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家园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移动社区

搜索

孩子被欺负,比起“打回去”,更好的方法是……

发布者: Ienfamily | 发布时间: 2025-5-10 10:06| 查看数: 143| 评论数: 0|



引导孩子保护自己,是父母的职责所在。

接纳孩子的情绪,引导他们表达自己的边界、识别恶意欺负,他们才能更加从容地应对社交问题。

——虎妈


(点击右边三个点,可调整速度,电脑上可下载)

♬ 点上方绿标可收听男孩派主播晏娇朗读音频

作者 | 费君一

来源 | 君一优势育儿(ID:junyi_f000)



孩子被欺负时,很多父母的第一反应可能是,让孩子“打回去”。

我看见很多关于“孩子被欺负,该怎么办”的言论,评论区都有大量留言支持“打回去”。

“必须要打回去,让对方知道你不是好欺负的。”

“一定要打回去,这才叫公平。”

“坚决要打回去,不能被别人欺负。”

但是,我们真的要为了一口“不能吃亏的气”,让孩子去冒这种风险吗?




为什么不要教孩子“打回去”?

1. 心灵层面

“打回去”,是二次伤害自己。

很多父母可能觉得打回去,是“出气”和“惩罚别人”。但其实,真正受到惩罚的还有我们自己的孩子。

本来,被欺负,孩子就已经疼了一次了。如果再让他愤怒地打回去,就是让孩子在“愤怒”中折磨自己第二次。

愤怒是火,打回去是拿火烧人,但最先烧伤的,往往是自己。

我们是自己负面情绪的第一受害人。

2. 行为层面

打回去,出手太重很危险,出手不重也很危险。

在法律上,真正承担后果的,并不是“谁先动手”,而是“谁造成了更严重的后果”。

换句话说,如果孩子还手时出手太重,对方刚好受伤严重,是可以构成“伤害罪”的。

如果出手不够重?那就是被欺负两次。

打回去,很难真正解决问题。

让老师去调解冲突,让法律去处理责任,让因果去呈现结果,其实就已经足够了。

我们作为父母,最该关注的,始终是孩子的安全、快乐,以及他长期的心理健康。

我们不能为了争一口气,而让孩子陷入更多的混乱与伤害。

让这个世界,多一份平静与清明,少一份痛苦与对抗。

才是真正值得去做的事。




真正的力量,是从“心”开始的

当孩子被欺负时,最重要的,是我们能够稳稳地陪着他,走过那段不舒服的情绪过程。让他们知道:

“你是被爱的。”

“你没有做错什么。”

“你可以说不。”

“你不是一个人。”

我们对孩子无条件的支持,可以积蓄孩子“心”的力量。

这份力量,才是真正能陪伴他们走向未来的底气。

当他们长大、离开我们,独自面对生活中的各种人、各种局面时,能够不慌不乱地去看清局势、稳住情绪、做出有智慧的回应。

在生活中,遇到冲突时,重要的从来不是“以暴制暴”。

而是:看清自己,抱持善意,做出清明、有力量的选择。

那孩子被欺负后,父母可以怎么做?

1. 先安抚孩子的情绪,而不是“找人算账”

第一时间看见孩子的情绪,抱抱他,安慰他,“宝宝,妈妈(爸爸)知道你很难过,疼不疼呀?”。

不指责、不质问,不拿“你怎么不还手?”去压孩子。

也不轻描淡写地说:

“小朋友之间打打闹闹很正常啦”

“你是不是也有错?”

“这么点事就哭,太娇气了吧”

这些话,听起来像是在分析原因,实则是对孩子的情感打击。

孩子在被欺负的时候,最怕的不是“疼”,而是“我觉得我很委屈,但你好像觉得不重要。”

这种伤,会扎根在心里,影响孩子对自我价值的判断:“是不是我不好,才被欺负?”“是不是我不够勇敢,爸爸妈才会生气?”

长期下去,孩子的自我价值感和自我认同感会越来越匮乏。

另外也不要“得理不饶人”地去找老师、找对方家长算账。

就像雪梨在她的文章里写到,她亲眼看见两个孩子发生冲突,两边家长冲上去现场开吵,吵得面红耳赤。

结果孩子们喊出一句特别扎心的话:“你们大人太吵了,别吵了!”

很多时候,大人以为自己在“为孩子讨公道”,但在孩子眼中,这一切只是混乱、尴尬、甚至令人不安。

孩子根本分不清谁对谁错,他们看到的,是自己情绪还没被理解,大人却已经在代替他们出头、制造更多冲突。

这种“越帮越乱”的行为,其实给孩子造成了更深一层的困扰。

所以,孩子被欺负时,最需要的不是一个去找人算账的父母,而是一个可以安静聆听、冷静看见他情绪的家长。



2. 尊重孩子的理解和判断

当孩子告诉我们,他被欺负了,我们不用急着立刻帮孩子想解决办法。

先感谢他愿意说出来。孩子愿意和我们分享他受欺负的事情,这代表孩子很信任我们。

并且告诉孩子,“爸爸妈妈会和你一起面对。”“你说出来,就已经很棒了。”“你希望我们怎么帮你?”

这些话,能给孩子极大的安全感和内在力量。

千万不要逼迫孩子一定要“打回去”。有的孩子天生温和、宽容、慢热,并不爱冲突。

父母想让孩子打回去,其实是自己内心害怕‘孩子一辈子都软弱”,或者是害怕“他以后没能力保护自己。”

但当我如实地去看见这些念头,就会发现:这些,是我自己的焦虑和担忧,不是孩子当下真实的需求。

我们不带偏见去问问孩子的感受,“宝贝,你心里是怎么想的?”

也许,孩子并没有觉得受到了多大的伤害。他们只是觉得“对方有点凶”,但远没到“我要报仇”的程度。

就像一位朋友描述的,自己的女儿被别人咬了一口时,她选择冷静地倾听女儿的内心感受,而不是激动地去讨回公道。

不是每一个人都喜欢做“战士”。

我们要尊重孩子性格的多样性,让他们做他们自己,而不是成为我们想要他们成为的样子。

不然,孩子会陷入一种迷茫中:不知道该以什么样的方式去交朋友,去面对冲突,去看待自己了。

孩子有他们独特的关注点,对其他小朋友也有他们自己的理解和判断。他们看事情,有时比我们更清楚,更柔软。

他们的真实看法和感受,才是解决问题最好的起点。

3. 如果对方不道歉,我们也可以接受

当孩子情绪稳定下来,如果他希望对方道歉,我们当然可以站在他身后,陪他一起去和对方家长沟通。

但在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不是“一定要让对方改正”,而是看见孩子的感受,帮助他们恢复内在的平静。

一位朋友说:

如果对方就是不道歉,我会蹲下来问孩子:“你是不是觉得很委屈?是不是希望他能说对不起?”

然后,我会让孩子知道,“对错”归对错,但“道歉”是对方的选择,不是我们能控制的事。“有些人做错了事也不会道歉,但重要的是,我们知道自己是对的,我们没有做错。”

我可以通过实际行动示范,比如温柔坚定地和对方说: “我们尊重你,但你做错了,希望你以后注意。”然后带孩子离开,不多纠缠。

孩子要学会理解,世界上有些人做错事不会认错,但我们可以选择不给他们影响我们情绪的权利。

我特别认同。

我们不可能改变别人,但是我们可以选择,如何去回应。




如何预防“被欺负”?

很多时候,施暴者是会“挑人”的。他们不会欺负每一个人,而是选择那些“看起来好欺负”的孩子下手。

我们可以从根源上,减少孩子“被选中”的概率。

与其等事情发生后手忙脚乱地处理,不如帮孩子建立起一种“不好欺负”的强大气场。

1. 鼓励孩子多交朋友

形单影只的孩子,确实更容易被盯上。哪怕只是有1-2个稳定玩伴,也能大大增强孩子的安全感。

朋友多了,自然就有底气说“不”。

从一两岁开始,我们就可以帮助孩子建立稳定的社交圈,让从我的“好朋友们”身上得到勇气。

2. 增强身体力量和自信心态

从小重视孩子的体能培养,如果具备良好的体格,在冲突中更具备自保能力。

再加上眼神坚定、言语有力,更不容易被欺负者看上。

这并不是说要孩子变成“武力型”,而是说让他有底气,有能量,有气场。

这种能量场,是由内而外散发出来的,靠的是身体锻炼和内在价值感的培养。

3. 教孩子清晰表达边界

教孩子勇敢地说:

“不可以这样!”

“你刚刚那样让我不舒服。”

“请你道歉。”

这些话,要从小训练,让孩子在各种场合中练习说出来。语言是边界的第一道防线。

4. 教孩子识别什么是“恶意欺负”

比“被欺负”更可怕的,是“都不知道自己被欺负了”。

父母可以用绘本、故事、情景模拟,教会孩子什么是不小心和玩笑,什么是“故意伤害”。

读绘本的时候,可以问问孩子:“你觉得这个小朋友的感受是什么?”、“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

在轻松的故事中,孩子会自动代入、理解,并内化为自己的判断力。




记得判断:

是意外冲突,还是有意霸凌?

有时候孩子会来说“他打我”,但事情可能只是:

玩得太疯,不小心撞到了;

对方心情不好,临时爆发;

或者是误会,甚至是玩笑。

我们需要去判断:这是一次偶发事件?还是长时间、有组织、针对性的霸凌?

可以询问孩子:

  • 这是第一次发生吗?还是经常发生?
  • 每次发生的时候,都是同一群人吗?
  • 他会对别的小朋友这样吗?还是只有对你这样?
  • 你有没有尝试说“不喜欢”或请他们停下来?他们有没有听?
  • 当时有别的小朋友或老师看到吗?有人说什么或帮你了吗?
  • 你有没有因为这件事,不想去上学/情绪不好/做噩梦/身体哪里不舒服?
  • 如果下次再遇到这样的事,你最希望谁在你身边?

一位家长朋友是这样说的:

“如果是无心的,可以引导孩子学会原谅;如果是恶意的,可以教孩子保护自己,必要时求助大人。

不被伤害,是一种本能;分辨他人的善意或恶意,是孩子成长中重要的学习。”




如果真的遇到霸凌,该怎么做?

如果确认孩子遭遇了持续性的霸凌,可以这样做:

一、坚定支持孩子:你没有问题!

无论霸凌者对孩子做出过什么言语和身体上的攻击,都一定要反复告诉孩子,“你没有任何问题!有问题的,是对方的行为,而不是你。”

二、该出手时就出手

马上向老师、学校反馈,要求严肃处理,必要时要求转班、调座位、调整环境,严重时可以考虑换学校。

不要以为“孩子之间的事,就让孩子自己解决”。霸凌从来不是孩子可以独自扛的。

三、引导孩子在痛苦中升起慈悲,而不是仇恨

那些欺负别人的孩子,其实他们自己,也是在痛苦中挣扎。

他们可能在家里长期被压抑、被忽视、被惩罚,没有出口,才会在外面找比自己弱的人发泄。

他们的行为,当然不能被纵容。但他们这个人,值得被理解。

他们,也是困在痛苦里、渴望被看见的孩子啊。

我们可以轻轻地告诉自己的孩子:“你要保护好自己,但你不需要带着仇恨生活。”

真正的强大,不是把别人打倒。

而是在受伤之后,依然看见对方的苦,看见人性的复杂,依然选择不让愤怒主导自己的人生。

带着慈悲前行,是孩子真正走向成熟和自由的开始,也是他们与生俱来的能力。




写在最后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总要面对冲突、理解人性。

每一个挑战,都是我们陪孩子练习平等心、慈悲心的机会。我们都欢迎。

愿我们都能陪孩子长成这样有力量的人:

不需要用拳头保护自己,也不需要变成“谁都不敢惹”的那种人。

而是内心坚定,眼神有光,知道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知道如何守护自己的尊严与力量,也知道,怎样用慈悲和爱,去慢慢融化他人。

这样的孩子,才是真正不会被欺负的孩子。

如果你曾经有处理这类冲突的经历,欢迎在文末留言。

一起修心,一起育儿,一起陪孩子走一条有快乐而又力量的人生路。



*来源:君一优势育儿(ID:junyi_f000),95后海归二胎妈妈,本科毕业于美国排名前三商学院。关注如何支持孩子的天赋与热爱,也在养育的路上持续修心,记录并分享“育儿即修行”的体悟与成长。

*本文部分图片来源于图虫创意。


最新评论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