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家园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移动社区

搜索

孩子这3个征兆不是叛逆,而是求救信号

发布者: 风中麦田 | 发布时间: 2025-5-22 09:39| 查看数: 100| 评论数: 0|


(点击右边三个点,可调整速度,电脑上可下载)

凌晨,刷到一个家长的朋友圈:

“孩子心,海底针。

孩子的心思你别猜,猜来猜去也猜不明白。

当妈后,竟然体验了一把老公当年追我时,天天猜我心思猜不透的憋屈。

没想到恋爱时的子弹,当妈后正中眉心。”

看完我瞬间笑喷!太真实了!

作为老师和妈妈,每天在学生、自家娃之间轮番上演“你猜,我不说”“你追,我就躲”“你沟通,我不在线”的戏码,太懂这种为人父母的无力感了。

有时候你是真的想不通,好好的孩子,怎么突然就叛逆、不沟通、一点就炸了?

心理学家黄仕明曾说:

每一个负面行为的背后,都有一个正面需求。

如果父母只关注孩子的叛逆行为,就很容易忽略孩子“叛逆行为”背后的“求救密码”。

尤其是孩子身上出现的这三个征兆,父母一定要注意……



这学期一开学,我就发现儿子特别沉迷打游戏。

既不能完全禁止,又不能放任不管,说实在的,我当时是真的很两难。

后来我去知乎搜了些类似“孩子为什么突然沉迷虚拟世界”的问题。

这才发现,我儿子的问题不是特例,有很多父母,都正烦恼孩子沉迷手机、游戏、网络小说这些事。



记得当时有一位爸爸的分享,让我印象很深刻。

他儿子13岁。

一开始,他儿子只是偶尔熬夜刷手机,时间久了,渐渐出现厌学请假的现象,最后甚至发展到了想要辍学。

眼瞅着儿子快要被手机拖“废”了,他不得不到处“找解药”。

病急乱投医了一段时间后,才终于找到问题所在。

原来在他儿子小的时候,因为他和妻子工作都在外地,儿子做了很长一段时间的留守儿童。

虽然后来他们把儿子接到了身旁,但因为缺少了从小日夜相处的情感积累,他们经常把儿子的一些情感需求,都认为是儿子太黏人,不体贴大人。

当孩子的情感需求一次次得不到回应,自然就把手机当作了情感寄托。



心理学家亚当·阿尔特曾说:“所有的上瘾,都是绝望的替代品。”

孩子缺少了与真实情感的真实链接,就会错把虚拟世界中提供给他们的情绪价值,当做唯一的情感依赖。

所以你看,当我们想不通孩子为什么总是抱着手机时,其实他是在用这个“信号”告诉我们:

“我需要更多的陪伴和关注。”

这个时候,建议父母试试这些方法:

1、设定固定的“家庭时间”,在无电子设备的时间内,和孩子一起去完成一件事,哪怕只是一起看会书、做一次手工、打一次球;

2、父母用以身作则的方式,告诉孩子如何在需求和欲望之间达成平衡。

3、用一些现实中的成就感,比如运动、户外活动等,去代替虚拟世界带给孩子的多巴胺满足。

当把陪伴和关注作为桥梁,就能引着孩子看到现实世界的精彩。



和大家分享两个小故事。

第一个故事,是一本书中作者写过的一个案例:

一位妈妈找作者咨询,说自己的女儿长大后脾气越来越大,动不动就冲她发火,她实在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结果咨询师和她女儿聊了后才知道,原来她女儿的突然叛逆,不是无迹可寻。

她女儿从小到大,都是在妈妈的“阴影”中长大的。

女儿成绩考得好了,她就讽刺女儿:“这点成绩有什么可骄傲的!你妈我当年……”

女儿成绩考得不好了,她就指责女儿:“你一点都没有我当年刻苦的劲,真不知道我怎么会生出你这样不上进的女儿!”

后来她女儿长大了,开始会时不时怼妈妈:“你优秀!我是废物!这样你满意了吧!”

可这时候她妈妈却觉得心理不平衡了,想不通自己只不过随口说了几句话,本意也是为了勉励女儿,以前女儿也不吭气,怎么长大了后反应却这么大。

咨询师无奈地对那位妈妈说:

“你的女儿不是突然变成这样的,她只是现在有了反抗你的力量。”



第二个故事,是一位博主分享的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

他从小就很有画画天赋,获得过很多绘画大奖。

但他父亲一直觉得画画是不务正业,在他明确表明要学画画时死活不同意。

甚至在他做出妥协——只报考和画画相关的专业时,以死相逼让儿子改成了他认为就业比较稳定的专业。

毕业后,他回了一次老家,把毕业证甩给父亲,再也没回过家,然后重新拿起了画笔。

可是,虽然他靠着天赋和努力,如今能靠着画画过得还不错,但错失过的机会,永远成了扎在他和父亲之间的一根刺。

从儿童和青少年心理学分析的角度来看,孩子长期积攒了委屈、痛苦、无助,会出现两个严重后果:

1、情绪超载后的过激反应

当孩子的杏仁核受到的危险、威胁、威慑越多,就越容易敏感、警惕,进入非理性对抗状态。

比如一点小事就炸毛,一句话聊不对就发火。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这种过激反应会更加明显。

2、镜像神经元的复刻

父母对待孩子的每一个言行,孩子感受到的,都是背后传递出的情绪。

控制欲强的父母,背后的情绪很可能是焦虑、怕失控;

总是指责孩子的父母,背后的情绪很可能是低自我价值感和完美主义;

总是给孩子设置高标准的父母,背后的情绪很可能是压力大、内在不配得感严重……

孩子会观察和模仿父母如何表达情绪,然后用更激烈的方式“回馈”父母。



心理学家阿德勒曾说过这样一句话:

每个愤怒的孩子,都在用最大的声音说“请看见我的痛苦”。

说到底,孩子突然变得暴躁,是因为他们已经承受了太久的伤害。



前几天和几个妈妈聊天。

有人吐槽自家孩子像个锯了嘴的葫芦,问啥都不乐意吭声;

有人发愁自己孩子回家不爱主动和父母沟通,心里担心孩子,又不敢多问。

首先,大多数孩子长大后,自主意识增强,同伴需求增多,对父母的沟通需求减弱,会在一定程度上出现和父母沟通减少的情况。

真正怕的,是孩子明明之前表达欲很强,突然就变得不爱和父母说话了。

或者突然出现敷衍父母,拒绝沟通的现象,很可能是孩子在用“沉默”,表达他们的抗议。



心理咨询师陈瑜,曾采访过一个初三的女孩。

女孩小学时成绩不错,但到了初中成绩渐渐下滑。

好在她天生乐天派,没觉得有啥大不了。

她还开玩笑地对咨询师说:“我是真的学不会。”

不过她的兴趣爱好却是遍地开花,古琴10级,唱歌、画画也都十分拿手。

咨询师问她有没有职业理想。

她却说:“有,但我不会去和我妈说,因为我不想被她嘲笑和否定。”

看她神色黯淡,咨询师岔开话题和她聊起了她爸爸,没想到直接开启了她的吐槽模式:

“我爸说话,我只能听着。我们俩没有任何共同话题,完全聊不到一起。

他一开口,要么就是拿我和其他人比,要么就是高高在上地批判我,我索性就闭嘴了,不给他说我的机会。”

女孩沉默了很久后,又补充了句:

“我现在和我妈也没啥可说的了。

她说话,总是让我很不舒服。

有次我和她一起练瑜伽,她老是指责我这里不对、那里不对。

还有次我看到一个好笑的新闻,给她分享了,她就骂我一天不学习,只关注这些没用的东西。

而且她平时说话也很刺人。所以,我现在也开始对她‘闭嘴’了。”



当孩子不再“主动说”时,其实是在告诉父母:

我已经闭上了我的心门。

这个时候,埋怨和强制都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最好的方式是:

1、先允许孩子用自己的方式,发泄出对抗情绪;

2、再和孩子一起找出背后出现的问题,并尝试共同解决;

3、把能自主表达的话语权,重新还给孩子,不评判、不打断,只倾听,除非孩子主动征求我们的意见,或者出现原则性问题。

沉默,是比顶嘴更危险的信号。

就像刚才的那个女孩,因为长期无法和父母“正常沟通”,她说自己变得非常敏感,什么事都喜欢从自己身上找问题。

但让人难过的是,她意识到自己出问题了,却只能看着自己“沉下去”。

沉默不是真的要对抗,而是孩子在用自己的方式表达不满,和发出求救。

只有当父母走进、看见、了解孩子的真实内心,才能更及时、准确地给孩子提供帮助。



想起之前刷到的一个视频:

奥斯卡影后凯西贝茨,在接受采访时说起,自己曾在早年获奖时,因为未在台上感谢母亲,被母亲否定甚至嘲讽了多年她的成就。

这件事,整整困住了她35年!

至今面对记者说起这件事,她还懊悔不已。

可记者却告诉她,他看完了凯西当年的视频,确定她当年在领奖时感谢过母亲,并把视频播放给了凯西。

看到真相,凯西瞬间错愕到崩溃。

有人评论:

为了合理化母亲对她的冷血行为,她甚至篡改了自己的记忆。



孩子爱我们,远比我们想象得更深。

说这些,并不是要苛责父母,而是想说:孩子如此深爱我们,一如我们深爱他们。

亲子间的伤害,说到底,几乎都不是出自彼此真实的意愿,但却总能给对方带来最沉重的伤害。

家庭是一个系统,即使某个环节偶尔出了点问题,也在所难免。

只要我们能意识到孩子发出的“求救”,看到那些叛逆背后的诉求,一切就都来得及。

正如那句话所说:

如果一个家庭,关系能够被修复,能够去应对一些困难和问题,那这就是一个足够好的家庭!

与诸位父母共勉!

作者 | 牧青野,教育从业者,家庭教育指导师,青少年学习指导师,已出版《第一性原理学习法》。

主播 | 应犹,公众号:枕边经典

图片 | 视觉中国,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最新评论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