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家园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移动社区

搜索

李玫瑾:家里谁对孩子最好,他就欺负谁

发布者: scarecrow | 发布时间: 2025-11-22 21:49| 查看数: 49| 评论数: 0|



作者:洞见muye

真正的爱是带有规矩的爱。


(点击右边三个点,可调整速度,电脑上可下载)

♬ 点上方播放按钮可收听洞见主播云湾朗读音频

01

教育学教授李平分享过一个真实故事。

李奶奶对孙子乐乐的宠爱,几乎到了“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摔了”的地步。

乐乐父母工作繁忙,早出晚归,孩子的日常起居——接送上下学、做饭、辅导功课,全落在了奶奶肩上。

她每天清晨五点半起床,蒸鸡蛋羹、买酱肉包,只为让乐乐能多睡十分钟。

孙子有什么要求,奶奶从不拒绝,总是第一时间满足。

哪怕深夜十点,乐乐只要说一句“想吃橘子”,奶奶也会毫不犹豫地披上外套,摸黑下楼去水果店买回来。

然而,这份毫无保留地付出,换来的却不是感恩。

乐乐所有的任性,几乎都发泄在对她百依百顺的奶奶身上。

饭不合口就把碗一推,朝着奶奶大喊“难吃死了”;玩具玩腻了就扔在地上,要求奶奶买新的;零花钱不够,他甚至会朝奶奶吐口水、用力扯她的头发…

仔细观察,你会发现一个令人心痛的家庭真相:

那个对孩子付出最多、最包容、最温柔的人,往往最容易成为孩子“欺负”的对象。

孩子会把妈妈精心准备的早餐扔在一边,却不敢对严厉的爸爸说半个“不”字;

会把爷爷奶奶买的玩具随手摔碎,却在严厉的父母面前只能乖乖认错。

针对这个现象,李玫瑾教授说:

孩子有一种本性,谁跟他亲近、对他越好,他就越爱欺负谁。

他会根据不同的人采用不同的方法,知道对谁可以肆意撒娇,甚至动手,他心里有杆秤,清楚的知道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

很多家长总觉得,对孩子好就是无条件满足、从不拒绝,可事实是:

你一次次退让,就是在告诉孩子,你的底线可以被随意突破;你一遍遍妥协,就是在教会孩子,欺负你不需要付出任何代价。

孩子小的时候,根本不懂“谁对我好我要珍惜”,他们只懂“谁不会批评我、不会拒绝我,我就可以对着谁任性”。

你越惯着他,他越觉得:“我的要求必须满足,我的脾气可以随便发。”

你越顺着他,他越把你的付出当成理所当然。



02

  • 孩子,是天生的情感探测仪和策略家。

他们或许说不清道理,但本能地知道,在谁的面前可以肆无忌惮地试探底线,在谁的面前必须规规矩矩。

于是,最爱他的人,便成了他情绪宣泄最安全的出口。

我老婆就曾是我儿子的“安全出口”。

自从儿子出生,妻子便全职在家,将所有的时间与心力,毫无保留地给予了孩子。

她清楚地记得儿子爱吃的每一道菜,会在儿子发烧的夜里彻夜不眠守在身边。

正是这份毫无保留的宠爱,让儿子在某一时期,将最任性、最不讲理的一面,全都留给了妈妈。

清晨叫他起床,他会烦躁地把头蒙进被子里,冲着妈妈大声嚷着:“你别烦我!”

玩得不顺心时,手里的玩具会毫不犹豫地扔向妈妈。

出门在外,一旦耍赖不想走路,无论妈妈手里提着多重的购物袋,也必须弯腰抱他,否则他便当场躺倒在地,哭闹撒泼。

与妻子的教养方式相反,我对儿子的要求向来严格,说一不二。

有趣的是,儿子在我面前,总是个标准的“乖宝宝”——他会自己认真吃饭,主动收拾玩具,连说话都带着几分小心翼翼的试探。

因为他很清楚,我制定的规则一旦触犯,就必须承担相应的后果。

我会陪他尽情地疯玩打闹,但在他真正犯错时,绝不会姑息迁就。

通过观察儿子的表现,我发现孩子其实很聪明,他们心里清楚,谁是家里最包容自己、最不会离开自己的人。

孩子知道,在她面前,可以肆无忌惮地释放情绪。

后来,我意识到这么下去不是办法,拉着妻子深谈了一夜,决定对孩子的错误行为必须严厉惩罚,绝不手软。

有一次,儿子在超市想买玩具枪,他妈妈不肯。他立刻使出惯用伎俩,一屁股坐在地上大哭。

那次他妈妈没有让步,任由他哭闹。儿子发现妈妈是认真的,最后不情愿地站了起来。

还有一次,吃饭时他闹着要看动画片,否则就不动筷子。他妈妈没再妥协,直接收走了碗筷,还罚他面壁思过半小时。

日子一天天过去,现在的儿子早已不是那个敢在妈妈面前任性发脾气的小霸王。

瑞典教育学家厄柏哈特说:没有惩罚、没有权威,也就没有规则、没有进步。

我特别赞成这个观点。没有权威感的父母,很难养出有规则感的孩子。

父母有原则、有底线,孩子才不敢任性妄为。



03

《规矩和爱》一书中写道:真正的爱是带有规矩的爱,真正的规矩是体现爱的规矩。

我们这辈人小时候都经历过家长的粗暴教育,只要犯了错,不问青红皂白,劈头盖脸就是一顿数落,还经常动手。

当我们有了孩子以后,开始推崇:要尊重孩子,和孩子做朋友。

然而,很多家庭因此走入了另一个极端——事事顺着孩子,处处由着孩子。

结果孩子非但没变得懂事、听话,反而越来越肆无忌惮,对父母毫无敬畏之心。

所以啊,父母一定要明白:尊重孩子,不是放任孩子,更不是纵容孩子。

真正的尊重,是建立在规则和界限之上的。父母有原则,孩子才能守规矩;父母有底线,孩子才能明事理。

教育路上,恩威并施、刚柔并济,才是给孩子最好的教育。

翻译家傅雷对儿子傅聪的教育便是如此。

在家书中,他与儿子平等地探讨艺术、人生、爱情等话题,分享自己的心得与困惑。

傅聪出国后,他通过一封封家书表达对儿子的疼爱和关心,询问傅聪的生活情况,急切地等待他的回信,还嘱咐他要注意休息,保持饱满的精神。

但同时,傅雷也是一位严父。

傅聪有音乐天赋,傅雷发现后便严格培养他,要求他每天上午必须练习几个小时钢琴。练琴时若发现傅聪偷懒,傅雷就会教训他。

在学习上,傅雷亲自编辑教材,制订科学学习计划,要求傅聪严格执行。在为人处世方面,傅雷要求也极为严格,如吃饭时要求傅聪讲礼仪、有节制。

傅聪长大后成了著名的钢琴家。

想起一位校长曾这样问女儿:“你认为什么是好爸爸?”

女儿回答:90%的温柔+10%的冷峻。

如果说90%的温柔是父母无条件的爱,那这10%的冷峻,则包含了父母的理性、原则和底线。

教育孩子,“爱”与“权威”,二者缺一不可。

爱孩子,是父母的本能,树立权威,是父母的远见。

带着权威感去爱你的孩子,孩子才能真正成人。





看过一个很有意思的比喻。

教育孩子,就像培育一棵树。需要用“威”的剪刀修剪杂乱的枝丫,让树木长得笔直;也需要用“恩”的雨露滋养根系,让树木长得茁壮。

如果只有剪刀没有雨露,树木会变得干枯;如果只有雨露没有剪刀,树木会长得歪斜。

千万不要在该立规矩的年龄,跟孩子做“朋友”。

恩威并施、刚柔并济,才能让孩子在规则与爱中健康成长,成为既有风骨、又有温度的人。

点个推荐,与所有父母共勉。

本文来自公众微信号:洞见


最新评论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