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家园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移动社区

搜索

富不过三代?阶层流动的秘密终于被揭开了

发布者: xkai2000 | 发布时间: 2025-5-23 11:03| 查看数: 125| 评论数: 1|



作者:马慧

来源:罗辑思维(ID:luojisw)

中国有一句老话,叫“富不过三代”。今天,我们主要讨论一个话题——家庭甚至家族的因素,能多大程度上帮助孩子的成功?

其实,西方国家也一直存在这个问题。让我们先从美国的一则新闻看起,逐步揭开阶层流动的秘密。

01

在美国,名校更愿意录取

校友的子女?

最近,特朗普政府和美国大学的冲突闹得沸沸扬扬。特朗普1月份上任后,向美国的二十多所顶尖高校下令,要求它们废除高校向少数族裔倾斜的多元化举措,改革国际学生的招生流程,不允许录取敌视美国价值观和制度的学生。否则,就有可能被砍掉联邦经费。

截止到4月20日,美国政府已经冻结了哈佛大学22亿美元的拨款、哥伦比亚大学4亿美元的拨款,还冻结了普林斯顿大学、康奈尔大学和西北大学的几十份研究合同。

同时,美国政府终止了4700多名留学生的合法居留身份,超过100名受到影响的国际学生,向美国联邦法院提起了集体诉讼,要求恢复合法身份,阻止美国政府继续实施这项政策。

国际学生申请美国高校本就不易。美国一些顶尖大学,向来在招生中有“传承录取优先权”这个传统,也就是,更愿意录取校友的子女。

哈佛的一个研究团队2023年的分析认为,在一些私立院校,成绩相同的情况下,假如申请者是校友子女,那么他的录取概率会高四倍。还有一项研究认为,哈佛大学的校友子女录取概率,比普通学生高出40个百分点。

但同时,《纽约时报》的一项报告认为,这些被录取的校友子女,虽然在入学的时候可能占据了不公平优势,但是,他们大学毕业后并没有取得更高的成就,在收入、深造或者进入顶尖公司方面,甚至还不如普通学生。

这就引出了一个问题,家庭甚至家族的因素,能多大程度上帮助孩子的成功?

02

凭运气赚来的钱,

最后都凭实力亏掉

中国有一句老话,叫“富不过三代”。其实,西方国家也一直存在这个问题。

2023年,两名美国资产管理公司CEO写过一本书,叫做《消失的亿万富翁》。说的就是,亿万富翁的后代,其实并不能很好地传承家族的财富,真正的“老钱”非常少。

1982年“福布斯400富豪”排行榜上的家庭,在今天能够进入10亿美元俱乐部名单的比例不到10%。

这本书里说,假如一个在1900年拥有500万美元的富豪家庭,能够掌握好消费的比例,并且把家产投入美国股市,那么到了今天,这个家族应该能产生16个10亿富翁。

然而,从今天美国的10亿美元富翁中,往上追溯到1900年代,没有一个人的祖辈是那个年代的富豪。

作者就认为,那些老牌富豪的后代,通常投资技术都不怎么样,他们没有一个统一的决策框架,投资时容易追逐热点,花钱又往往大手大脚,因此很难把家族财富传承下来。凭运气赚来的钱,最后都凭实力亏掉了。

03

家庭给后代带来的影响,

隐秘而强大

那么,这难道意味着,一个家族传承几代之后,就势必衰落吗?未必。财富也许只是一方面,在其他层面上,尤其是社会地位上来看,家庭给后代带来的影响,依然隐秘而强大。

英国经济史学家、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荣誉退休教授格雷戈里·克拉克专门做了这方面的研究。克拉克写了一本书,叫做《子孙照常繁荣》(The son also rises)。

根据他的研究,一个高社会地位的家庭,后代有非常大的可能继续保持家族地位,这个可能性高达75%。要经过十到十五代的传承,也就是经过三百到五百年,这个家族最原始的优势才会逐渐烟消云散。

这不是克拉克的推演,而是统计出来的,他研究了瑞典、英国、美国、中国、日本等8个国家,选取了这些国家有代表性的精英姓氏,以三十年为一代,追踪了这些精英家族几百年的数据,观察其中成员社会地位的变化。

比如在瑞典,克拉克选取的精英姓氏,一类是从17世纪就开始有记录的贵族姓氏,还有一类是拉丁化的姓氏,只有在17、18世纪就处在社会上层的神职人员、学者或者大商人,才能拥有拉丁化的姓氏。

在2008年的调查中,克拉克发现,拥有贵族姓氏的人,平均税前收入比普通姓氏高出44%。拥有拉丁化姓氏的人,平均税前收入比普通姓氏高出27%。

研究还发现,有爵位的贵族姓氏在律师协会名录中出现的频率,是普通人群的六倍,没有爵位的贵族姓氏和拉丁化的姓氏,出现频率也有普通人的三倍。医生群体中也有类似情况。

换句话说,几百年前的精英家族后代,在今天的瑞典依然拥有更高的平均收入,并且更多地从事律师、医生这样的高收入工作。

再比如在英国,为了方便追踪,克拉克研究了19世纪中期,英国和威尔士最富裕的15%人群拥有的181个罕见姓氏,而且这些姓氏也不是英国历史上的贵族精英姓氏,发现在1999年到2012年之间,拥有这些姓氏的人平均比普通人富裕三倍以上。

假如一个英国人,拥有一个罕见姓氏,并且在1800年左右,有同样姓氏的人读过牛津大学或者剑桥大学,那么这个人被牛津或剑桥录取的概率,是普通人的四倍。

再比如在美国,虽然美国试图给外界传递机会之地的印象,但克拉克的研究发现,美国阶层的变动速度跟英国差不多慢。他考察了美国常春藤大学、律师协会、医学协会的姓氏,虽然贫富差距在缩小,但是,像医生、律师、大学教授这样的体面职业,长期以来还是由某些家族把持。

当然,从长期来看,高地位家庭的财富会下降,低地位家庭的财富会上升,这个趋势不可避免,社会学中叫做“回归均值”。

克拉克最终得出的结论是,从上层地位落入中层,或者从底层升上中层,都需要大约10代到15代人,花费三百到四百五十年的时间。这个过程比大多数社会学家估计的都要长得多。

换句话说,克拉克认为,在三百年的尺度之内,一个人的财富、成就、社会地位,确实与他所在的家族有关。只不过,真正影响后世子孙的,不是单纯的金钱,而是综合实力。

04

解题的关键在于教育

当然,克拉克的这个研究并不完全准确,比如他的研究是基于不完整的资料记录得出的,再比如他研究的姓氏和家族,也只占所有精英家族中的一小部分,并不具有整体的代表性。

但是,他的研究依然能给我们带来一些启发。这让我们思考一个问题,当我们在说一个人的社会地位的时候,指的究竟是什么?

克拉克说,常规意义上认为的社会地位,可能指一个人肉眼可见的条件,比如住房、车辆、收入、职位、教育水平等等。但这些只能算是一个人的“表现型社会地位”,而在更深层,一个人还有一种“基因型社会地位”,能够代表这一点的,主要是家族内部的教育资源和文化遗产。

比如,克拉克在研究中国社会时发现,清末民初,很多名门大族有专门的族学,让同姓子弟接受基础教育,还有专门的族田,给同姓子弟做教育支出。

如果一个人从“表现型社会地位”上看,出身于一个并不富贵的家庭,但他拥有一个家族庞大的显赫姓氏,那这个人就有机会逆流而上,通过“基因型社会地位”,改变自己的“表现型社会地位”。

更进一步,基因型社会地位体现出的,是教育的重要性。这一点,克拉克在关于中国的研究中专门提到过。中国的大家族,大多有重视“文教”的传统。

比如著名历史学家许倬云,他的父亲许凤藻做过海军将领以及海关监督,往上追溯,经过五六代,他的祖上曾经做过湖南巡抚。

再比如作家金庸,原名查良镛;现代派诗人穆旦,原名查良铮,他们都出自书香世家海宁查氏,往上追溯,海宁查氏在明清两代出了许多进士,还出过康熙的文学侍从。

这种家族性对后代的影响,并不体现在财富水平上,而更多地体现在教育传承上。

那么,反过来,假如出生于普通家庭,就只能躺平了吗?绝对不是,解题的关键还是在于教育。在克拉克的研究中,咱们至少还能收获这么两个启发。

首先,阶层流动的力量,不仅自上而下地存在,也自下而上地存在。

在瑞典的数据中,18世纪中期,三所皇家学院中有一半人属于精英姓氏,而到了2010年代,这个比例只剩下4%。在英国的数据中,1830年代,英国精英姓氏进入剑桥大学和牛津大学的概率是普通姓氏的50倍,但到了2010年,这个比值降到了6倍。也就是说,这两个世纪里,选择了教育这条途径的人群中,有越来越多的普通人进入到英国最顶尖学府。

其次,每一代人向上的努力和积累都很重要,只有积累到一定的量变,才会产生质变。

就拿钱锺书所在的无锡钱氏家族来说,他们的家训是“读书传家”,到钱锺书的父亲这一代,出现了古文教授和商会会长。到钱锺书这一代,出现了文学大家,也有很多理工人才。其中,有书香世家的长期影响,也有这一两代人的关键努力。

最近有一部大热韩剧《苦尽柑来遇见你》,也讲了三代人努力向上托举的故事。女主角一家出身贫苦,女儿作为第三代人终于能够出国留学的时候,说了这么一句话:“外婆在海里游,妈妈在地上跑,我才能在天上飞。”

作为普通人,具备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是发展的最优选择。同样,作为父母,从自己这一代开始做起,为子孙后代创造“文化遗产”和家庭文化环境,也许也是最有用的教育方式。

富不过三代,也许有道理,但今天我们同样可以说,文能过百年,教育是对抗回归均值最有效的方法,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不回归平均。


最新评论

kevincen 发表于 2025-5-23 11:06:04
富不过三代,阶层流动的秘密。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