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家园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移动社区

搜索

《资治通鉴》:在决策开始的时候,务必要想到危险的情景

发布者: qianyuan | 发布时间: 2025-5-21 09:40| 查看数: 127| 评论数: 0|



作者:逸柳的知行之路

来源:逸柳投研笔记(ID:ealiu_investment)

我们都知道西汉的首都是在长安,但是最早刘邦是想定都洛阳的,而且之前开建国庆功宴、朱家去找夏侯婴给季布求情、韩信被抓后押送地,都是在洛阳。将都城更换为长安,就不得不提一个人,那就是娄敬。迁都长安是娄敬提出的三大政策之一,他还有另外两个影响深远的政策建议,一条是和亲政策,另一条则是旧贵族移民关中政策。

齐人娄敬戍陇西,过洛阳,脱輓辂,衣羊裘,因齐人虞将军求见上。虞将军欲与之鲜衣,娄敬曰:“臣衣帛,衣帛见;衣褐,衣褐见,终不敢易衣。”

于是虞将军入言上,上召见,问之。娄敬曰:“陛下都洛阳,岂欲与周室比隆哉?”上曰:“然。”娄敬曰:“陛下取天下与周异。周之先,自后稷封邰,积德絫善,十有馀世,至于太王、王季、文王、武王而诸侯自归之,遂灭殷为天子。及成王即位,周公相焉,乃营洛邑,以为此天下之中也,诸侯四方纳贡职,道里均矣。有德则易以王,无德则易以亡。故周之盛时,天下和洽,诸侯、四夷莫不宾服,效其贡职。及其衰也,天下莫朝,周不能制也;非唯其德薄也,形势弱也。今陛下起丰、沛,卷蜀、汉,定三秦,与项羽战荥阳、成皋之间,大战七十,小战四十;使天下之民,肝脑涂地,父子暴骨中野,不可胜数,哭泣之声未绝,伤夷者未起;而欲比隆于成、康之时,臣窃以为不侔也。且夫秦地被山带河,四塞以为固,卒然有急,百万之众可立具也。因秦之故,资甚美膏腴之地,此所谓天府者也。陛下入关而都之,山东虽乱,秦之故地可全而有也。夫与人斗,不搤其亢,拊其背,未能全其胜也。今陛下案秦之故地,此亦扼天下之亢而拊其背也。”

帝问群臣,群臣皆山东人,争言:“周王数百年,秦二世即亡。洛阳东有成皋,西有殽、渑,倍河,鄉伊、洛,其固亦足恃也。”

上问张良。良曰:“洛阳虽有此固,其中小不过数百里,田地薄,四面受敌,此非用武之国也。关中左殽、函,右陇、蜀,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饶,北有胡苑之利。阻三面而守,独以一面东制诸侯;诸侯安定,河、渭漕輓天下,西给京师;诸侯有变,顺流而下,足以委输。此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也。娄敬说是也。”上即日车驾西,都长安。拜娄敬为郎中,号曰奉春君,赐姓刘氏。

——《资治通鉴·汉纪三·汉太祖高皇帝五年》

娄敬是齐地人,他本来是被派去陇西戍守边疆,途中经过洛阳,于是他找到老乡虞将军,想让对方引荐自己去见刘邦。这个虞将军没有留下姓名和事迹,但是从他在这个故事所扮演的角色来看,必然就不是一个低级将领。虞将军看到娄敬穿着件破烂的羊皮袄,就想让他换一身行装再去见皇帝,毕竟“人靠衣装马靠鞍”,可是娄敬这个人也比较轴,他硬是不肯刻意换衣服再去见刘邦,虞将军没法,只好依了他。还好是碰到刘邦这样的领导,要是换做其他人,说不定还可能真没有见面的机会。

见到刘邦之后,娄敬对都城的事情说了他的看法,论点就是洛阳不是一个很好的建都选择,并建议刘邦定都在关中地区。

首先,娄敬从刘邦定都洛阳的初衷开始论述,建都洛阳,主要是想要学周朝的,但是周朝和汉朝有很大的区别,周本来就是一个古老的部落,经过了数十代人的发展,才构建起文王和武王的根基,到了成王的时候,为了便于各诸侯国纳贡、述职,周公旦才选了洛阳这个地方作为都城。但是有个问题,当周朝国力强盛的时候,诸侯们很听话,但是到了国力衰弱的时候,没有谁鸟周天子,而且东周也拿这些诸侯没办法,要不是诸侯国太多,互相钳制,周朝早就连名义上的存在都没了。

可汉朝并没有周朝建立前那种几百年的部落根基,而是在八年的时间,从丰沛起义,到席卷蜀、汉,定三秦,跟项羽进行了五年左右的战争,进而得到天下,楚汉战争期间老百姓死伤无数,这跟周成王、周康王那会儿是没法比的,说白了,就是汉朝刚建立时候对于老百姓并没有什么恩德,缺乏扎实的统治基础,不能确保不出乱子。

然后,娄敬说了关中地区的好处,地势险峻、土地肥沃,还连通巴蜀,把函谷关一关闭,就可以展开防守模式,即便是中原地区出现了乱子,也能够保证政权核心区域的稳定。

当然,这个论点只适合特定时期的关中地区,到了唐朝,经过近千年的发展之后,关中地区的粮食供应已经无法满足作为都城的需要,而且其四面环山的地理优势也被打破了,不然也不会有“国都六陷,天子九迁”,这是后话。

刘邦并没有直接下结论,他先是召开会议,让主要官员、将领讨论建都的事宜,由于大部分官员老家都在函谷关以东,都觉得洛阳更好,他们也拿出了那个持续到现在的梗“周朝建都洛阳,存续时间达到了好几百年,而秦朝建都关中...二世而亡”。

接着刘邦就找到他的首席军师和顾问张良,张良认同娄敬的观点,觉得洛阳在粮食供应、地理位置上相对于关中地区还是欠缺点意思,难以在国家出现变故的时候保持政权稳定。

于是,刘邦当天就带着随从出发,去关中地区考察、选址,最后决定定都在长安(“长安”这个名字原来是秦朝的一个乡的名字,刘邦很喜欢这个词的寓意)。同时,娄敬因为这次劝说被任命为郎中,号称“奉春君”,并被赐姓为刘,所以娄敬又被称为刘敬。

迁都长安这个事件对于做决策很有启发意义,至少可以引发三方面的思考。

第一是考虑问题的时候,务必要考虑到最糟糕的场景。当时汉朝才刚建立几个月的时间,而在娄敬劝谏的时候,考虑的就是诸侯不听话甚至天下大乱的场景,要求在建都时候选址需要确保即便是面临最糟糕场景的时候,也能够维持政权的延续性。

这条跟“提前预演决策会遭遇惨败”是同样的道理。放到股票市场中,我们决策的时候,也别老想着“在牛市时候怎么怎么样”,牛市时候什么股票都会涨,而是要想在“熊市时候会怎么样”,因此,就得找一个像汉初的“长安”那样具有天险、有充足粮食供应能力的地方。

第二是决策要有一个规范的流程,听取众人的意见和看法,但是依然要注意自己独立思考和决定。刘邦给我们做了一个很好的决策示范,在娄敬提出迁都问题后,首先他是听取了众多臣属的看法之后,然后找到团队的精英军师,小范围讨论之后才做最后决定。一群人是很难做出理性决策的,所以要做的是收集广泛的意见,然后做独立的判断。我们做投资决策也是如此,听各方不同的建议,以此为材料做独立判断。

第三点就在于一旦决定好之后,就要立刻去行动。刘邦听了张良的看法,并做出决定之后,他当天就出发去关中地区选址了,这充分体现出他的行动力。机会经常是转瞬即逝,所以得有意识培养一种立即行动的习惯(当然,也要注意立即行动的前提)。


最新评论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