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家园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移动社区

搜索

湖南一女子3岁走失,40岁成为千万富豪后,登上电视寻亲,不料,亲生父母无人到场...

发布者: 风中麦田 | 发布时间: 2025-11-18 22:35| 查看数: 17| 评论数: 0|

文/纳豆

2019年8月,40岁的曾有娣来到了中央广电总台央视综合频道创办的公益寻人栏目《等着我》的现场。

3岁走失,15岁当保姆,40岁年入千万的她,似乎拿了爽剧大女主的人生剧本。

然而,她心中始终有一个无法填补的缺口——抱抱自己的亲生母亲。

在观众的共同见证下,希望之门缓缓开启,她心心念念的家人却并没有出现。

那一刻,曾有娣积攒了半生的委屈与失落,在瞬间决堤。

而这一切的背后,还藏着一个感人的真相……




她才三岁,却能感受到人心的疏离

曾有娣人生的初始记忆,算不上美好。

那年,她还是个走路摇摇晃晃的糯米团子,心里却酝酿着一个惊天动地的计划——逃跑。

那个她每日睡去的小屋子,无法在她心里唤起一丝家应有的温热。

一种近乎本能的直觉在她幼小的胸腔里鼓噪:眼前的“父母”,不是她的亲爸妈。

她说不清缘由,只觉得他们看她的眼神,带着一种疏离的审视。

她还记得那天,她趁着大人们打盹,逃跑了。

那颗小小的心脏在瘦弱的胸膛里擂鼓,仿佛前方有什么光明的、属于她的东西在等待。

可孩子的世界太小,力气太微薄。

没等她跑了两公里,一双粗糙的大手就从身后像铁钳般将她拎起。

养父一脸怒气,她在他腋下挣扎,徒劳地蹬着腿,那是她第一次品尝到“绝望”。



年纪稍长,她走进了村里的小学。

识得的字还没几个,却先听懂了那些扎人的流言:

瞧,她就是曾家捡来的那个。

不知道是哪儿来的野种哩。

那些话语像冰冷的石子,一颗颗砸在她背上。

她渴望回到家,从养父母脸上找到一点点温情的证据。

可没有。

她心底那个“我不是亲生的”观念,便在这一句句流言中,倔强而顽强地生长。

而在这样的疏离中,她开始学会讨好。

七八岁,她就学着割猪草,拖着十几斤的重物回家。

也如愿成为养父母口中的乖孩子,“懂事听话”成了她身上的标签。



到了上初中的年纪,命运的绳索又一次将她抛向远方。

远在深圳的表姐家添了第一个孩子,她被养父母像递送一个包裹般,送上了南下的火车,去当小保姆。

那年,她只有15岁。

繁华的都市,霓虹闪烁,却照不亮她逼仄的生活:

正是少女的年纪,她的生活却充斥着洗不完的尿布、冲不对的奶粉、拖不干净的地板……

她性格里那份被乡野滋养出的、带着点天然的大大咧咧,总是不小心,就磕了头,脑袋上肿起了一个又一个的包。



她也不敢和人倾诉。

因为,她知道,她只是一个寄人篱下的小保姆。

那个深埋在心底的、关于“逃跑”的念头,又一次破土而出,带着更强烈的渴望。

她要逃,不仅要逃离这个冰冷的屋檐,更要逃离这不公的命运桎梏。

她要去闯,用这双尚且稚嫩但已布满薄茧的手,去挣一番属于自己的、有尊严的天地。

这个念头,成了她在寒夜里,唯一能用来取暖的光。



妈妈的拥抱,是她心中唯一的缺口

18岁生日刚过,曾有娣头也不回地离开了,她开始孤零零地在深圳闯荡。

这座巨大的城市,用它的繁华与冷漠给她上了一课又一课。

学历不高,经验全无,她的简历单薄得像一张白纸。

但那个从糯米团子时期就想要逃跑的女孩,骨子里最不缺的,就是与命运对抗的狠劲。

转机出现在一家电子产品公司。

她得到了一份销售工作,底薪微薄,全凭业绩说话。

那段时间,她每天要打上百个电话。

一旦有了回音,她便坐公交车去实地拜访。

有一次,她拜访的客户,离她的距离足足要坐3个小时的公交。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天公不作美,恰好下起了雨。

被淋得湿乎乎的她,就在公交车上,硬扛着。

只是,好不容易到了,对方却没有继续交谈下去的想法。

她有些难过,心中却又燃起了一股想要逆天改命的火。

清晨,她第一个出发;深夜,她最后一个回家。

那几年,起早贪黑不是选择,而是她生存的宿命。

22岁,当许多同龄人刚刚走出大学校园,曾有娣的名字,已赫然印在了公司销售副总裁的名片上。

那一年,她的月销售额已然突破了60万。



她用自己的坚韧,在这座相信奋斗的城市,劈开了一道属于自己的裂缝。

阅历与人脉如溪流汇成江河,创业的想法在心中澎湃。

后来,她不仅有了自己的公司,还在繁华地段拥有了属于自己的门面与店铺,每年的营业额更是高达几千万。

人生的版图似乎已然圆满,可心底那个最初的缺口,依旧隐隐作痛。

她想,是时候与过去、与养父母和解了。

她特意带着礼物,回到了那个名义上的老家。

只是,当她伸出双手,试图拥抱那个苍老了许多的养母时,对方身体有一瞬间的僵硬,那是一种刻在骨子里的、经年累月的生疏。

那个拥抱,像投入深潭的石子,连涟漪都未曾惊起。

那一刻曾有娣明白,有些疏离,是时间与成功都无法填补的鸿沟。

它成了她这一辈子内心的缺口,无声,却深可见骨。

于是,找到亲生父母,知晓自己生命的来处,便成了她余生最沉重也最明亮的执念。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失望的背后,是另一种希望

那深埋心底三十余年的执念,推着曾有娣联系上了央视《等着我》节目组。

这或许是她最后,也是最大的希望——在全国最大的寻亲平台上,找到自己生命的来处。

她颤抖着说出那些珍藏了半生的碎片:

母亲好像叫刘秀英,父亲似乎叫王冬生,家在湖南邵阳一个记不清具体名字的地方……

带着这些琐碎而珍贵的信息,节目组的寻人团队踏上了漫漫征途。

而在录制现场,聚光灯下,曾有娣紧张地攥着衣角,仿佛又变回了当年那个无助的小女孩。

30多年的期盼、挣扎与等待,都在此刻凝聚。

音乐响起,那扇承载着无数人命运转折的希望之门,在全场观众热烈的期盼与掌声中,缓缓打开。

曾有娣屏住呼吸,目光急切地穿透那道光晕——门后,却只有寻人团队的工作人员。

一瞬间,曾有娣的世界变得寂静无声。

所有的期待像被针扎破的气球,迅速干瘪下去。



积攒了三十多年的委屈、不解和失落汹涌而上,她再也无法维持成年人的体面,满眼失望。

寻人团的李七月,看着她崩溃的模样,眼中满是心疼与不忍。

她轻声安抚,然后缓缓道出了那段被时光尘封的往事真相。

原来,她的母亲,是一位间歇性精神疾病患者。

那年母亲带她赶集,人潮涌动,母亲因突发疾病昏倒。

等她清醒过来,紧紧牵在手里的女儿,早已不见了踪影。

得知女儿丢失,父亲近乎疯狂,立刻抛下一切,开始四处寻找。

而在她走失后的第11年,这位在自责与寻觅中耗尽心力的父亲,最终因肺结核含憾离世。



听到这里,曾有娣再也支撑不住,在节目现场哭得不能自已。

原来,她不是被故意抛弃的;原来,也曾有人为她肝肠寸断。

“但是,你的妈妈还在,”李七月立刻补充道,声音里带着一丝暖意,“妈妈是因为身体状况不允许,所以她不能来北京接你回家。”



峰回路转,她紧接着说,“不过,知道你的消息后,你的哥哥和姐姐,他们来了!”

或许,时间和距离真的无法阻隔血缘的呼唤。

当哥哥姐姐从门后快步走出,急切地奔向她的那一刻,所有的寻觅、所有的苦楚仿佛都有了归宿。

她被哥哥姐姐紧紧拥在中间,那是一个迟到了三十多年的、真正属于家人的拥抱。

温暖的体温,激动的泪水,还有那无需言语的骨血亲情,如同暖流,瞬间包裹了她。




有娣,也曾是父母心中的明珠

哥哥姐姐的出现,像一把温柔的钥匙,不仅叩开了她紧锁的心门,更轻轻旋开了那段被岁月尘封的记忆。

他们围坐在她身边,你一言我一语,急切地想要将遗失的三十年光阴拼凑完整。

“有娣,”姐姐握着她的手,声音哽咽,“你不知道,你曾经是爸妈捧在手心里的明珠啊。”

哥哥也红着眼圈补充:“你是我们家里最小但最聪明的妹妹……”

他们从随身携带的布包里,小心翼翼地掏出一个油纸包,里面是几块色泽暗黄、带着质朴香气的糖。

“还记得这个根子糖吗?”姐姐将糖递到她眼前,眼神里满是期待,“你小时候最爱吃这个,每次妈妈去外婆家都给你带。”

曾有娣颤抖着接过那块糖,放入口中,那股熟悉又陌生的甜腻在舌尖化开,泪水再次模糊了她的视线。



原来,那份关于“甜”和“被爱”的记忆,早已深深烙印在生命的最初。

他们细细数着家里的成员,告诉她上面还有2个哥哥,2个姐姐。

那个存在于流言与想象中支离破碎的家,此刻终于有了清晰而温暖的轮廓。

“妈一直在等你,”哥哥轻声说,这句话像最终定下的锚,“她脑子时清醒时糊涂,但嘴里总念叨着她的小女儿……”

节目录制结束后,在哥哥姐姐的簇拥下,曾有娣终于踏上了归乡的路。

车还没停稳,远远地,她就看见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妇人被亲人小心翼翼地搀扶着,正翘首以盼。

那是她的母亲!

岁月和疾病在她身上刻满了痕迹,她的眼神有些涣散,可在目光触及曾有娣脸庞的刹那,那混沌的眼底竟骤然迸发出一丝惊人的清明和难以言喻的悲喜。



她哆哆嗦嗦地伸出干枯的手,嘴唇翕动,呜咽着喊出一个模糊却足以击穿灵魂的称谓。

那一刻,所有“为何被遗弃”的委屈与不甘,如同遇到阳光的冰雪,彻底消融。

节目现场,主持人也温和地劝慰她:“有娣,找到了根,解开了这个心结,也试着去和养父母打开那个结吧。

无论过程如何,但她能平安长大,能有现在的坚韧与成功,也确实要感谢当年的养父母给了她一个遮风避雨的地方。

她用力地点点头,泪水中绽开一个释然又复杂的笑容,“嗯,我明白。我会的。”

最后的最后,她似乎终于接受了养父母。

她将两个老人接回了自己家,那份缺失的父爱母爱,似乎翻倍地给到了她。

前方的路,似乎因为这份双重的领悟,而变得更加宽阔和明亮。




或许,每个人都曾有人生的缺口。

但那些我们曾以为的遗弃与疏离,在真相大白时,往往藏着命运另一种深意。

不是所有缺席都源于不爱,有时恰恰是爱得太深,才在命运洪流中失散。

亲情这根线,纵使被岁月拉扯、被距离模糊,却始终系着血脉的两端。

它可能沉默,可能笨拙,甚至带着伤痕,但那份源于生命来处的联结,永远是我们闯荡人间最深的底气。

与过去和解,不是否认曾经的伤痛,而是用更辽阔的理解去拥抱生命的全部。

当我们终于读懂所有沉默背后的故事,便也找到了内心真正的归途。

作者:纳豆,我在弹指间环游地球。本文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来自公众微信号:读者

最新评论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