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家园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移动社区

搜索

到了这个岁数,你的「肩膀」会断崖式衰老

发布者: Ienfamily | 发布时间: 2025-11-6 20:22| 查看数: 21| 评论数: 0|

肩胛骨又酸又痛、肩部活动突然受限……你是否在某一个瞬间,感觉肩膀突然变老了?

肩关节是人体活动范围最大的关节,也是最灵活、使用率极高的关节之一,主要靠肌肉、韧带固定。



每年11月是全国爱肩月,《生命时报》(微信搜索“LT0385”即可关注)邀请专家解读肩膀变老的信号,并教你科学养肩。

40 岁后,肩膀断崖式衰老

武汉市第一医院骨科主治医师张麟、副主任护师李敏表示,从40岁后,随着年龄增长和肌腱退化,肩膀也难逃“断崖式”衰老的命运,成为劳损重灾区。



!

肩膀劳损的典型表现:痛

肩膀劳损主要表现为肩痛,病因较复杂,比如常见的肩袖损伤。损伤、退变和慢性撞击都会引发肩袖损伤,后两者与衰老有关。

从30岁开始,人体肩袖肌肉的血液供应会逐年减少;40岁,肌肉纤维开始变得松散、弹性下降;50岁肩袖组织含水量会暴跌至青年期的65%。

随着年龄增长,肩袖肌肉和骨头之间日积月累地撞击和摩擦,会引发骨质增生,从而进一步加剧肩袖肌肉磨损。

对于中老年人而言,任何一点外力(如拎重物)都有可能是撕裂肩袖的“最后一根稻草”。

肩膀疼,是哪里出了问题?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积水潭医院运动医学科主任医师王雪松表示,引起肩疼的原因多种多样,常见的疾病原因有以下3个。

肩袖损伤

外伤、劳损、肩关节退变等因素会导致肩袖损伤,引起肩痛和肩关节功能障碍。

研究表明,肩袖损伤发病人群主要为中老年女性,发生率与年龄增长呈正相关。

肩峰撞击综合征

如果肩关节的肩袖等反复受损,导致组织水肿、出血、变性,当上肢上举时,肩峰骨刺擦过或撞击肩袖表面,就会造成肩关节疼痛和活动受限。



此外,圆肩、含胸等不良姿势也会改变肩部力学结构,增加发病可能性。

粘连性关节囊炎

该病又名“冻结肩”,可能由糖尿病、创伤或手术引起,也可能没有明确诱因。

粘连性关节囊炎好发于中老年人,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糖尿病患者发病风险为非糖尿病患者的4倍。如果一侧出现症状,另一侧发生相同症状的风险也会增加。

●简单自测肩关节是否稳定:

尝试做抬手、下放,以及手臂内旋、外旋等动作,若感到肩部明显松弛、不稳定或伴有疼痛,说明可能存在肩关节不稳的问题。

此外,如果在做推举或其他涉及肩部承重的动作时有“即将滑脱”的感觉,也可能是肩关节不稳的信号。

做好5件事科学护肩

预防肩膀断崖式衰老,特别是中老年人,日常要做好几点。

适当运动

推荐有氧运动+抗阻运动组合,增强肌肉。锻炼肩部可以增强肌肉力量和灵活性,减少肩部受伤风险。

改善体态、姿势

避免长时间保持一种姿势,特别是含胸驼背、头部前倾等错误姿势,并定期拉伸肩关节。



避免过度使用

减少重复或高度紧张的肩部活动,特别是过头类运动,如游泳、打羽毛球、吊单杠等。

注意休息保暖

运动后及时休息有助减轻肩部负担、预防损伤。寒冷天气中,注意肩部保暖,避免受凉。

避免单侧负重

尽量避免长时间单侧肩关节负重,如单侧睡眠、单侧卧位玩手机、单侧提重物等。

一套字母操稳住肩关节

广西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主管治疗师黄勇福、主任医师龙耀斌表示,练习四个字母动作“YTWL”,就能有效提升肩关节部位的肌肉力量与稳定性。

Y动作主要锻炼下斜方肌,T动作主要锻炼中斜方肌、菱形肌,W动作主要锻炼中下斜方肌、菱形肌,L动作主要锻炼冈下肌、小圆肌。

联合练习“YTWL”能有效加强肩袖肌群力量,稳定肩关节,为肩部活动提供保障。



点击查看大图

Y动作

站立,双脚分开比肩略宽,随后膝盖微弯,臀部向后,身体稍前倾,挺直背部;两手自然下垂置于身体两侧,随后分别握拳再竖起大拇指,呈“点赞”姿势。

训练过程中,拇指的指向就是发力方向;准备动作做好后,两臂缓慢向前向上向外举,拇指朝上,肩胛保持用力,至两臂与身体呈Y字形。

T动作

在Y姿势的基础上,缓慢向两侧下放手臂至水平位,此时双臂与背部呈T字形,拇指朝向两侧。

W动作

将T动作中水平伸直的手肘向内向下屈曲,至双臂与身体呈W字形,此时肩胛向下后方收缩,拇指指向身体内侧。

L动作

将W动作中弯曲的手肘向上举,同时肘部打开,至双手大臂与肩齐平,此时每只手大臂与小臂呈L字形,肩胛保持收缩,拇指朝向头部。

建议每个动作在末端姿势保持5秒,然后按顺序进行下一个动作,完成4个字母动作为一组,每天重复2组。

练习时,应以肩胛骨带动手臂运动,过程中始终保持肩部和手臂稳定,避免晃动。注意根据自身情况选择练习力度,避免负荷过度。

肩关节疼痛者,应根据具体情况遵医嘱采取不同的治疗策略。

要提醒的是,如果疼痛持续时间超过3周或一般止痛处理没效果,应尽早去医院进行全面、详细的检查,以便明确诊断,尽早针对病因进行治疗。▲

本期编辑:徐梦莲

本文来自公众微信号:生命时报


最新评论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