成长之路,父母既要学会管也要学会放手。

帮助孩子建立规则、明确界限的同时,也要给他空间野蛮成长。


(点击右边三个点,可调整速度,电脑上可下载)

♬ 点上方绿标可收听妈妈抱团主播晏娇朗读音频



作者 | 秋秋

来源 | 深度育儿(ID:baomabaobao)

早上,我做完饭争分夺秒洗头,儿子起床后慢悠悠过来问:“妈妈,你什么时候给我准备衣服呀?”

我先是一惊,哎呀,忘了把他今天要穿的衣服拿出来,但这一瞬间我又觉得不对劲,孩子肯定可以做到这些了,我不必这么如临大敌。

我一边低着头冲水一边说:“你去衣柜里选去,想穿哪件就拿哪件。”

儿子喊着:“今天热吗?”

“三十来度,可以穿凉快些。”

洗完头出来,看到儿子给自己搭配的衣服,一件白T恤、一条紫色速干裤,就是脚上的袜子选了冬天的棉袜,“没关系,纯棉的,吸汗,四季可穿……”我打量完了如此安慰自己,嘴里说出来的是:“搭配得真不错,厉害。”

上班坐到这里,想起早上的一幕还觉得很有意思,是呢,孩子能做的事情其实挺多了,我还在维持惯性替他做,无形中剥夺了他对生活的掌控感。

其实,孩子确实让人操心,不过也有很多可以慢慢省下心的方面,只是我们没察觉。




观察孩子如果有这3种迹象,并不是孩子长错了,而是在告诉我们,我们该放放手不要管太宽了。

1. 动手能力很差,不会解决问题

没有动手的机会,自然没有动手能力。

上文提到的穿衣服,学龄儿童完全可以自己做主穿什么了。

天气变化选不准衣服的薄厚,也是可以在父母的耐心提示下去做好选择的。

同样的事情,还有整理书包、书桌,整理餐桌、收拾碗筷,慢慢地到学会整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

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既需要长大到一定程度才会有,更需要在日常中给予机会锻炼。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不能总是牵着孩子的手走,还是要让他独立行走,使他对自己负责,形成自己的生活态度。

2. 依赖父母,自我管理能力几乎为零

孩子写作业,你在一边的时候是一种状态,你一离开他立马懈怠;

或者是你看着他写作业他能写得不错,一旦让自己写,就稀里糊涂地犯各种错。

你监督着,他不会想碰手机,但是会在你看不到的角落疯狂刷手机。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托马斯·戈登博士在《P.E.T.父母效能训练》写道:

每一次父母通过用权力或权威去强迫一个孩子做事,他们就剥夺了孩子学习自律、为自我负责的机会。

3. 大人说什么,就是不听

不管是“你说你的,我做我的”这种温和式反抗,还是激烈地“我偏不”,是孩子在争取主权。

大人想着做孩子的主,孩子想的是“在我的地盘就得听我的”,自然容易爆发“非暴力不合作”式或直接的激烈的对抗。

我们所说的叛逆,本质就在说,孩子不听大人话。

心理学家霍莉沃斯称叛逆期为“心理性断乳期”,简单来说,就是孩子看不上父母的很多思想、做法,于是通过一点就着的暴躁脾气、口不择言的顶嘴、无礼粗鲁的行为等来向父母挑战,宣示主权。严重的甚至自残、轻生。

如果孩子频繁和父母发生对抗,需要我们想一想,是不是管得太多了。




美国著名心理医师苏珊·福沃德博士的《原生家庭》中有这样一段话:

“如果一位母亲控制自己蹒跚学步的孩子,不让他走到大街上,我们不能说她是操控型家长,只能说她很谨慎。这种操控十分适时,也十分适度,完全是为了满足孩子对保护和指导的需求。

如果这位母亲十年之后还在这样做,适度的控制就成了过度的控制,因为那时孩子早就可以独立过马路了。

随着孩子长大,父母要了解孩子的“最近发展区”,适度给孩子独立的权利。

1. 独立做一件事的权利

《如何让孩子成年又成人》一书中写道,培养孩子的能力,分为下面这四步:

  • 第一步,我们为你做这件事。
  • 第二步,我们和你一起做。
  • 第三步,我们看着你做。
  • 第四步,你独立完成。

相信第一步我们已经做得很好,那么开始和孩子一起做剩下的步骤吧!

2. 自由的权利

在纪录片《他乡的童年》中,周轶君提到:

当我们讨论给予孩子自由的时候,要放手到什么程度?

新西兰的一所学校,让我重新思考“自由”这个概念。

刚一进学校,我就看到孩子们像从树上长出来一样,他们可以爬到很高的地方,可以捡起树枝互相追打;他们荡秋千的高度让人心惊胆战,骑着滑板车冲下坡道的速度像飞一样。

45分钟的大课间,操场上没有一个老师监督他们。

我心里的第一个问题:会不会有人受伤?这样下去不把胳膊腿都摔坏了吗?但这么多年过去了,并没有出过什么大事。

而且多年的研究证明,这样疯玩对孩子的大脑发育特别好,对课堂表现和学业有促进作用。

新西兰的校长告诉我,让孩子们自己往高处攀爬,其实是把安全控制权交还给了孩子们。

他们需要学会保护自己,明白什么是安全,什么是自由的边界。

我突然发现,好像我们拿走了某种限制,拿走了某种评价体系之后,自由带来了更好的结果。

孩子清晰的知道自己什么该做,比父母的种种限制更能保护孩子的安全。



3. “不知道正确答案”的权利

日本插画家、安徒生奖获得者安野光雅说了一个日本将棋手的观点,他说:

“如果你想毁掉一个人,那你就手把手教他,等他快速进步到某一个程度,就是他的终点。

相反,如果你真的想培养一个人,只要默默看着他等他靠自己的力量爬上来。如果这个人真的热爱下棋,他总能凭借着自己的力量克服困难。”

我们管孩子,无非是觉得我们比他们知道得多、看过得多,急吼吼想要孩子按照“正确答案”去生长。

不过孩子不一定得非要照着某个模板一模一样地长大才是好的。

不知道正确答案,只是由着自己本能的求知欲,通过自己的观察、感受去感知世界,去探索和获得真正的“学习”能力。



父母不要做压在孩子头上的大山,时时需要孩子的仰慕,而是俯下身来,懂得和孩子平等沟通,甚至愿意仰视孩子的小小成果,耐心等待孩子长出自己的翅膀。

当孩子的选项里出现“可以不听父母的话,只要有能承担后果的能力”这一项时,也是他羽翼丰满之时。

靠自己的能力飞起来,比靠任何一座高山的托举,都更加成功,不是吗?


最新评论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