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家园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移动社区

搜索

一个血液黏稠的人,身体会发出5个信号

发布者: enfamily | 发布时间: 2025-11-15 11:03| 查看数: 50| 评论数: 0|

大街上车多人多,行速就缓慢,甚至在某一个路口彻底堵死。

同样的道理,血液黏稠,血流速度会明显变慢,容易在局部组织或重要脏器引起血液循环障碍,出现缺血、缺氧等问题。

哪些信号提示血液太过黏稠?如何预防和减轻相关症状?



《生命时报》(微信内搜索“LT0385”即可关注)邀请专家为你一一解答。

受访专家

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 陆志刚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护理部主管护师 杨楠

什么是血液黏稠?

血液黏稠属于血液流变学的范畴,描述的是血液的“浓稠度”和“流动性”,指血液中的有形成分增多,导致血流阻力增加、血液流速变慢。

血液是怎样变黏稠的?

中国医科大学航空总医院心内二科主任医师刘芳,曾用一个生动的“水溶液”比喻来解释这一过程。

一杯溶解了多种物质的水,当其中任何一种溶质增加,或者水分减少,都会导致溶液浓度升高,变得更“稠”。

同理,对于血液而言,红细胞变形与聚集、血小板数量增多、血浆中的一些蛋白成分增加、血脂升高(特别是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增多),以及身体水分不足(脱水)等,都可能让血液变黏稠。



血液黏稠度增高,最先影响的是毛细血管,会使其氧气与营养输送受阻。组织细胞若长期处于缺氧、缺血状态,将导致功能受损乃至凋亡。

黏稠的血液还会加剧与血管壁的摩擦,加速血管内壁老化与损伤,并引发炎症反应。这种损伤为胆固醇的沉积创造了条件,逐渐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这些斑块一旦破裂,便会激活凝血系统,最终可能形成血栓,诱发心梗、脑梗等严重疾病。

换句话说,血液黏稠是引发血管斑块、血栓乃至心梗、脑梗等一系列致命病变的重要开端。

医生点出血液黏稠5个信号

对大多数人而言,若单次体检发现血液黏稠度偏高,无需过度焦虑。人体自身具备强大的调节机制,能够维持血液内环境的动态平衡。

对于中老年人及心血管疾病人群,则需保持警惕,尤其在冬季。因为低温会使血管收缩,再加上血液黏稠,会显著加重心脑负担,心梗、脑梗的发生风险会随之升高。

专家提醒,当身体出现5个表现,可能就是身体在提醒你血液黏稠了。

1

晨起头昏

头脑昏沉、不清醒,早晨起床后尤其明显,可提示血液黏稠度升高。

这是因为血液变黏稠后,血流速度会减慢,血氧量下降,大脑无法及时获得充足的营养与氧气,就会出现疲劳和混沌感。



2

容易嗜睡

餐后出现嗜睡是普遍现象,但对于血液黏稠或存在脑血管动脉硬化的人群,这一症状往往更为频繁与明显。

根源在于血液黏稠度增高,大脑血氧供应不足,从而引发精神萎靡与嗜睡表现。

3

下蹲时胸闷

在血液黏稠度高的人群中,肥胖者占比较高,他们常会感到下蹲时胸闷气短。

下蹲体位时,下肢静脉回流易受阻,回心血量降低。此时高黏稠度血液会加重机体循环负担,使肺、脑等重要脏器出现短暂性缺血缺氧。

4

劳动后嘴唇发紫

若一个人的嘴唇常呈青紫色,且稍事体力活动便出现气短,这通常是机体缺氧的标志。

此种情况不仅提示血液黏稠度可能偏高,还需及时就医,以排查是否存在潜在的心血管或肺部疾病。

5

阵发性视力模糊

当血液过于黏稠时,流经视网膜微小血管的速度会变慢,可能导致短暂的缺血或缺氧。

这种情况多表现为突感视力下降、视物模糊,或眼前有发黑感,但片刻后又能自行恢复。

如果经常出现以上迹象,提醒大家要注意血液黏稠度了。临床中,医生可能会建议进行以下检查:

  • 血液流变学检查;
  • 血常规,如红细胞、血小板的数量、压积等;
  • 血脂、血糖、纤维蛋白原检测,以查找黏稠度增高的原因。

做好5件事有助预防

生活中,做好以下几件事,有助预防或降低血液黏稠度。

1

及时补水

饮水不足或出汗过多,会导致身体脱水,引起血液浓缩,从而使黏稠度升高,这一现象在夏季尤为突出。

及时补水是稀释血液直接有效的方法,尤其要重视三个关键时段,每个时段喝大约200毫升的温开水即可:

  • 清晨起床后,补偿夜间消耗的水分;
  • 三餐前1小时,有助维持血液正常的流动性;
  • 就寝前1小时,有助预防夜间血液黏稠。



2

戒烟戒酒

香烟中的各种毒性物质,能破坏血管内皮功能,增加血小板聚集,加速红细胞凋亡;大量饮酒也会加重心、脑血管缺血缺氧症状。

3

学会“挑食”

动物内脏含有大量胆固醇,可增加血液中的有形成分,促使动脉硬化。甜食糖分多,常吃也可提升血液黏稠度。

三餐宜清淡些,粗细粮搭配,增加蔬菜和水果、全谷物、膳食纤维及鱼类的摄入。本身血脂不稳的人群,建议每天吃1斤蔬菜、吃鸡蛋不超过1个,每周吃2次三文鱼等深海鱼。

4

规律运动

血液黏稠的人应多运动,有时间就多走走,并做好体重管理(每月减重不宜超过体重的5%),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改善脂质代谢。

推荐散步、慢跑、太极拳、骑车等轻中度有氧运动,每周3~5次,每次半小时到一小时,运动之后不要忘记补充水分。

5

学会减压

中青年人血液黏稠往往与情绪紧张、焦虑、压力过大、经常熬夜、睡眠质量差有关。建议放松心情、疏解压力、规律作息、保证睡眠。▲

本期编辑:郑荣华

本文来自公众微信号:生命时报


最新评论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