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家园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移动社区

搜索

有远见的父母,不和孩子走得太近

发布者: maitian | 发布时间: 2025-11-23 20:27| 查看数: 12| 评论数: 0|

▼点下方播放按钮收听十点主播安东尼朗读音频


(点击右边三个点,可调整速度,电脑上可下载)

最近,办公室的妈妈们频频吐槽:

明明是妈妈接送孩子上下学,孩子却一句心里话都不愿对妈妈说;

爸爸常年出差,一个月见不到两次面,关键决定时孩子却第一个打电话问他的意见。

一开始我也颇为疑惑,毕竟在传统观念里,我们常常把“走得近”和关系好直接划等号。

直到看到心理学家武志红的一句话:

“很多中国式的家庭常常是共生的关系,边界感模糊,我中有你,你中有我,陷入死循环。”

这才意识到,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相处,走得越近,就越容易破坏彼此的情谊。

一旦失去其中的尺和度,还会造成不可磨灭的祸患和灾难。



重温电视剧《烟火人家》时,发现孟明玮和李衣锦这对母女的相处方式,依旧让人窒息不已。

一直以来,女儿李衣锦都在妈妈密不透风的“爱”中长大:

为了更好地了解和接触女儿,孟明玮偷偷检查孩子的书包,偷看女儿写的日记,强行帮女儿剪刘海;

长大后,她看不上女儿的工作,加之想离女儿更近一点,便自作主张替女儿辞职;

最后,更是找关系留名额,“安排”女儿辞职回老家当老师。



从小到大,孟明玮就想着离女儿更近一点,再近一点。

可在女儿看来,妈妈无孔不入的关心,只是在一点点挤占她的私人空间,让她想疯狂逃离。

为了逃离妈妈,李衣锦特意跑到外地工作,最后不惜和渣男前男友复合为代价,以此来逃避和妈妈的接触。

毫无疑问,孟明玮是爱女儿的,所以她才想帮女儿安排好所有的生活、工作、婚姻。

这个过程,她考虑了所有,唯独忽略了亲密关系里的“刺猬法则”。

忘记了父母和孩子,其实就像两只困倦的刺猬。

寒冷的冬天,两只刺猬想抱团取暖,但因为身上都有刺,靠得太近只会刺痛对方。

这时候,唯有给彼此留下一点空隙,找到一个合适的距离,才能温暖彼此,又不伤害到对方。

但大多数父母并不知道,普遍都认为离孩子越近,越关心孩子,对孩子越好。

就像我一个朋友,因为女儿上初三,她打算离职一段时间照顾女儿。

为了更好适应新状态,朋友先用年假实验了一周。

但一周结束后,朋友却说:

“不离职了,还是要给彼此留出点距离。”

原来这一周里,朋友每天安排女儿早中晚餐,贴心辅导作业,疏导女儿心理。

本以为会是一幅母慈女孝的场景,可女儿却换了个人:

不让妈妈打搅她学习,让妈妈少去她房间;

吃饭的时候也不分享学校趣事了,反而是说妈妈问太多。

总体实验下来,没有想象中的美好,反而母女关系剑拔弩张起来。



为什么会这样呢?

在心理学上,这种状态有一个专门的称呼“融合焦虑”。

是说在一段紧绷的、无缝隙的、无边界的关系中,关系一方或双方,会感受自我被淹没,从而衍生出的焦虑情绪。

很多时候,亲子相处中,当父母对孩子人生的参与度越来越高,自己人生的延展度就会越来越少。

相应地,孩子承担的压力就会越来越多。

短期还好,长久如此,孩子就会对父母产生排斥和敌视。

而父母呢,也因为缺乏自己的人生支点,一直困在“为孩子活’”的幻觉里,既失去了自我,也和孩子的距离越走越远。



这两天,在网络上看到一个词语,叫“树冠羞避”现象。

所谓“羞避”,是说相邻的两棵树之间,尽管再接近,也会在树冠处留下一点空隙,给彼此留一定的空间。

这么做,既是为了避免枝叶摩擦损伤,也是让相邻树木通过避让获取更多水分,阳光和养分。

你会发现,其实父母与孩子的相处未尝不需要一点“树冠羞避”。

比如:

“孩子成绩考差了,不要一上来就质问,先让孩子自己缓解一下情绪;”

“孩子结交到一个新朋友,不要过多干涉,先让孩子自己处理;”

“和同学出现矛盾了,父母先不要急着介入。”

每一次刻意地保持距离,都是一次成长机会:

“允许孩子感受人生的酸甜苦辣,成为最勇敢强大的人。”



而这样的变化,最近也发生在我和儿子身上。

以前的我,是一个对孩子特别负责的人。

学习上,除了每天接送他,看着他一蹦一跳地走进学校的大门。

虽然儿子多次强调自己已经可以独自去上学了,但我依然不放手他自己去。

生活上,儿子的每个朋友我都认识,可以说我比儿子本人都了解他的朋友。

所以,一直以来我都以为自己做得很对,觉得自己是一位相当靠谱的家长。

但最近,我决定试着“远离”儿子的生活。

上学时,跟他强调好出门注意事项后,我便让他自己出门了。

他和朋友出去玩,我也不再时时刻刻想跟在旁边,以便掌握孩子的动向。

没想到,我以往一直担心的事一件都没发生,相反,儿子好像变得更加有主见。

我这才意识到:

让孩子单独做一些事,可以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后来,我索性学业上也离儿子“远一点”。

没有了我的干涉,儿子写作业的速度比以往快了不少。

最重要的是,他愿意自己主动写作业,还愿意主动去看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书籍。

我由此感悟,孩子需要自己的人生体验,而不是父母的经验。

而要达到这一点,就需要父母和孩子保持距离。



就像莎士比亚在《朱丽叶与罗密欧》中写道:

“在所有的关系中,最重要的是保持距离。”

和孩子走得太近,看似是安全稳妥的保护,实则是没有给到孩子应有的锻炼和打磨;

适当和孩子保持距离,才是对孩子真正的爱护。

因为有距离,孩子才可以用自己的能力站起来行走。

因为有距离,父母和孩子双方才能喘口气,实现各自成长。



《好的爱,有边界》一书中有一个很有意思的观点。

作者说,原生家庭可以分为三种类型:混乱型、疏远型和清晰型。

其中,清晰型是有健康界限的家庭,也是最值得理想的家庭类型。

因为这种家庭的家庭成员之间既彼此关心,又尊重彼此的界限;

既拥有很好的情感联结,同时每个人又是独立的个体。

所以,如果有机会,建议所有家庭都朝着清晰型家庭靠拢:

在精神上亲近孩子,做好孩子的精神盟友。

具体怎么做呢?这里给大家三个建议。



01 .安全基地:受伤时回头,父母在

你是不是这样的父母:

孩子出生时,担心他是否身体健康,有没有吃好喝足;

孩子上学后,担心他能不能交到朋友、成绩好不好;

孩子工作了,担心孩子的就业、婚姻、职场压力大不大……

于是,有些家长尽可能把孩子护在羽翼下,给孩子最好的爱。

可即使这么做了,最后却发现为什么孩子还是心理脆弱,不够强大。

教育专家钱志亮说,因为父母没有给孩子塑造强大的内心。

以至于孩子在应对人生的各种境遇,会显得手足无措。

所以,父母要做好孩子的安全基地,不阻止孩子探索这个世界的步伐。

但在孩子脆弱时,父母需要出现在孩子身边,给他有价值的建议,并永远做他坚实的后盾。

02 .啦啦队:不插手,但鼓掌

听过一句话:

“分离和爱,是我们生命中永恒的主题。”

同时,也是父母和孩子必须经历的课题。

父母和孩子,就好像是赛场上的队员和看台上的拉拉队。

一个需要努力地在比赛中赢得好成绩,会在一场场比赛中突破晋级,走向更大的舞台。

一个需要在场边用尽全力呐喊助威,做好后勤工作。

所以,建议父母在生活中可以这么做:

孩子遇到困难时,父母可以鼓励他“你试试,相信自己。”

孩子闯了祸时,父母可以提醒他“勇于承担责任的孩子,很棒!”



03 .灯塔:不掌舵,只照亮

《人民日报》中有一段话:

“一个好的家庭的意义,不在于多殷实、富贵,而是每一辈都竭尽所能,去托举下一代更上一层楼。”

那么,父母如何在保持距离的同时,更好地托举孩子呢?

我觉得最恰当的比喻可能是,成为灯塔:不掌舵,只照亮。

修炼自己的心态:父母情绪稳定,孩子才能学会如何控制情绪;

锤炼自己的工作:父母怎么对待工作,都被孩子看在眼里,也是他日后遇事的对照坐标;

打磨自己的人生:父母人生的终点,就是孩子人生的起点,父母做得足够好,孩子才能在父母的基础上走得更远,爬得更高。



很认同一句话:

“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感情应该是永恒不变的,但对孩子生活的参与度是逐日递减的。”

爱一旦越过边界,就不再是遮雨的屋檐,而是会打湿衣裳的潮湿。

真正懂得爱孩子的父母,绝不会一味放纵自己对孩子的关爱,而是会以旁观者的态度,“冷眼”孩子的成长,并在孩子需要时,再挺身而出。

点亮,与父母共勉。

作者 | CC

主播 | 安东尼,朝鲜冷面下藏着一颗韩国烧烤的心。

图片 | 视觉中国,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来自公众微信号:十点读书


最新评论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