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家园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移动社区

搜索

为什么姑父是父亲的“父”,姨夫却是丈夫的“夫”?

发布者: maitian | 发布时间: 2025-5-27 10:33| 查看数: 128| 评论数: 0|



来源 | 诗词世界

作者 | 聂隐娘

几乎所有人小时候都唱过这首儿歌:

爸爸的爸爸叫爷爷;爸爸的妈妈叫奶奶;

爸爸的哥哥叫伯伯;爸爸的弟弟叫叔叔。

小时候,经常被爸妈带着走亲戚,催着叫人:

“这是二叔”、“快叫你姑父”、“三姨夫你不记得啦,小时候还抱过你来着”。

小时候,一边扯起笑脸,一边机械的叫人。

最近,有一个话题很火:为什么姑父是父亲的“父”,姨夫却是丈夫的“夫”?

对呀,为什么呀?

如题所示,这是一个困扰了很多人很长一段时间的问题!

1.

姑父,是父亲的姐妹的丈夫。

姨夫,是母亲的姐妹的丈夫。

在亲属称谓中,“父”不仅指生父,还多用于尊称父系家族中男性长辈。

爸爸的兄长叫“伯父”,爸爸的弟弟称“叔父”。

姑姑是爸爸的姐妹,也是父系成员,其配偶在传统家族中被视为家族内的长辈,因此用“父”以示尊重,强调其在家族中的权威性。

母亲的姐妹(姨妈)属于母系亲属。

传统上母系亲属的地位较父系亲属相对疏远,其配偶被视为外姓人,故用“夫”直接表明婚姻关系,弱化家族内的权威属性。

总结一句话就是:“父”强调家族地位,“夫”强调配偶身份。

“姑父”用“父”体现了父系亲属的尊崇地位,而“姨夫”用“夫”则突出母系亲属的婚姻关系。

有很多人可能会不平,父亲母亲的亲属地位不对等。

事实确实如此。

但个体又有不同,有很多家庭是母系亲属更亲一些,父系亲属反而疏远一些。

还有的地方,姨夫也叫“姨父”,同为家族长辈受到尊敬。

但总体上,在中国传统观念中,父系亲属是较母系亲属更亲密一些的存在。

但,权力和义务是对等的。

在很多时候,父亲去世,那么父系亲属,特别是叔伯等对孤儿是有扶助义务的。

这种例子在历史中也屡见不鲜。

韩愈三岁时,父亲就去世了,是哥哥嫂子将他抚养长大。

欧阳修四岁时,父亲去世,母亲带着他投奔叔叔欧阳晔。

唐代士族家庭中,父母若早亡或外出仕宦,子女常由叔伯、姑姑等近亲抚养。

唐代大诗人杜甫,幼年时母亲就去世了。

父亲杜闲又长年在外为官,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姑姑照顾着杜甫。

少年时,杜甫和姑姑孩子同时患病,姑姑找来巫医占卜。

巫医说:“要将病人移至东南角就会好。”

姑姑于是将亲生儿子移开,将杜甫移到东南角。

后来,姑姑的儿子夭折了,而杜甫活了下来。

杜甫对姑姑的感情非常深,他在墓志中称姑姑“专静渊默,慈爱天至”。

也许,正是姑姑的牺牲,造就了杜甫天生的悲悯情怀。

2.

关于亲属之间的称呼,还有很多让人疑惑。

比如说:为什么岳父称泰山?为什么娶一家的姐妹就叫“连襟”?

诗词君今天就来解答这两个问题。

为什么称妻子的父亲为泰山?

唐代段成式的《酉阳杂俎》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唐玄宗李隆基到泰山封禅【shàn】。

封禅就是帝王在太平盛世或天降祥瑞之时的祭祀天地的大型典礼,一般由帝王亲自到泰山上举行。

封禅是一件大事,古人很看重。

这一年,张说被任命为封禅使。

张说的女婿,叫郑镒【yì】,是个九品官。

按照惯例,封禅之后,自三公以下的官员都能升一级。

只有郑镒,因为张说的缘故,连升好几级,成为五品官,还穿上了绯色的服制。

唐玄宗一看郑镒,很惊讶:“你怎么连升了好几级?”

郑镒一时语塞,不知如何回答。

一旁的黄幡绰非常幽默,他赶紧说道:“这是因为靠了泰山之力啊。”

一语双关。

郑镒的升官,确实是因为皇帝封禅泰山所带来的,也是因为老丈人张说的缘故。

后来,人们就将老丈人称为“泰山”了。

3.

为什么姐妹的丈夫互称“连襟”呢?

《尔雅》中说:两婿相谓为娅。

姐妹之夫相互称呼为娅。

娅就是连襟的意思。

“襟”本指古代交领袍服的前襟,左右两片相交叠压,形成紧密联结的视觉意象。

《释名·释衣服》载:“襟,禁也,交于前所以禁御风寒也。”

衣襟的物理连接被赋予情感联结的象征意义。

《朱子家礼》强调“婿家二姓,犹衣之两襟相合”。

姐妹同出一族,其丈夫通过婚姻形成平行进入女方家族的两个支点。

称其为“连襟”,实则以服饰的对称交叠(左襟压右襟或右襟压左襟)隐喻两者在家族中的对等地位。

在唐代时,“连襟”就用来比喻亲密的关系了。

杜甫晚年时住在川东,结识了当地一位姓李的老头。

两人坐在一起聊天,论起来两人居然还是远房亲戚。

又是亲戚,又谈得来,两人结为好友。

后来,杜甫出峡东,写了一首《送李十五丈别》的诗,其中有这样两句:

孤陋忝末亲,等级敢比肩。

人生意颇合,相与襟袂连。

襟袂连,就是形容两人关系密切,感情深厚。

到了宋代,“连襟”逐渐专指姐妹丈夫。

宋代官员马永卿《懒真子》载:“江北人呼连袂,又呼连襟”,反映其词义固化过程。

据说,这件事还和南宋文学家洪迈有关。

当时,洪迈有个堂兄在泉州当一个小官职,在官场上很不得意。

妻子的姐夫在江淮一带做节度使,知道此事后,便委托京城中的好友,推荐洪迈的堂兄去京城谋了份差事。

事情办成了,洪迈的堂兄非常感激,于是托洪迈给姐夫写了一封感谢信。

其中有这样一句:“襟袂相连,夙愧末亲之孤陋;云泥悬望,分无通贵之哀怜。”

这里的“襟袂相连”就是形容姐妹的丈夫之间的亲密。

后来,人们就将姐妹的丈夫简化为“连襟”。

在江南地区,“连襟”又称“一担挑”,字面指两人共挑一担。

“挑担”本来都是挑着东西,后来指挑着东西之间的关系,进而引申为一种两婿关系,是一种俗称,也很形象。

每一个简单的字词后,都有许多的故事。

让人不得不感慨:中华文化当真是博大精深!


最新评论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