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家园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移动社区

搜索

如何帮孩子找回满满的能量?清华一项研究颠覆家长认知

发布者: enfamily | 发布时间: 2025-11-15 11:02| 查看数: 39| 评论数: 0|



孩子就像植物,恢复好状态需要阳光和雨露。

不妨从日常中的小行动开始,让他们收获力量感和成就感。

——虎妈

作者 | 龙隐老师

来源 | 龙隐学习力笔记(ID:Tsinghuazhizhuxia)



有个妈妈咨询我说,说看到孩子现在放假在家,整天没精打采、就躺着刷手机,特别揪心,搞得自己工作都没心情,也跟着“丧丧的”,能量很低。

孩子还每天都抱怨作业太难、朋友关系不顺,甚至觉得自己啥都干不好。

这种状态如果持续下去,孩子可能会越来越消沉,越来越没能量。

今天我从“大脑可塑性”的角度,聊聊怎么通过简单的行动,帮孩子找回能量。



大脑可塑性:关注什么,放大什么

简单来说,大脑有个特点,就是你关注啥,它就放大啥。

如果孩子老是想着“我好累”“我不行”,这些负面情绪就会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大,最后让孩子觉得自己真的啥也干不了。

反过来,如果能引导孩子去做一些积极的事情,大脑就会慢慢适应这种积极状态,逐渐形成新的神经连接,孩子的内心也会跟着变得更有力量。

说简单点,就是如果天天沉浸在过去的悲伤或挫败感中,你就会无限放大这种悲伤,然后天天消沉下去。

如果你不想这样,比如你觉得自己没有能量了,你就要从行为下手,去做看起来有能量的事情。

这就像种花一样,你给它阳光和水,它就开得漂亮;你老不浇水,它就蔫了。

孩子的状态也是这样,关键在于从行为上给大脑“浇点阳光”。




先从行动开始,慢慢改变心境

很多家长可能觉得,孩子得先有好心情,才能去做积极的事。

其实恰恰相反!

大脑可塑性告诉我们,先有好的行为,好的心情才会慢慢跟上来。

孩子没能量的时候,别指望他突然就“想开了”,而是要从行动入手,引导他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慢慢积累正能量。

比如,孩子觉得自己没动力,你可以让他从简单的事情开始:整理一下书桌、陪他去小区里散散步,或者一起做顿简单的饭。

别小看这些小事,做和不做差别可大了。

每次完成一件小事,孩子都会觉得“我好像能行”,这种小小的成就感会慢慢累积,让孩子的心态变得更积极。




别盯着“大事”,小事才是关键

家长们常犯的一个错误就是,觉得改变就得干点“大事”,比如暑假让孩子突然学一门新技能,或者报一个暑期补习班。

这其实不太现实。更多时候,改变是从一堆小事开始的。

早在2014年,清华和北大一项联合研究就发现,行为经验能引发突触可塑性,改变大脑功能连接。而持续的小规模行为改变(如每天练习某项技能),能逐步增强神经连接,改善认知和情绪状态。

比如,孩子每天花5分钟写一页日记,记录当天开心的事;或者让他帮着洗个碗、浇个花。

这些小事看似不起眼,但做完后,孩子会觉得自己“有用”(心理学上叫自我效能感),这种感觉会激励他继续尝试更多。

反过来,如果一开始就逼孩子干“大事”,他可能会一鼓作气,再而衰,三次就彻底放弃了。

家长们肯定也见过孩子这种“开头热血,后面拉胯”的情况吧?

宇宙里任何东西从静止到运动,都得慢慢加速,孩子也不例外。

别拿孩子跟别人比,人家那个“高能量”的状态,也是多年积累出来的。每个孩子节奏不同,只要他开始迈出第一步,哪怕再小,比如从从不整理书包到开始每天收拾一次,这就是从“静止”到“动起来”的加速度。

慢慢地,这种小行动会让孩子更有力量感,心态也会越来越好。

特别提醒,特别是高敏感孩子,是“高耗能”的体质,需要我们的耐心。




抱怨是能量杀手,少说负面话

孩子爱抱怨怎么办?“这太难了!”“我学不会!”这些话听多了,家长也觉得烦。

但更重要的是,抱怨会让孩子的大脑更聚焦于负面情绪,越抱怨越没劲。

朗达·拜恩在他的《秘密》这本书里提到,人的创造过程有三个层面:念头、话语、行动。

每个层面影响都比前一个大。孩子如果老想着“我不行”,还把这些话说出来,甚至因为这些想法去做一些消极的事(比如逃避作业、宅在家里刷手机),那负面情绪就会被无限放大。

另外,在武志红老师的心理学课里也说过,你总说什么样的话语,就会创造什么样的人生。除了第三层的行动,第二层的话语,最好的做法是:连第一层的念头,都不要有。

就是压根儿不要“起心动念”。

所以,我们可以试着引导孩子反推这三个层面:

少做负面的事:

比如别因为生气就摔东西,或者逃避学习。

少说负面的话:

当孩子抱怨时,鼓励他换个说法,比如“我今天学得有点慢,但我试试再多看几页”。语言的力量很大,孩子说啥,容易变成啥。

就像我上次在直播的时候,分享的维特根斯坦那句名言:我语言的边界,就是我世界的边界。

少想负面的念头:

这最难,但也最关键。孩子不可能完全不抱怨,但可以试着转移注意力。

比如他开始说“我好烦”,你可以问问:“今天有啥让你开心的事吗?”或者带TA去做点别的事,分散负面情绪。




训练大脑,冥想是个好办法

要让孩子学会转移注意力,其实跟锻炼身体一样,大脑也可以通过训练变强。

怎么练?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冥想,每天5-10分钟,坚持几个月,孩子控制注意力的能力会明显提升。

具体怎么做?

找个安静的地方,让孩子坐舒服,闭上眼睛,放松身体,把注意力放在呼吸上。告诉他,脑子里冒出啥念头都正常,别管它,只需要把注意力拉回呼吸上。

跑了,再拉回来,如此反复。刚开始可能觉得怪怪的,但坚持下来,孩子会发现自己更容易控制胡思乱想的能力。

这就像练肌肉,举哑铃让胳膊变强,冥想让大脑变强。

有了这种能力,孩子就能更好地“抓住”负面念头,及时转移注意力,不让它们在脑子里“泄洪”。




机缘未到?别急,慢慢来

当然,家长可能会说:“道理我都懂,但孩子就是不动啊!”

这也能理解。有时候,孩子确实还没到那个“想改变”的节点。就像古人说的,佛只渡有缘人,孩子也得自己到那个阶段才行。

如果孩子现在还在“丧”的阶段,家长别太焦虑,给他点时间。

关键是,我们要保持耐心。先别盯着孩子“为什么还不改变”。多观察TA,找到TA感兴趣的小事,鼓励孩子试一试。

比如喜欢画画,就让TA每天画10分钟;喜欢游戏,就陪TA玩一局,然后聊聊游戏里的策略。

总之,从孩子能接受的小事开始,慢慢让他感受到行动的乐趣。



总结:小行动,大改变

帮孩子找回能量,核心就是从行动开始。

别指望孩子先有好心情再行动,而是通过小行动,慢慢让好心情跟上来。

抱怨是能量杀手,少说负面话,少想负面念头,试着用冥想训练孩子的大脑。

最重要的,家长要相信: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节奏,只要迈出第一步,哪怕再小,时间都会给他正面的反馈。



*来源:龙隐学习力笔记(ID:Tsinghuazhizhuxia)作者:龙隐老师。清华硕士,俩娃爸爸,大学讲师,多家出版社签约作者。教过小朋友也教过大学生,致力于研究孩子学习力的开发 ,尤其高敏感孩子的培养。承袭和发展清华章润教授的“学习四力”理论。

*本文部分图片来源于图虫创意。


最新评论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