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家园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移动社区

搜索

那些没有厌学的初高中孩子,父母都做对了这6件事(深度分析)

发布者: scarecrow | 发布时间: 2025-11-22 09:01| 查看数: 49| 评论数: 0|



孩子能否保持学习的好劲头,取决于他对于学习的感受。

家长的每一次肯定、每一句鼓舞,都是孩子动力和能量的来源。

——虎妈

作者 | 秒懂青少年

来源 | 秒懂青少年(ID:miaodongqingshaonian)



你有没有发现,有些初高中孩子,虽然学习也不轻松、考试也会失误,但他们从不说我不想上学,我讨厌学习。

他们不是天赋异禀、不是父母特别会管、不是学校资源超好,而是:

他们生活在一个,不会把学习变成折磨的系统里。

孩子厌学,从来不是突然的,而是一个个细节堆出来的结果;孩子愿意学,也不是靠天赋,而是被一点点保护出来的热情。

那些不厌学学生的家庭几乎都做对了下面这6件事。

这6件事,条条扎心、句句真实,如果你也正在陪孩子走过最难的学习阶段,这篇文章,或许能帮你避开最致命的坑。




从不把成绩当作

孩子价值的唯一衡量标准

在很多家庭里,孩子的价值常被成绩决定:考得好就有表扬,考差就受冷眼甚至羞辱。久而久之,孩子学会了这样评估自己:

我是不是好孩子,看分数。我值不值得被爱,看成绩。我能不能拥有自由,看能不能考第一。

这样成长起来的孩子,一旦成绩下滑,就不只是难过,而是开始怀疑人生。他不是不想努力,而是觉得我已经没资格再努力了,于是走向厌学。

父母最大的误区:用好成绩换好态度。

很多父母以为自己没给压力,没打骂,就是好家长了。但你有没有说过这些话:

别人家的孩子都能考130,你怎么只有80?

这点成绩还想玩手机?

再考不好你就别上学了!

每一句话的潜台词都是:你只有成绩好,才值得被接纳。

而孩子长期处在这种有条件的爱下,就会不断压抑情绪、讨好父母、恐惧失败。最后,当讨好无效时,就一刀切断,从爱学到厌学。

  • 成功家庭怎么做?

不厌学孩子的家庭,有一个共同点:父母看见的是人,而不是分数。

他们会:

看努力,而不是结果:你坚持下来了,真的不容易。

接得住失败情绪:先别急着说分数,你心里是不是很失落?

强化多元价值:你今天安慰同学那一下,真的很棒。

孩子因此不会觉得,我就是试卷上的数字,而是相信:我是谁,比我考多少分更重要。

  • 心理学怎么说?

心理学家提出,无条件积极关注原则。孩子只有在被接纳、被尊重的前提下,才会愿意成长、修正、努力。

但如果孩子总被成绩定义,就容易出现:

自卑:我永远不够好。

厌学:反正怎么努力都没用。

情绪障碍:不敢失败,只想逃避。

厌学的背后,不是懒惰,是长期价值感缺失。

  • 父母可以这样做:

1 . 建立非成绩夸奖语言清单

多夸行为、努力、态度,比如:你复习这几天真的很认真、你坚持完成任务我很佩服。

2 . 考试后三句式

别问考多少,而是:考得还顺利吗?有没有哪道题你印象特别深?需要我做点什么?

3 . 定期写一封价值信

告诉孩子:你是独一无二的,并列出3个与分数无关的优点。这种信会成为孩子内心强大的心理免疫针。

当你用尊重去对待一个人,他才会对生活保有热情;当你只用分数评价一个人,他终有一天会逃离你、逃离学习、甚至逃离自己。




永远不是你必须学

而是我们一起想办法

我们调查了大量不厌学的初高中孩子,发现一个非常显著的共同点:

他们并不总是学得轻松,但他们从来不是一个人在扛。

当他们说我跟不上了、这题不会、好烦,父母的第一反应不是责怪,而是我们一起来看看、需要我做什么吗?

而厌学的孩子,则往往活在孤岛里,学习不行被骂,情绪低落被指责,努力失败被讽刺。没有人帮他们想办法,只有人逼他们去努力。

孩子不是不想学,是太孤独了

对话场景(高压型父母):

孩子:我真的不想写作业了。家长:不写你想干嘛?不上学了?以后扫大街?

对话场景(支持型父母):

孩子:我真的不想写作业了。家长:现在特别累还是不会写?我们一起看看要不要先缓缓。

两种对话,结局天差地别。

第一种,让孩子情绪被逼到底,自尊心破碎,开启逃避。

第二种,让孩子感受到支持,情绪慢慢稳定,才有可能继续学下去。

很多父母以为我要激励孩子,但其实你只是在对一个已经撑不住的人喊话。他需要的,不是再多一个裁判,而是一个陪跑员。

孩子真正需要的是共情式陪伴。

在家庭中,孩子一旦学习困难,他们最怕的是被指责、被贬低、被甩锅。

是不是你根本就没用心?你以前都可以,现在怎么变这样?这题都不会,你还有脸说累?

这些话听多了,孩子就不再求助,因为他知道换来的只有失望两个字。

而不厌学孩子的家庭,父母会这么回应:

是不是这一单元确实难了点?我们换种方式看看。如果你觉得补课有压力,我们一起调整下节奏。这个阶段不顺不代表你没希望,只是暂时卡住了。

孩子知道:我可以求助、我被理解、我不是一个人。这份情绪托底的安全感,是学习动力最好的燃料。

心理学解释:控制=反弹,支持=成长

心理学家提出的自我决定理论指出:

人的内在动机,来自自主性、胜任感、连接感这三大要素。

当父母逼迫、施压、控制时,孩子的自主性被破坏,连接感被中断,于是开始逃避。

反之,当父母参与其中,愿意协助、共情、尊重节奏,孩子会觉得,我有能力、我被支持、我不孤单,内驱力自然被激发。

父母可以这样做:

1 . 把你要学换成,我们一起来解决

孩子说我不想学时,不要顶回去。先问三个问题:

是因为太难,还是太累?

有没有我们能改进的地方?

要不要一起想个更适合你的学习方式?

2 . 每周一次亲子学习对话

不聊成绩,只聊状态,比如:

最近哪门课感觉比较轻松?

有没有哪位老师让你特别舒服或难受?

在学校有没有哪件事让你烦的?

这不是辅导,而是察觉,让孩子意识到他不是独自面对难题。

3 . 制定共同目标计划

不是父母订任务让孩子执行,而是孩子说:我想下次提高一科,父母协助制定计划,比如时间安排、复习方式、需要哪方面支持。

孩子的动力来源不是被要求,而是被参与。

学习从来不是一个人的战争,而是家庭的共同项目。




不焦虑、不唠叨、不监控

而是给出结构与自由

你可能见过这样的家长:孩子一回家,第一句话不是“你累吗”,而是“作业写了吗?”“手机给我!”“明天考多少分你知道吗?”

你也可能见过这样的孩子:一看见家长就躲,一说到学习就烦,一提到成绩就炸。你说一句,他怼十句,你再管,他摔门走人。

很多父母以为孩子没责任感、不上进,却没看到背后那个被焦虑、控制、怀疑捆住的学习环境。

而我们在大量不厌学的孩子身上看到的,是另一种家庭氛围:

父母既不过度焦虑、唠叨、碎念,也不放养失控。他们有节奏、有边界、有温度,既设限也信任——

这,就是孩子不逃跑的学习环境。

家长常见误区:好心变高压。

有家长说:我不是不管,是太管了。

作业每10分钟检查一次;

手机只允许周末玩1小时,平时必须上交;

每次考试前都要制定倒计时计划表;

一见孩子刷视频,就开始连珠炮式轰炸:又刷抖音了?作业呢?成绩上得去吗?你到底想干嘛?

这种管,是用力过猛。

你以为你在帮孩子,其实是在剥夺他的自主性与信任感。久而久之,他要么逆反、对抗、冷漠;要么装乖、讨好、虚伪,等你不在时一切失控。

更危险的是:你越管,孩子越隐藏,越躲避,越无法自我管理。从你管他那一刻起,他就放弃了自我管理的练习机会。

不厌学孩子的家庭有一个秘密:松紧有度、结构清晰、边界明确。

不是不管,而是有章可循。

比如:

不查手机,但手机有使用约定,比如晚上十点归位;

不紧盯作业,但会每天设定自主学习时间段,在此期间家长不打扰;

不唠叨考试,但会陪孩子一起规划目标、找方法、订计划。

他们不是冷处理,而是低干预、高参与——像个教练,而不是指挥官;像个伙伴,而不是监控器。

孩子感受到的是:你相信我可以+有困难我会被支持+我的空间被尊重,这会极大激活孩子的自我动力。

自主性,是孩子长期学习的发动机。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只有在自主选择的状态下,才能产生持续动力。

父母如果把孩子的每一件事都替他决定,几点起、几点睡、什么时候学、怎么学、能不能玩,孩子要么厌倦、要么暴怒。

而当你说:我尊重你做决定,但你要为结果负责。孩子开始有了边界感、责任感,也更愿意自己调整、反思、坚持。

比如:

你可以选择今天看剧还是学一会儿,但你明天作业必须完成。你自己决定是否补课,但期中考成绩是我们评估的标准。

不是不约束,而是用规则取代强控;不是不提醒,而是用结构替代碎念。

父母可以这样做:

1 . 制定家庭自由使用规则卡

和孩子一起商定以下内容:

手机每天可使用时长/时间段;

自主学习的时间安排;

作业完成后可自主支配的娱乐时间;

家长不干涉的个人独处时段。

让孩子参与规则制定,而不是被动接受。这一步,让他拥有被尊重感,也是培养责任感的起点。

2 . 实施有限的监控 + 无限的信任策略

比如不查手机,但每周一次家庭对话,让孩子分享最近有哪些分心时刻、是怎么处理的;不逼学习,但每月一次一起制定一个可达成的目标(比如英语进步5分),并由孩子自己规划实现路径。

家长不是警察,而是教练。

3 . 减少唠叨,从提示式对话开始练习

把唠叨式语言转化为提示式语言。

不是说:你怎么还不去学?而是说:我们不是约定了九点开始吗?我来帮你准备一下。

不是说:你这分数太差了吧!而是说:这次数学有挑战,要不要下次我们试试用思维导图复习?

尊重 + 引导,比压迫 +情绪,更能激发孩子的动力。

没有人愿意在监视下生活,孩子也不例外。




从不拿别人家孩子刺激自己孩子

你看看别人家孩子!这六个字,在无数家庭中回荡过。它像一把刀,割断了亲子间的信任,也刺痛了孩子的心。

很多父母以为比较能激励孩子向上,但事实上,它更多地带来了羞耻、嫉妒、内耗、压抑,甚至厌学。

而我们观察到,那些不厌学的孩子,家庭中极少出现你怎么还不如谁谁谁的声音。父母眼里,只有“昨天的你和今天的你,没有别人家的孩子。

这不是鸡汤,这是现实教育里最被低估的智慧。

孩子最反感的,不是别人好,而是你拿我和别人比。

孩子一旦被比较,会立刻产生四种情绪反应:

  • 羞耻:我这么差,是不是很丢人?
  • 无力:我根本追不上,还比个什么劲?
  • 怨恨:你到底爱我还是爱别人家的孩子?
  • 愤怒:你眼里到底有没有我努力过?

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正处于自我价值重建期,他们对尊严、认同、独立性极度敏感。一旦你拿别人做标尺,他们马上就会在心理上与你对立。

你想激发他努力,他却想关门冷战、暴躁厌学。

真正有智慧的父母,从不横向比较,而是纵向对比

他们从不说:

人家怎么就能考第一?

你看看你表姐,都上重点了!

同桌都开始刷题了,你还在玩?

而是说:

你这次比上次多了5分,进步不小。

这道题你之前不会,现在能写出来,说明有积累。

你最近主动背单词了,这一点我挺欣赏的。

焦点不在别人身上,而在孩子自己身上。

这种内部参照,能有效建立孩子的自我成就感与安全感。他们会觉得,我在变好、我有希望、爸妈看见了我努力的地方。

这正是一个孩子愿意持续努力的根源。

家长常见误区:以为别人是最好的榜样。

很多父母并非恶意,而是出于焦虑与无助:

我自己也没考上大学,不希望孩子走我老路。我只是想让他知道危机感。我没法鼓励他进步,只好用别人刺激。

但这种良好动机 + 错误方法的组合,很容易把孩子推进厌学、封闭、叛逆的深渊。

因为你越说别人家孩子,孩子越怀疑自己是不是你凑合养着的替代品。

心理学解释:比较激活的是羞耻脑,不是成长脑。

心理学研究发现,比较是压力的来源而非动力的催化剂。

心理学家提出:

羞耻是一种让人想要隐藏、逃避、自我隔离的情绪。而激励来自被肯定、被看见、被认可的过程。

当孩子被反复与他人比较时,他大脑激活的是羞耻、攻击、否认、防御等反应区域;而当他被鼓励与自己的进步比较时,大脑才会进入愿意尝试、持续努力的状态。

也就是说:

比较=打压,不是鼓励;内在对比=激励,是生长。

父母可以这样做:

1 . 练习对比自己式夸奖

比如:

你现在能一个人去图书馆复习了,比上个月进步多了。

以前你遇到难题就逃避,现在你会自己去查资料,这真的不一样了。

让孩子看到自己在变好,这才是最稳定的动力来源。

2 . 遇到别人家孩子厉害,转化成参考,不是对比

别说你为什么不行,而是说:

你觉得她学得快,是用了哪些方法?

他确实很自律,你有没有觉得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学习一下?

把别人变成资源,而不是敌人。

3 . 经常性输出你是独特的语言

让孩子知道:

每个人节奏不同,不用着急。

我们更关注你自己的成长,不是和别人拼命比较。

爸妈爱的是你,不是你的成绩。

这样的表述,会在孩子心中形成价值锚点,即使跌倒了,他也不会丢失自信。

不比较,不是放弃期待,而是尊重孩子走自己的路。




孩子有退路、有情绪

也有话语权

你给我闭嘴!你能不能别顶嘴!你就是太矫情了!

这些话,多少孩子听过,甚至天天在听。

在很多家庭里,孩子是没有说话权的。表达情绪会被贴标签,表达观点会被否定,表达脆弱会被骂软弱。

于是,他们慢慢学会不说、忍着、藏着、假装没事,直到,彻底崩溃。

很多孩子不是不想学,是在压抑中累了;不是没动力,是在沉默中碎了;不是不配合,是在没话可说中麻木了。

  • 为什么孩子要有话语权?因为人不是机器

你可以安排他的作息表,设定目标,制定计划,但你不能忽略他作为一个有感受、有思想、有个性的人。

如果一个人没有表达权,就无法表达痛苦;如果一个人没有选择权,就只能被动执行;如果一个人没有退路,他只能选择对抗、崩溃或逃避。

这就是很多孩子变得叛逆、厌学、情绪不稳定的根本原因。

他们不是故意惹你生气,他们只是太久没有被听见。

  • 不厌学的孩子,都在一个有退路的系统里成长

我们采访过多个状态很稳的初高中生,他们普遍有一种共同体验:

我不舒服的时候可以说出来。我不想学时爸妈不会立刻骂我,而是问我怎么了。我提要求会被认真对待,而不是一句,你还敢提条件?就打回来了。

他们在一个说得了话、哭得了委屈、退得了一步的空间里,才能往前走得更稳、更远。

家长常见误区:你以为你在给他机会,其实你在掐他喉咙。

很多父母会说:我不是不给他说,是他不说!但你有没有想过,孩子为什么不说?

可能是因为:

他曾说老师不公平,你回:你别找借口!

他曾说我很烦,你回:烦?你有啥可烦的!

他曾说我考差了很难受,你回:你知道爸妈多失望吗?

你以为你在教育他,其实你在打断、否定、压制他表达的权利。

时间久了,孩子干脆闭嘴,然后用拒绝学习这件事,来表达他所有说不出口的情绪。

情绪学角度:压抑的孩子,不会健康地前进。

儿童发展心理学告诉我们:一个人的情绪表达能力,是他心理成熟的核心指标。

那些能表达我不想学的孩子,往往更容易找到继续学习的路径;那些只能沉默、只能爆炸、只能抑郁的孩子,反而最危险。

我不想学不等于我烂,而是一种求救信号。如果你能看懂,并回应它,孩子就不会走向极端。

父母可以这样做:

1 . 建立情绪允许区

告诉孩子:你可以不开心、可以讨厌学习、可以想放弃、可以骂老师、可以抱怨。我们不急着改你,而是先听你。

先听情绪,再谈策略。先接住人,再纠正行为。

2 . 给孩子退路权限

不是惯着,而是理解:

累了可以请假;

怕了可以说不想去;

考差了可以哭、可以暂停,不用强撑。

你允许他偶尔撤退,他才有勇气长期战斗。

3 . 设立家庭表达议事会

每周一次,让孩子提意见,父母认真听。你会发现很多孩子的问题,其实并不复杂,但前提是:你愿不愿意让他说。

有话语权的孩子,才愿意跟你合作,而不是跟你对抗。




家庭不冲突、不内耗

是孩子的避风港

你有没有发现:

很多孩子并不是一开始就讨厌学习,而是在某个节点突然变得厌学、情绪化、消极,而那个节点,往往不是考试失利,不是老师批评,而是家里出了事。

爸妈吵架,家庭气氛紧张,指责声、摔门声、冷战气流,成了家里常驻的背景音。

孩子连说句话都要看脸色,内心像装了一颗炸弹,每天提心吊胆。

于是,学习开始退居二线,生存成了头等大事。

为什么说家庭氛围,才是决定学习状态的第一层地基?

因为对孩子而言:学校是战场,家里应该是补给站。

但如果回到家仍要躲避怒火、承受情绪勒索、忍受相互攻击,那他就没有任何恢复力,学习自然撑不住。

很多孩子不是学不会,而是心里一直在担心:

妈妈是不是又生气了?爸爸今天又冷脸了,晚饭能不能安稳吃?我如果考砸了,是不是又是一场战争?

学习不是压垮孩子的最后一根稻草,家庭内耗才是。

稳定的家庭氛围,才是孩子愿意学的心理基础。

我们跟踪观察过一群长期不厌学的初高中孩子。他们的家庭氛围有以下几种特征:

父母情绪平稳:就算工作忙、生活苦,也不会把脾气撒在孩子身上。

冲突不激烈:有分歧但不冷战,不爆发、不羞辱、不翻旧账。

孩子不被卷入:哪怕夫妻有争执,也不会拉孩子当调解员或情绪垃圾桶。

情绪可以流动:家里不是一个必须正能量的假笑场,而是允许孩子不高兴、父母也可以说我今天很累。

这类家庭的孩子,不一定是学霸,但内心很稳定。他们不会因一个挫折就崩盘,因为他们知道,家里有人接得住我。

家长常见误区:以为孩子看不懂大人之间的事。

很多人说:我们吵架归我们吵,他学习他的,没影响。

但孩子其实是,情绪感知力最强的哺乳动物。他虽然不插话,但内心可能早已这样写着:

爸妈最近又冷战了,是不是因为我考差了?

妈妈骂爸爸那句话太狠了,我突然很害怕。

我是不是也会变成爸妈那样?结婚好可怕。

你以为你们只是在吵一架,孩子却是在自我解构与安全感崩塌中成长。

心理学解释:孩子需要“安全基地”才能探索世界。

心理学家的依恋理论指出:

人只有在感受到安全连接的前提下,才有勇气向外探索世界、面对挑战、解决问题。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心理安全基地。如果这个基地震荡不止、随时爆炸,孩子就只能用退缩、封闭、拒绝学习来保护自己。

也就是说:如果你希望孩子走出去面对世界,必须先给他一个稳定的内在锚点。

父母可以这样做:

1 . 建立情绪不扩散机制

夫妻之间有分歧,可以关上门谈,不在孩子面前互相否定。哪怕气头上,也要记得一句话:

再大的问题,也不让孩子当受害者。

2 . 家庭设立情绪降温约定语

比如:

我们现在太激动了,先暂停对话。

等情绪好了我们再说,不在孩子面前吵。

今天我们都不太好,就互相安静一下。

孩子在这样的氛围中长大,知道冲突是可以管理的,而不是摧毁彼此的洪水猛兽。

3 . 每天10分钟情绪问候时间

饭后、睡前,不聊学习,只聊彼此状态:

今天你过得顺不顺?

有没有什么特别烦的事?

你发现爸爸今天很累吗?

你会惊讶地发现,孩子在这种氛围下,更愿意讲真话,也更有能量面对学习中的难题。

真正支持孩子学习的,不是题海战术,而是一个稳定、温和、可依靠的家。



孩子的厌学,不是他不想学,而是他在家庭和学校里找不到被理解、被支持、被看见的感觉。

教育从来不是比谁压得更狠,而是比谁陪得更久、懂得更多。

这6件事,不是立竿见影的技巧,而是构筑孩子内在动力的根基。

愿每个孩子,都能在被理解的土壤里,慢慢开出热爱学习的花。



*来源:秒懂青少年(ID:miaodongqingshaonian),解秘青春期,更懂青少年。

*本文部分图片来源于图虫创意。


最新评论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