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家园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移动社区

搜索

最“节省”心脏的运动,医生首推这4种

发布者: 风中麦田 | 发布时间: 2025-11-18 10:20| 查看数: 13| 评论数: 0|

很多人觉得运动对心脏是一种消耗,尤其是让心跳加速的剧烈运动。但近日发表于《美国心脏病学会杂志:进展》的一项研究提出,运动并不会因暂时加快心跳而缩短寿命;恰恰相反,经常运动的人静息心率更低,寿命也更长。



《生命时报》(微信内搜索“LT0385”即可关注)综合多位专家观点,解释运动是如何增强心肺能力的,并列出最“省心”的运动。

经常运动能“节省”心跳

该研究由澳大利亚圣文森特医学研究所主导,通过24小时动态心电图监测,对比了109名运动员与38名健康对照者的心率数据。



研究结果显示,运动员组的平均心率为每分钟68次,而非运动员组为每分钟76次。换算成24小时心跳总数,运动员每天“节省”了约11520次心跳,降幅达到10%。

心率慢是健康的表现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张海澄表示,静息心率,指人在清醒、安静、情绪平静且不进行任何身体运动的状态下,每分钟心脏跳动的次数。

在正常范围内,静息心率较慢,通常意味着心脏泵血功能更强、效率更高,身体整体状态也更健康。反之,静息心率过高可能表明心脏承受了额外的压力,处于高负荷工作状态,长期如此更易出现劳损,可能预示着心血管病风险高。

河北省人民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郭艺芳表示,诸多研究发现,在安静休息状态下,每分钟50~80次心跳最健康,超过80次就算增快了。

张海澄表示,超过80次可能增加心血管疾病和死亡风险。研究显示,每增加5次/分的心率,全因死亡风险增加12%,心血管疾病风险增加9%。

提醒:心率也并非越低越好。如果普通人在白天清醒状态下平均心率低于50次/分,并伴有头晕、胸闷、乏力、记忆力减退或一过性黑矇等症状,需及时就医。

运动塑造更高效的心和肺

张海澄表示,通过运动可以“塑造”出更高效、更强健的心和肺,从而降低静息心率。



运动时心脏需要更努力地工作,这一过程能够锻炼心肌,使其变得更厚实、更有力。

此前,已有多项研究证实,运动对心脏能起到修复作用:

波黑《生物分子与生物医学》期刊上一项研究表明,运动或能通过调节心脏能量代谢,延缓甚至阻止心衰进展。

《英国医学杂志》发表的一项研究证明,将短时运动分散在全天中进行,也能有效提升成年人的心肺功能和肌肉耐力。

国际期刊《创新》发表的一项研究证明,日常活动即可成为疾病预防的有力武器。其中,慢性缺血性心脏病、脑梗、糖尿病、脑血管疾病后遗症和胆石症位居防病效果前五。

提醒:适度运动能提升心脏效率,但过度训练则会适得其反。

医生指出最“省心”的运动

张海澄认为有氧运动是提升心肺功能、降低静息心率的最有效方式,其中快走、慢跑、游泳、挥拍类运动等都是优秀的选择。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老年内科副主任医师王征也表示,在各类运动中,有氧运动可促进平滑肌收缩调节血压,提高心脏供血功能。



1

把握好运动强度

可通过心率上限来监控,计算公式为(220-年龄)×60%~80%,如60岁人群的运动心率宜控制在96~128次/分。

运动总量上,世界卫生组织推荐,成年人每周应累积150~30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或75~150分钟高强度有氧运动。

运动感受上,如果运动时有胸闷、憋气等不适,要立刻停止;生病或身体状态不佳时不要勉强运动,避免偶尔运动一次就进行大运动量。

有氧运动同样有助于心血管病等慢性病患者提高心肺功能、降低静息心率,但不应过度追求强度。建议到医院进行相关检查和运动评估,由医生开具更精准的运动处方。

2

不同人群各有运动方案

浙江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体育学系研究员黄聪建议,运动方案要分人群定制。



儿童青少年

每天至少进行60分钟跑跳、球类等中高强度运动,每周至少3次跳绳、体操等肌肉与骨骼强化活动,可通过趣味运动会等游戏化设计提升参与度。

成年人

每周保证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或75分钟高强度有氧运动,搭配至少2次抗阻训练。

老年人

应增加单脚站立等平衡训练以防跌倒,加强柔韧性训练预防关节僵硬,推荐选择太极拳、散步、游泳等低冲击有氧运动。

3

饮食需协同

根据《美国运动医学会运动测试与处方指南》,运动前1~2小时摄入0.5~1克/公斤体重碳水化合物,运动后30分钟内补充0.25~0.5克/公斤体重蛋白质和0.5~1克/公斤体重碳水化合物,是提升运动表现、促进恢复的黄金标准。



4

风险人群的运动禁忌

心脏病患者应避免突然高强度运动,及在低温、高温、高海拔等极端环境下运动。

糖尿病患者切忌空腹高强度运动,可在餐后1小时进行30~60分钟快走和抗阻训练。

关节疾病患者避免长跑、负重深蹲等运动,推荐游泳、普拉提、椭圆机等低冲击运动。

患有慢性病的人群,建议咨询医生,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

本期编辑:邓玉

本文来自公众微信号:生命时报


最新评论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