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家园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移动社区

搜索

后半生最好的活法:断舍离

发布者: x-kai | 发布时间: 2025-5-24 10:19| 查看数: 80| 评论数: 0|


(点击右边三个点,可调整速度,电脑上可下载)

作者 | 胖妞不爱动

来源 | 帆书樊登讲书(ID:readingclub_btfx)

你是不是也这样:

衣柜塞得满满当当,仍觉得还少一件;

物品没消耗完,却忍不住多囤几样;

打扫家里总能翻出各种被遗忘,甚至是过期的东西;

明明生活在物质丰饶,啥都不缺的时代,我们对物品的占有欲却依旧有增无减,甚至到了痴狂的地步。

可曾想过,生活真的需要这么多东西吗?

来自日本的“断舍离”创始人山下英子就认为:

其实,我们只需要选择和当下自己相称的东西就足够了。

过多的物品,不仅会挤压我们的生活空间,甚至还会带来心理压力,最终影响人生的选择。



央视纪录片《生活的减法》里有位主人公,是居住在北京的白领女士文文。

在寸土寸金的首都,她却称自己生活在“垃圾场”,每天都在堆积如山的物品里,翻找自己需要的东西。

文文说自己特别喜欢买新东西,旧的又舍不得扔,于是家里的物品就呈指数式爆发增长,生活空间被挤压得所剩无几。



听到女儿说自己渴望一个整洁的家,文文的心才被触动了。

物品生来就是为人所用。

如果有一天,你发现它俨然成为了空间的使用者,那么就要警惕自己是否落入物欲膨胀,物质泛滥的困局里了。

在消费主义盛行的当下,有的人陷在自己的欲望里而不自知,有的人则是把“买买买”当作快乐的源泉。

网友橙子就曾陷入过疯狂买买买的人生阶段。

那时她工作压力大,便将购物当做对自己的犒赏。

可过后却发现:买买买在下单、拆快递那一刻能给她带来满足感,可随之而来却是更加无尽的空虚。

作家毛姆曾说:

“要记得在庸常的物质生活之上,还有更为迷人的精神世界。”

当我们开始做物质的减法时,也在重新思考自己人生真正的所求所需,于是精神的加法就开启了。



山下英子老师认为“清理废弃物”只是“断舍离”的敲门砖。

我们最终的目的,是要通过“断舍离”来撼动我们根深蒂固的“物品价值观”,促进生活和生命的新陈代谢,从而迎来焕然一新的人生。

每一样物品都是我们内在思维的折射。

你越无法放手的东西,越代表了你的执念所在。

而山下英子老师在多年的“断舍离”观察实践经历中,总结出三类无法放手的人群。



  • 第一类、逃避现实型

这类人多半是对家庭带有不满,于是借着家里环境混乱为理由,不处理甚至不回家。

有位结婚30年的女士,借着平日里要去打工,组织活动,参加聚会等忙碌的行程为由,对待家务总是敷衍了事,以至于家里逐渐堆满了令人窒息的杂物。

在接触到“断舍离”概念后,她开始行动起来,从卧室进行整理,发现了两个装衣服的箱子。

这时才猛地想起,10年前自己就想跟丈夫离婚,结束这段彼此并不相爱的婚姻。

可却在看到陪嫁的这两箱衣物,想到父母和孩子的处境后犹豫了。

也是从那时起,她开始频繁外出,用各种理由逃离家庭,避开丈夫,不知不觉间就蹉跎了岁月。

想明白了这点后,她扔掉了那两箱衣物,决绝地跟丈夫离婚,还给自己一片自由的灵魂。

  • 第二类、执着过去型

这类人收藏着很多带有过往回忆的物件,比如奖杯,摆件,手写信等礼物。

他们觉得丢弃这些带着感情色彩的物品是一种不尊重不礼貌的行为,却没有发现自己一直深陷在回忆的泥潭,丢掉了一往直前的勇气。

有位长期坚持断舍离的幸小姐,能够轻松整理自己的衣物,却对厨房里的餐具无法割舍。

其实每样餐具她都不大喜欢,但因为是婆婆送的,所以她不好意思扔掉,就任由它们在那里挤了20年。

庆幸的是,她最终鼓起勇气收拾橱柜。

在整理的过程中,幸小姐渐渐意识到自己在人际关系上总是太顾虑别人的看法,而忽略了自己内心的声音。

所以最后,幸小姐不仅处理掉那些让她不舒服的餐具,也卸下了人际交往中那些不堪重负的压力。



  • 第三类、担忧未来型

这类人热衷于为未来做准备,即使家里物资充足,依旧忍不住买买买的冲动,总觉得将来的某一天有需要,会用上,而这恰恰反应了这类人的生活带有焦虑不安的底色。

顺子小姐在进行断舍离时,最难处理的是房间里数量惊人的风水开运摆件,有招财的贝壳,改善人际关系的松鼠造型,开运的龙形摆件……

一开始,她并没有将其看作是多余的东西。

直到她开始反思自己为什么要留着这些打扫起来不方便的摆件时,才发现自己内心深处对未来有着莫名的惶恐:

担忧财务不自由,苦恼人际不和谐以及缺乏自我肯定。

在深刻理解了自己的物质观后,顺子果断对摆件进行断舍离。

以此断开那些不停担忧未来的想法,然后从当下好好经营自己,以更强的底气去生活。

诚如山下英子的总结:

“断舍离”并不是简单的处理杂物、抛弃废物,收纳物品。

而是通过审视物品与自我的关系,把不需要、不舒服、不合适的情感、人际关系和价值观通过分离、舍弃和更新。

每一件物品都包含了我们的想法和情感,每一次断舍离都是对大脑的清零和重启。

学会透过无法割舍的物欲,去反思自己的人生问题,从而找到新的出路,这才是真正的断舍离。



在《断舍离》这本书中,作者给出了以下建议:

  • 第一、掌握三条轴线

首先是时间轴。

当我们在进行断舍离时,要把时间放在当下,也就是考虑这件物品是不是当下适用的?而非过去或将来。

比如这件衣服你以前很喜欢穿,现在却闲置了很久,那就可以大胆地舍弃它。

而想着为客人到来所准备的碗筷,实际上一年到头也用不上几回的话,也是待处理的对象。

其次是关系轴。

试想一下,你在考虑要不要丢掉一件东西的时候,是不是以它还能不能用为判断标准?

如果答案是肯定的,说明物品在你的生活中早已反客为主了。

千万要牢记:物品的存在就是为了给人类使用的。

所以判断一件物品的价值,是我需不需要用?而非这件东西能不能用。

理清人与物品的这项服务关系后,会帮助我们做出很多正确的选择。



最后是空间轴。

断舍离不是教人一味地扔东西,而是让我们学会和物品保持舒适的相处关系。

所以我们最终追求的,是将生活用品的量锁定到适当程度,把生活空间保持在舒服的状态,维持好房子的干净卫生就足够了。

我们可以借鉴山下英子提出的7-5-1收纳法。

即看不见的收纳空间占七成,看得见的占五成,展示性的占一成。

比如衣柜这类带门的隐蔽空间就留白三成,放在玻璃柜这种可视区域的用品就留一半,展示意义的地方则只放一成的摆件。

  • 第二、牢记三个原则

在考虑跟任何一件物品的关系时,都可以用“必要·合适·愉快”这三个原则来判断。

在做断舍离的第一步“断”时,我们就在每一次购物前用“必要·合适·愉快”这三个原则来筛选物品:

如果这件物品不是当下立刻就会用上的,不买;

如果这件物品对自己实际上用处不大,不买;

如果这件物品自己并没有特别喜欢,不买。

也就是说,唯有同时满足“必要·合适·愉快”这三个条件的东西,方是值得我们买入的。

同理,我们在做“舍”的时候,也是依据这三个要点,将那些对我们来说不必要、不合适、不愉快的物品丢弃。



不妨试着以场所为单元,从你最没有压力的地方开始断舍离,循序渐进到执念最深的地方。

比如这周整理客厅,下周整理厨房,再接着卧室、书房......

最后,通过对物品一进一出这两个重要关口的把控,我们就能慢慢斩断物欲,甚至进一步洞察内心,找回真正的自我。

很喜欢《断舍离》的一句书评:

“扔掉看得见的东西,改变看不见的世界。”

有时候,撬动我们命运齿轮的,并非什么惊天动地的变化,而是身边那件不起眼的小事。

正如你下定决心开始践行断舍离时,就已经迎来了整理人生的契机。

作者 | 胖妞不爱动,来源:帆书樊登讲书(ID:readingclub_btfx)。

主播 | 佳音,十点读书签约主播。

图片 | 视觉中国,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最新评论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