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家园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移动社区

搜索

中年人改命,从3次转念开始

发布者: enfamily | 发布时间: 2025-5-29 09:18| 查看数: 88| 评论数: 0|


(点击右边三个点,可调整速度,电脑上可下载)

1990年的某一天,余华与好友在街头闲逛时,偶然目睹了这样一幕:

人声鼎沸的闹市中,一位饱经风霜的老人踉跄着穿过人群。他泪流满面,眼中只剩绝望。

这个痛哭的身影让余华怔在原地,恍惚间,儿时的记忆翻涌而来:

那时他家对面的医院供血室里,总有人进进出出,靠卖血换取活命钱。

有人耗尽半生于此,直到身体垮掉,再也卖不出血时,只能掩面啜泣。

眼前这位老人,就这样与那些因卖血而佝偻的背影渐渐重合,最终被街角的暮色吞没。

这个画面在余华心头久久萦绕。之后,他以此为题材创作出小说《许三观卖血记》

书中,主人公许三观是个普通的小人物,没有家世背景,更无过人智慧。

命运一次次将他逼入绝境,他只能靠卖血来庇护家人。即便如此,他依然以坚韧在苦难中拼出一条生路。

一位读者看完《许三观卖血记》后,感慨万千:

这本书写的,就是平凡如你我的小人物故事,虽然我们不需要卖血,但在困境中的彷徨痛苦和奋力挣扎,却像极了许三观。

我们每个人都在命运的跌宕中摸爬滚打,在生活的荆棘丛中倔强前行。

经历人生的千锤百炼,才明白:

普通人想要扭转命运的罗盘,就要学会转念。



许三观是丝织厂的送茧工,微薄的收入仅够糊口度日。

一次回乡探亲,爷爷提起他父亲生前卖过几次血,村里年轻人也去城里卖血,他们用卖血的钱盖房子,娶媳妇……

对穷苦人而言,卖血是迫于生计的无奈之举,也是与命运博弈的最后筹码。

爷爷的话在他心里深深扎了根,他决定去试一试。

第一次卖血很顺利,而卖血挣的35元,相当于他几个月的工资。

他用这笔钱娶了媳妇,完成了人生大事。

这次经历让他尝到了甜头,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地走上了卖血这条路。



儿子闯了祸,他卖血赔钱;

饥荒年月,孩子们饿得面黄肌瘦,他靠卖血带着家人去饭馆饱餐一顿;

邻居纠纷、孩子工作调动、看病求医……只要遇上难事,他就去卖血。

直到有一天,他因卖血过多晕倒在医院门口。医生为他输血时再三警告:“再卖血就是卖命了。”

那一刻,他终于明白:卖血看似解了燃眉之急,实则将自己困在更深的贫穷循环中。

此后,他彻底放弃了卖血的念头,开始为下一代谋划真正的出路。

他坚持让儿子们接受教育,读完中学。

当上山下乡运动开始时,许三观鼓励他们:下乡锻炼,增长见识。

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曾经把卖血当作唯一解的许三观,如今学会了用全新的思维为家人争取未来。



其实,许三观的经历,何尝不是你我的缩影?

我们自以为找到了翻身的捷径,结果越拼命离目标越远。

直到很久以后才发现,原来困住自己的,是一直坚持的错误观念。

正如爱因斯坦所说:

所有困难的问题,答案都藏在另一个更高的层次里。

只有跳出狭隘的认知局限,才能走出自己圈定的人生半径,看到更广阔的天地。

当你眼界开阔,认知跃升,人生的边界自会悄然拓宽。



作家三毛曾说:

偶尔抱怨一次人生可能是某种情感的宣泄,也无不可。但习惯性抱怨而不谋求改变,便是不聪明的人了。

书中的许玉兰,就是一个满身怨气的人。

她相貌出众又能干,却嫁给家徒四壁的许三观,始终心有不甘。

每次与丈夫争吵几句,她便坐在门槛上哭天抹泪:

抱怨自己命太苦,埋怨老天不开眼……

平时为些小事哭闹,许三观大多忍了。

可当“儿子不像爹”的风言风语传开时,许玉兰不仅不知收敛,反而逢人就哭诉自己的委屈。

结果,她年轻时与何小勇的风流往事被翻了出来。

有人指指点点说许玉兰不守妇道,也有人嘲讽许三观太过窝囊。

夫妻俩为此大闹一场,感情一度降到冰点。

待到文革风起,这事更是被人拿来大做文章,大字报上添油加醋,把她说得十分不堪。

许玉兰百口莫辩,只能任人剃了阴阳头,站在街口接受批斗。

经此一劫,许玉兰才意识到:是那些脱口而出的抱怨让本就不易的日子更加艰难。

此后,她遇事不再怨天尤人,而是学会了沉着应对。



那年闹饥荒,别人都在唉声叹气,唯独许玉兰从容不迫。

原来,她早有准备:每日做饭时省下一把米,买菜时攒下一分钱。

多年存下的粮食和积蓄让全家安然度过了难关。

生活中,我们也曾做过许玉兰,面对困境时,总习惯性地在原地抱怨,却迟迟不愿跨出改变的第一步。

最终被“惯性思维”的枷锁禁锢,在挣扎中越陷越深。

听过一句话:

思维一旦形成了定势就很难摆脱,会在不知不觉中影响人们的行为。

很多时候,我们觉得事事不顺,并非时运不济,而是被自己固化的思考方式所困。

当你学会跳出思维定式,以全新的视角审视问题,再棘手的局面也会迎刃而解。



许三观幼年丧父,母亲改嫁,只有年迈的爷爷与他相依为命。

直到成家后,妻子为他生下三个儿子,他才初次尝到幸福的滋味。

他盼着一家人安安稳稳过好日子,可命运偏不如他愿。

大儿子一乐九岁那年,他才知道,自己含辛茹苦养育九年的孩子,竟不是亲生骨肉。

街坊邻居背地里讥笑他是“活王八”,都等着看一场“抛妻弃子”的好戏。

愤怒与屈辱让许三观一度痛苦不堪。

但他并未沉溺于怨恨,他明白,伤痛已成过往,而多年的父子亲情比血缘更重要。

许三观选择放下过去,踏踏实实过好每一天。



可安稳日子没过几年,又遇上大荒年。

没米下锅,许三观就去城外采野菜、磨玉米粉,给孩子们熬稀粥;

过节时,在玉米粥里放一些珍藏许久的白糖,一点点甜味让灰暗的生活多了一些暖意和期盼。

好不容易熬过苦日子,一乐却被查出严重肝炎,必须立即去上海的大医院治疗。

面对高额医药费,许玉兰一夜愁白了头。

许三观挨家挨户借钱,说尽好话,鞠躬道谢。

可借来的钱仍是不够,他便变卖家里所有值钱的东西,终于凑齐了医药费,救回一乐。

辛苦奔波了大半辈子,许三观终于苦尽甘来,三个儿子都在城里安家立业,他和妻子攒下的钱足够安稳度过晚年。

正是强大的内核,让许三观顶住闲言碎语,抗住命运碾压,扭转了人生方向。

冯唐在《在宇宙间不易被风吹散》中写道:

每个牛人都要有个稳定的核,这样在宇宙间才不易被风吹散。

行走于世间,谁不是伤痕累累?谁不是扛着苦难负重前行?

但那些委屈、痛苦与挫败,终将淬炼出生命的韧性。

当你锻造出强大的精神内核,便能守住自己的节奏,于风雨飘摇中无畏无惧,最终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辽阔坦途。



作家王安忆曾说:

余华的小说是塑造英雄的,他的英雄不是神,而是世人。

许三观正是一个在时代夹缝中挣扎求存的普通人。

在与命运的较量中,他也曾走过弯路,身陷低谷,甚至与死神擦肩而过,但他始终在困局中寻找微光:

迷茫时拓宽认知,点亮混沌的人生;

困顿时打破思维,找到生命的出口;

动摇时锻造内核,让心性扎根生长。

他用一生证明,普通人想要出头靠的不是侥幸,而是持续的反思与认知的升维。

真正的英雄主义,不是顺境时的无限风光,而是绝境中的坚守、破局与觉醒。

愿我们都能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在穿越迷障后,抵达人生的远阔之地。

作者 | 王晓,左手亲子,右手写作,心安且宁。

主播 | 佳音,十点读书签约主播。

图片 | 视觉中国,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最新评论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