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家园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移动社区

搜索

低配感,正在悄悄毁掉孩子的自信

发布者: Ienfamily | 发布时间: 2025-11-6 11:47| 查看数: 29| 评论数: 0|



低配得感,可能会成为一个家庭代代相传的魔咒。

不妨用欣赏且坚定的目光,让孩子确信自己本身就是最珍贵的存在。

——虎妈

作者 | 瑞秋

来源 | 瑞秋三思(ID: Racheland3kids)



前段时间,一位朋友和我分享了她的故事。

她说,每当自己去到一个漂亮的地方、或者悠闲地坐在咖啡厅时,心里都会有一股莫名的愧疚,总觉得自己在做一件很不应该的事。

虽然是自己辛辛苦苦赚来的钱,但也无法心安理得地享受,心里深处始终觉得自己与美好和惬意的事物不匹配。

她回想起自己的成长,那种“被凑合爱着”的感觉贯穿了整个童年。

想要一个玩具,父母不会解释太贵或不实用,而是冷冷地说:“你这次才考几分,还想买玩具?”

想和朋友出去玩,父母的反应往往是:“整天只知道玩,你现在哪有闲情逸致出去浪?”

那些话,在她心里埋下了一个念头,快乐是需要凭成绩和表现换来的。

只有自己足够好,才配拥有。

久而久之,她学会了压抑自己、取悦他人、对自己苛刻,甚至在成为妈妈后,也不自觉地把这种标准传递给了孩子。

其实,这种低配感,在很多人身上都曾出现过。

带着这样的感觉,会让孩子在被爱时犹豫,在被夸奖时不安,在面对幸福时,感觉自己不配得到。

如果孩子不能发自内心地爱自己,欣赏自己,认可自己,他们注定无法活得幸福。

今天这篇文章就跟大家聊聊,究竟是什么原因,在悄悄削弱孩子的配得感,我们又该如何做,重新帮孩子找回那份“我值得”的底气。




被消费主义绑架的“配得感”

为了让孩子感受到自己配得,觉得自己值得被爱,很多父母选择了最直观的一条路,在物质上给予尽可能多的满足。

他们给孩子买昂贵的玩具,挑高档的文具用品;买名牌的衣服鞋包,报上最贵的补习班和兴趣班;甚至不惜重金带孩子去世界各地旅行,只为了让孩子觉得为了他们一切都值得。

这些做法看似出于爱,背后却藏着一个被消费主义塑造的错觉:

我们用花多少钱,来衡量自己爱孩子的多少;仿佛只有舍得花,孩子才不会自卑,才会觉得自己值得。

可事实上,这样的消费式补偿,反而会带来更深的匮乏感。

我之前看过一个网友的分享,她说妈妈带她去旅游,她口渴难耐,妈妈却始终不舍得给她买景区里卖68块钱一根的冰棒,

她感到很失落,心想着自己竟然连一根68块的冰棒都不配吃,因而觉得自己不配得。

但事实上不是这样的,这是妥妥的消费主义绑架,别说孩子了,我们成年人也常常深陷其中。

广告、社交媒体无时无刻不在告诉我们:爱自己,就要舍得花钱。

商家不停地暗示,做昂贵的产后康复、买高价的护肤品、做美容美发、购入名牌包包,那皆是因为你值得,你配得。

可问题的本质,从来不是,你这个人值不值得;很多时候,是这件物品,真的不值得。

回到那根68块的冰棒,我们更需要告诉孩子的,“不是你不配吃68块的冰棒”,而是“这根冰棒不值得”,我们应该拥有更好的消费方式。

我们需要教会孩子判断价值与价格的区别。

可惜,在消费主义盛行的时代,我们太容易把物质当成了被爱的象征。

孩子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了这样的暗示:拥有的多少,等于被爱的程度。

慢慢地,他们把自我价值建立在外物之上,只有穿得更好、用得更贵、去得更多,才算是配得的。

而一旦这些外在的东西失去,他们就会陷入深深的自我怀疑:我不够好,我不配被喜欢。

这种被消费主义塑造的配得感,反而让孩子越来越难从内心获得真正的安全感和快乐。

他们习惯依赖外部刺激来取悦自己,却很难找到内心真正的力量源泉。

长大后,当他们面对挫折或失落,或许会选择再买一点、再贵一点、再多一点,来对抗焦虑,但那种短暂的满足,从来无法治愈内心的空虚。

我们真正该教会孩子的是:分辨想要和需要的区别,不被消费主义绑架。

让他们明白,我本身就足够好,我值得被爱,而不需要通过外在的物质去证明。

真正的配得感,不是被买出来的,而是被理解、被接纳、被爱出来的。




父母的高要求

让孩子产生自卑

前面说到,物质并不能让孩子从内而外地自信起来。

真正让一个孩子由内而外的自信和幸福的,其实不是他拥有什么,而是身边最重要的人给予他的回应和态度。

很多时候,孩子的不自信,并不是天生的,而是来自父母心中那份总觉得还不够好的不满足感。

绝大多数父母都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我们总希望孩子再多努力一点、再优秀一点。

于是在看到别人家的孩子时,就忍不住拿来跟自己的孩子比较:

“你看,人家都能做到,你为什么不行?”

“你要是像邻居家姐姐一样乖巧懂事就好了。”

“XXX比你小,写字画画可比你厉害多了。”

这种话听起来是鼓励,但在孩子心里,却成了我远不如别人好的暗示。

于是,他们努力去追赶那个永远被父母树立在前面的别人家的孩子,却越来越看不见自己真实的样子;甚至会觉得,自己真实的样子一点都不可爱,并且不值得被爱。

于是乎,他们习惯性地压抑自己真实的情绪和想法,不断讨好、迎合、取悦他人,希望通过表现得更好来换取肯定。

可那样的努力,带来的不是成长,而是越来越深的自我否定。

要让孩子重新找回配得感,父母需要先自我反省,是否将自己的焦虑和担忧传递给了孩子?

那份担心孩子落后的恐惧,那种为什么我的孩子不如别人的挫败,以及我必须让他更优秀的压力...都在悄悄地影响孩子对自己的看法。

若父母能放下比较,学会看见孩子此刻的努力和成长,接纳他原本的样子,孩子就会慢慢相信,我不需要变成谁,我这样就很好。

真正的自信,真正的配得感,不是来自被要求的完美,而是被允许的不完美。




你值得被花时间爱着

很多父母爱孩子的心是毋庸置疑的,但回到日常的生活中,却还是会觉得孩子只是个孩子,他们的感受、想法、意见,都没那么重要。

当孩子兴致勃勃地提出问题时,父母却有口无心地回答,心想着那都是些什么蠢问题;

当孩子滔滔不绝地分享时,父母的目光却停留在手机屏幕上,心不在焉地回应;

当孩子渴望陪伴时,父母要么忙于工作,要么躺在沙发上滑手机、玩游戏,根本不愿多花时间在孩子身上。

父母并非不爱孩子,只是生活中有太多事情和感受,被摆在孩子之前了;

父母只是简单地认为自己辛苦工作,赚钱养家就是对孩子的爱,却忽视了,关注,也是很重要的爱。

父母愿不愿意花时间在自己身上,孩子是感受得到的。

如果孩子看到父母把工作、手机、游戏和短视频等,都放在自己前面,那他心里会悄悄形成一种认知:

“原来,我没有那么重要。”

“我不值得被关注。”

“我不配他们为我花时间。”

这,就是低配感最隐秘的来源。

其实,父母能给孩子最珍贵的投资,从来不是金钱和物质,而是原意投入时间在孩子身上。

当父母放下手机,暂停手头的工作,放弃暂时的享乐,放下忙碌和焦虑,带着全部的专注与孩子在一起,哪怕只是听他讲那些幼稚的笑话,陪他看一集你并不感兴趣的动画片,或者一起搭积木、散步和胡闹...

这些看似无用的时光,却可以让孩子深深地感受到,我值得被花时间爱着。

真正的配得感,是来自被温柔对待、被用心看见。

如果一个孩子从父母的眼神里读到“你值得我花时间用心对待”,那么他一定会从心底明亮且自信起来,发自内心地认为自己配得这世间一切的美好。




写在最后

孩子的配得感,不是靠花钱堆出来的,也不是靠成就换来的,而是在被理解、被看见、被尊重中慢慢生长出来的。

当我们肯停下脚步,真实地看见他们,孩子就会从我们的目光里,看到 “我值得,我本身就很好。”



*来源:本文转载自“瑞秋三思”(ID:Racheland3kids),作者“瑞秋”。生活在荷兰的硬核三娃妈,分享独立带娃酸甜苦辣,努力把鸡飞狗跳的日子过成诗。欢迎关注。公众号:瑞秋三思(ID:Racheland3kids)。

*本文部分图片来源于图虫创意。


最新评论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