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家园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移动社区

搜索

亲身经历女儿抑郁躺平,我才懂:一个家庭最伤孩子的,是充满了“严重内耗”

发布者: 风中麦田 | 发布时间: 2025-11-18 22:51| 查看数: 30| 评论数: 0|

有一个严重内耗的家庭,最先遭殃的一定是孩子。

放下焦虑和高期待,让孩子健康地成长,自由地体验人生吧~

作者 | 暖爸老白

来源 | 青春期父母成长学堂(ID:fumuxue199)



女儿今年14岁,上初二,已经休学在家半年多了。

她每天的生活,就是把自己关在房间里,拉着窗帘,抱着手机,日夜颠倒。

而我除了唉声叹气,一个人坐在客厅掉眼泪,别无他法。

半年前,她还是那个成绩中上游,偶尔还能冲进班级前十的姑娘。

可现在,她看我的眼神,充满了戒备和不耐烦,好像我是她的仇人。

我们之间的交流,已经退化到了最基本的需求层面:“吃饭了。”“嗯。”“我出去了。”“哦。”

稍微多说一句,就可能引爆一场战争。

前几天,我让女儿吃香蕉,补点维生素。她头也不抬,从鼻子里哼出一声:“不吃。”

我耐着性子说:“这个补钾,你总不运动,再不吃,真要废了。”

结果,她猛地抬起头,眼睛通红地瞪着我,然后抓起那根香蕉,狠狠地摔在地上,冲我歇斯底里地吼:“我都说了不吃!你是不是听不懂人话!能不能别管我了!”

那一刻,我感觉浑身的血都冲到了头顶,瞬间失去了理智:“不知好歹的东西!你爱吃不吃,饿死算了!”

半年来,这种争吵几乎天天上演。

我让她剪剪头发,精神一点,她就各种抱怨“我的头发凭什么你说了算!”

反正只要我稍微对她的生活提点建议,不管我是好说歹说,女儿都觉得我是在否定她,控制她。

我真的快被她逼疯了。



有一次,因为一点小事,我们俩在楼下又吵了起来。

我气得浑身发抖,指着她说:“你就是个白眼狼!我生你、养你,你就是这么对我的?你就一点不知道感恩吗?”

她听了,轻蔑地冷笑一声,转身就走,害我在邻居面前颜面尽失。

我就不明白了:家里条件又不差,什么都给她最好的,一点活儿不让她干,就让她专心学个习,有什么可抑郁的?



人被逼到绝境,才会真正开始反思。

我也是在女儿休学半年后,才终于认清了现实,才明白:

一个家庭最伤孩子的,不是父母离婚,不是贫穷,而是充满了“严重内耗”。

很多出现问题的家庭,表面上看,可能是因为孩子叛逆,或者父母管教不当。

但往深里挖,根源往往在于这个家庭内部,存在着严重的、看不见的“能量消耗”。

家庭成员之间,不是互相滋润,彼此赋能,而是互相拉扯、彼此消耗。

大家的心思,都花在了“证明我是对的,你是错的”、“你必须听我的”、“我这么痛苦都是因为你”这些事情上。

这样一来,家里就成了一个负能量场,不断吸走大家的精力,把人搞得疲惫不堪,最后整个家庭系统都会崩溃。

仔细回想,我们家就是如此!长期存在以下3个问题:

第一,无休止的权力斗争。

我总觉得,我是过来人,经验比她丰富,当然有权指导她的人生。

小到穿什么衣服、剪什么头发,大到跟谁交朋友、怎么安排时间,我什么都想管,什么都想插一手,就盼着她能走上“正确”的道路。

但女儿进入青春期后,自我意识觉醒,最渴望的就是“我的地盘我做主”。我越想控制,她越要反抗。

我们之间,为了这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消耗了大把的精力。

第二,弥漫家中的负面情绪。

自从女儿状态不好后,我整个人也变得特别负面,焦虑她的未来,担心她这辈子就这么毁了。

而我的这种焦虑,慢慢地又会再次变成对她的不满和指责,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我越焦虑,就越指责她;我越指责她,她状态越差,我就更焦虑。

第三,无效的、指责性的沟通。

一直以来,我和女儿的沟通模式,就是“我说,你听”、“我批评,你接受”,很少真正去倾听她内心的想法和感受。

当她说“学习没意思”,我第一反应是她想偷懒;当她说“压力大”,我只觉得在找借口。

她一反抗,我就认定是不孝顺、不尊重我。于是便就开了始无休止的争吵。

事实上,这样的沟通,目的不是理解,而是说服和改变对方,最后又变成一场权力斗争。

我从来没想过,女儿的行为和语言背后,可能是痛苦、迷茫和向我求助。

我只看到了她的“叛逆和刺头”,却没看到她心里的伤。



想明白了这些,我这才恍然大悟。

原来,真正“拖垮”女儿的,不是学习压力,也不是青春期叛逆,而是我们充满了“内耗”的家庭环境!

而女儿躺平、休学,其实是一种用尽全身力气的“自救”——因为只有这样,她才能暂时逃离窒息的环境。

此刻,我才明白:想要女儿走出困境,我自己必须先做出改变,让家庭环境变得轻松、温暖、有爱,才能让孩子卸下心理负担,慢慢疗愈自己。



1 . 停止“权力斗争”,把属于孩子的人生主导权,还给她

一个家庭里,最糟糕的事,莫过于父母和孩子之间进行权力争夺。

伤感情不说,最后谁也讨不到好,往往是两败俱伤。

而且有时候,家长嘴上说着是“原则问题”,但心里头其实还是想争个输赢,觉得孩子小,必须听自己的。

但这种控制欲只会让孩子更叛逆,感觉自己不被尊重,像个被控制的木偶因。

相反,若能放弃一些掌控权,把选择权还给孩子,她会因为被尊重而更愿意听取建议。

比如“吃喝拉撒睡”这些小事,我不再跟女儿较劲,只是告诉她:“这是你自己的身体,怎么对待它,你自己负责。”

再就是上学这件大事。以前,我总想逼着女儿回学校,把这当成任务。

现在我试着先放下,找了个机会跟她说:“宝贝,妈妈知道你现在还没有准备好。没关系,我们不急。

这是你自己的人生,什么时候回去,用什么方式回去,甚至要不要回不回去,最终的决定权在你手上。

妈妈能做的,就是支持你,陪着你,帮你分析不同选择可能的结果,给你一些建议。”

我发现,当我把女儿当成一个可以平等对话的人,不再跟她进行权力的争夺,而是冷静坚定地提出我的想法。她一直紧绷的、用来对抗我的“弦”,终于松了下来。

2 . 调节自己的情绪,走出负能量,家长松绑了,孩子才能轻松

家庭是一个能量场,父母的情绪就是最强的磁场。

先让自己快乐起来,孩子自然会感受到这份能量,整个家庭的氛围也会随之改变。

如果父母天天唉声叹气、怨天尤人,又怎么能指望孩子能阳光开朗呢?

于是,我把自己从“被孩子折磨的、可怜的妈妈”的角色里解脱出来,不再把所有注意力都放在女儿身上,重新找回我自己的生活。

每天都会运动跑步,大汗淋漓之后,感觉身体和心情都舒畅多了。

周末也会约上朋友,带着女儿一起去逛街喝茶,聊点开心的事,而不是倒苦水、贩卖焦虑了。

现在,每天晚上我不再守着女儿的房门唉声叹气,而是会去看教育书和课程,静静地给自己“充电”。

我有了自己的事做,有了自己的快乐,脸上的笑容多了,精神状态也好很多。

奇妙的是,当我不再把女儿当成生活的全部,不把快乐和痛苦都系在她身上时,我俩的关系反而更轻松了。

女儿看我每天过得充实、开心时,那种压在她身上的,“妈妈不开心都是因为我”而产生的负罪感,也跟着烟消云散了。



3 . 改变沟通方式,把指责换成陈述事实和感受

过去我跟女儿的沟通方式,大有问题。

因为,我总是习惯于用“你”开头:

“你怎么又不起床?”;

“你应该多吃点水果!”

“你再这样下去就废了!”

这种沟通方式,听起来就充满了指责和攻击性,孩子的第一反应自然就是防御和反抗。

但如果把“你”换成“我”,只陈述事实和感受,不加评判,效果就完全不一样了。

比如,看到女儿又熬到半夜不睡,把“你怎么还不睡”,换成:

“妈妈看到房间的灯还亮着,有点担心你的身体吃不消。我希望你能好好休息。”

看到她一天没怎么吃饭,把命令“你必须吃点东西”,换成:

“妈妈看到午饭和晚饭你都没怎么动,有点心疼,是不是哪里不舒服啊。”

面对女儿发脾气,先让自己冷静下来,把“你什么态度!换成表达感受:

“宝贝,刚才你对我大声说话的时候,妈妈心里挺难受,也有点受伤。

我知道你当时肯定很生气,但我还是希望,下次咱们能换个方式好好沟通,好吗?”

就这样,坚持了一段时间后,女儿卸下了防备,开启了跟我们的正常沟通,她也可以冷静理智地谈论她的想法,作息也从完全的黑白颠倒,回归了正常。

终于,有一天,她吃完晚饭,突然跟我说:“妈,我想回去上学了。但落下太多课了,你帮我找个老师吧,把数学和物理先补一补。”

我强忍着心里的激动,用力地点了点头,说:“好,交给我。”

现在,女儿已经顺利返回校园一个多月了,一切都在朝着好的方向发展。

走过这段路,我才深刻地明白:

一个家庭里,比贫穷和分离更可怕的,是日复一日的、看不见的精神消耗。它会磨掉孩子所有的生命力。

当父母停止内耗,不再控制、职责和评判,而是给予孩子空间、理解和支持时。就会发现,那个你一直想“拯救”的孩子,其实,有能力自救。

点亮“在看”,愿我们的孩子越来越好,我们的家庭与人生越来越幸福!



*来源:青春期父母成长学堂(ID:fumuxue199),擅长处理青春期阶段孩子厌学问题;用科学有效的教育方法帮助家长和孩子;家有青春期孩子,请关注我。

*本文部分图片来源于图虫创意。


最新评论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