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家园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移动社区

搜索

为什么很多人做不到“守时”?

发布者: wangxiaoya | 发布时间: 2025-11-21 22:36| 查看数: 45| 评论数: 0|



作者:YouCore王世民

来源:YouCorer(ID:YouCore)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

集体旅游出发时,大巴车已发动,全车人都在等一个还没到的团友,导游焦急地一遍遍拨打电话;

朋友聚会见面时,你提前十分钟到达,却在餐厅门口默默刷着手机等了半个小时,直到那位“大忙人”姗姗来迟;

每次的公司大会,总有那么几个人在会议开始后才推门而入,让已经开始的讨论不得不暂停,等他们落座后再继续。

中国在文化上自古就高度崇尚守时,“一诺千金”是对诚信最朴素的赞美。

但为何在现实生活中,还是有这么多人做不到守时呢?

要找到答案,我们不妨借用一个行为科学的分析工具——MAT模型。

MAT模型是斯坦福大学的B.J.福格教授提出的一个经典行为模型。

他认为,任何行为的发生都离不开三个要素:动机(Motivation)、能力(Ability)和触发(Triggers)。

当这三者结合的强度足够高,行为就会发生;反之,则会失败。

不守时,正是这三个要素在不同环节上出了问题。

我们可以据此将原因归为三类。

01

心理成本过高

守时本质上是一种需要投入心力来维持的自律行为,它会消耗我们的心理资源,让我们脱离最舒适的状态,从而导致“动机”(Motivation)不足。

1 、守时让人离开了心理舒适区

人的天性是寻求放松和舒适,而守时则要求人的大脑时刻保持对时间的警惕,进行规划、计算和调整,这本身就是一种认知负担。

例如,我和朋友约好周六下午3点见面的话,从中午就开始盘算:

午饭要在1点前吃完,1点半开始准备,2点15分必须出门,路上可能堵车要预留20分钟……

整个下午都被这个时间点所锚定。

而一个随性的人则可能完全凭感觉行事,吃完饭陷在沙发里刷会儿手机,感觉时间差不多了才慢悠悠地出门,整个过程更放松,但迟到的风险也大大增加。

为了避免前者那种被时间追着跑的压力,很多人宁愿选择后者更松弛的状态,哪怕要承担迟到的风险。

2 、守时的意志力消耗更大

守时意味着要为了一个未来的目标(准时到达)而牺牲眼前的即时满足。

每一次克制住诱惑、抵制拖延,都是对意志力的巨大消耗。

我小孩早上为了多赖床一会,很多时候吃早饭都是匆匆忙忙的,甚至有时来不及吃就出门。

下午放学后问他饿不饿,他说“饿!”但第二天早上依然赖床,哪怕你再怎么强调“再不起床,又来不及吃早饭了”也不管用。

因为要他从温暖的被窝里爬出来所需要的意志力消耗,甚至大于了不吃早饭的痛苦。

02

计划的方法不当

很多人并非主观上想迟到,而是从一开始就乐观地预估了形势,高估了自己完成任务的“能力”(Ability),导致计划赶不上变化。

这种偏乐观的现象,就是心理学著名的「规划谬误」。

规划谬误指的是,人们在预估任务耗时时,会天然地倾向于最理想、最顺利的情况,而选择性地忽略了过往的实际经验。

例如, 一位项目经理在安排工作时,认为A任务需要2小时,B任务需要3小时,C任务需要1小时,因此他计划在6小时内完成所有工作,并约好下午4点向老板汇报。

但实际上,A任务因为一个技术难题多花了1小时,B任务又因为讨论时间过长花了四个半小时。

最终,他根本无法在约定时间完成汇报,造成了对老板的“不守时”。

他的问题就在于,规划时完全基于“一切顺利”的乐观假设。

由于这种乐观假设,又会导致我们没有建立风险储备的习惯。

因为,即使计划本身是合理的,在执行过程中也可能会出现各种意外。

例如,你约了朋友10点在市中心见面,地图显示开车需要40分钟,于是你盘算着9点20分出门绰绰有余。这看似完美的计划却没考虑到任何风险:

出门风险: 临走时发现昨天换了件外套,钥匙还在旧外套口袋里,找了5分钟。

交通风险: 路上遇到了交通拥堵,堵了10分钟。

最后环节风险: 到达目的地后,发现地下车库已满,绕了两圈才在附近的露天停车场找到车位,又花了15分钟。

最终,你迟到了整整半小时。

如果你养成了风险储备的习惯,那你可能会在9点就出门,为这些琐碎但极可能发生的小意外留出足够的时间。

03

外部的约束力不同

外部环境,对行为有巨大的塑造作用。

守时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迟到这件事的“触发”信号(Triggers)是奖励还是惩罚。

在正式场合,迟到的负面“触发”非常强烈。

因为会带来经济损失、机会丧失、信誉受损的惩罚,所以人的守时意愿和行为会得到极大强化。例如:

绝大多数员工不会轻易上班迟到,因为公司制度规定迟到会扣除全勤奖或工资(经济损失)。

参加一场重要的工作面试,或者像高考这样的关键考试,迟到就意味着失去资格,所以考生们甚至会提前一晚住在考场附近(机会丧失)。

在与重要客户的首次商务会谈中,准时是建立专业和可信赖形象的第一步。为了赢得合同,几乎没有人敢于迟到(信誉受损)。

相反,在非正式场合,迟到几乎是零成本的。

在熟人社交圈里,人情和关系的权重高于规则。

迟到不仅没有实质性惩罚,反而被高度容忍,这种环境默许甚至鼓励了不守时行为。

例如,我们有次同学聚会,约了晚上7点吃火锅。火锅都开始沸了,还有三个同学没到。

同学A在7点10分发消息:“堵在路上了,马上到!”(大家表示理解)。

同学B在7点30分到达,并开玩笑说:“幸好我不是最后一个!”(迟到被轻松化解)。

同学C作为当时混得最风光的一位,7点40分才姗姗来迟,大家反而会起哄说“大忙人终于来了!”(迟到甚至成为一种身份的象征)。

整个过程中,没有任何人会因为迟到而受到真正的责备。这种零成本的迟到,自然会让以往守时的人也想在下次晚一点到。

04

如何做到守时?

其实,我们人人都知道——哪怕经常不守时的人知道——守时的好处远大于弊端。

守时能帮我们赢得他人信任,获得更多机会。

因为在机会出现时,一个长期保持良好守时记录的人,更容易被上级和同事视为靠谱的第一人选,从而获得更多重要的项目和晋升机会。

同时,守时又能提高我们自己的自律性和工作效率。

因为守时能锻炼自律,而且一个守时的人通常也是一个善于规划的人,这在工作中能更从容地应对任务,避免因时间紧张而犯错,从而提升整体工作质量和效率。

那如何才能做到呢?

做到的关键不在于用意志力苦撑(根据MAT模型的理论,这是最不稳定也不靠谱的方式),而是要形成一套可依循的、低阻力的行为习惯。

你可以按下面三步来尝试养成习惯。

1 、事前最大程度减少不确定性

当你确定任何一个需要准时到达的约会时,不再按理想时间来估计,而是做悲观估计,再加上风险储备。

估算净时间: 使用地图App等工具,查出点对点的理想在途时间(例如:40分钟)。

乘以“乐观系数”: 将这个时间乘以1.5,以对抗天生的规划谬误。这多出来的50%就是为了吸收那些不大不小的交通延误(40分钟 x 1.5 = 60分钟)。

最后加上“风险储备”: 在此基础上,额外加上20分钟的“固定风险储备”,用于应对找钥匙、等电梯、找车位等琐碎但必然存在的意外(60分钟 + 20分钟 = 80分钟)。

例如,你跟别人约好了上午10点开会,地图显示需要40分钟。你的计划应该是:10:00 - 80分钟 = 8:40。

所以,你最晚必须在8点40分出门,而不是9点20分。

2 、事中对抗拖延与诱惑

这个阶段的核心是立即行动,用微小的技巧战胜行动中的阻力。

当你因为疲劳、畏难或想偷懒而迟迟不愿开始准备时(例如不想起床、不想关掉游戏),可以运用「最小启动法则」。

对自己说:“我只需要做最简单的第一步”。一旦身体开始行动,心理上的阻力就会大幅降低,你就更有可能继续下去。

例如,早上闹钟响了,你还想赖床。对自己说:“我只需要裹着被子坐起来”。

用这个微小的、无痛的承诺来启动起床这个行为,你会发现,一旦坐起来,穿衣洗漱就变得顺理成章了。

同时,在不守时行为泛滥的社交场合,你还可以通过主动管理来提高别人的执行力。

例如,朋友跟你约晚上7点左右,你可以明确地说:“7点是吧?太好了,我7点准时到,咱们早点开吃!”,先用确定性的语气设定准时基调。

之后,你出门前再提前告知:“我已经出发啦,预计6:50到,帮我占个座!”,这样既传递了你的准时,也同时督促对方也守时。

3 、事后让守时成为一种正向循环

这个阶段的核心是通过积极反馈,让大脑将守时与愉快体验关联起来。

首先,你需要为自己创建“早到奖励”机制。

每一次你比约定时间早到5-15分钟时,利用这段赚来的时间做一件纯粹让自己愉悦的事。

例如,你提前15分钟到了见客户的写字楼下,不必立刻上去。

你可以选择在楼下的便利店买一瓶喜欢的饮料慢慢喝完,或者听一首你喜欢的歌,调整好心态再上楼。

当你的大脑将“早到”和“悠闲的独处时光”这种愉悦体验关联起来后,下一次你就会更愿意提前到达。

其次,养成进行“迟到微复盘”的习惯。

当你又不小心迟到时,不要只是沉浸在懊恼或忙于道歉。

花1分钟快速思考:“这次迟到,是哪个具体的环节出了问题?是计划时又偏乐观了,还是执行时拖延了?”

找到那个具体的改进点,下次继续改进。

例如,你今天开会迟到了10分钟,复盘后发现,是因为出门前找一份重要的会议文件花了太久。

那么下次的改进措施就非常具体了:在开会的前一天晚上,就把所有需要带的东西统一放在出门要带的包里。

这样,你就不再是笼统地告诉自己“下次要早点”,而是有了一个可以立即执行的优化动作。

分享一个我每天、每周、每月都在用的复盘模板,只用花5-10分钟。

我已经梳理成sop表格了,你直接照抄即可。



05

小结

别让不守时成为你人生的常态,因为每一次不准时都是对你个人形象的扣分。

而每一次准时,不仅是对他人时间最无声的尊重,更是为你自己赢得未来机会在加分。

但改变不守时的行为,不能只从态度上自我责备,更不能只靠意志力去苦苦支撑,而是要用一套科学的方法来调整它:

事前留足风险储备,事中用最简单的动作轻松启动,事后再用“早到奖励”和“迟到复盘”形成正向循环。


最新评论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