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家园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移动社区

搜索

“硬碰硬”绝不是养男孩的最佳方案

发布者: qianyuan | 发布时间: 2025-9-28 08:10| 查看数: 54| 评论数: 0|

文/做只有趣的咸鱼

很多大人有一套高效的、权衡利弊的处事原则,他们会不自觉地把这些用在孩子身上。给孩子一巴掌,然后再讨好孩子,除了成绩,根本不关心孩子真正的想法,根本不愿用平等的姿态去和孩子交流,总是以工作忙为由而缺席孩子的成长,用一句“我都是为你好”,固执自私地替孩子决定他的一生。

……也许父母应该学习的,是如何真正地尊重孩子,而不是如何教导他。

——弦 思,《读者》(校园版)2019年第5期

有人说,逼疯父母很简单,只需要一个暑假,而比起暑假更令人抓狂的是,家中有个男孩。

把男孩称为“神兽”一点不为过,安静听话是不存在的,拆家是拿手本领;精力极度旺盛,一整天不睡觉都是活力满满;还有一身反骨,最爱和父母对着干。

前几天和一宝妈聊天,就因为家里的男孩太皮,总是控制不住打人、掐人,专门给他买了“熊孩子保险”。

保险虽然能承担一部分孩子造成的损失,却无法纠正孩子的坏习惯,终归是治标不治本。

有的父母发现苦口婆心根本没用,就选择用武力震慑,而这不仅会让孩子更加叛逆,还会让亲子关系越来越疏远。

都说父母是驯兽师,但真正的高手,并不是靠武力去征服孩子,而是靠理解和爱驯服孩子。

养育男孩最怕“硬碰硬”,父母越强势,孩子越对抗

学会这4招,轻松养出有担当的男子汉。



不禁止:允许犯错,承担后果

《好妈妈都懂的心理学》里有这样一句话:

"人生总是要走些弯路的,小时候不走小弯路,长大了就要走大弯路。"

但身边有很多父母,为了孩子的安全,不允许孩子做这,也不允许孩子做那,宁愿给孩子看手机,也不愿意让孩子去大胆尝试。

可是男孩本来就好动,他们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好奇,总想用自己的方式去感受世界。

去年冬天,表姐带儿子去公园的沙坑玩,他一高兴,干脆脱了鞋子在沙坑里打滚。旁边的妈妈看了,一脸吃惊,而表姐就在旁边静静地等待。

来来往往也有孩子想要一起加入,可都被家长劝阻了,不是说沙坑冻脚会生病,就是说会把衣服弄脏,总之没有满足孩子的要求。

在表姐看来,只有让孩子真正体验过,他才会知道冬天玩沙子到底冷不冷,他才会明白沙子钻进鞋子里会不会不舒服,他才知道某些行为的背后会有什么样的结果。

父母念叨一百次,都不及孩子实实在在体验一次。

趁孩子还小,多体验,多试错,让孩子在生活中发现智慧。

儿子前几天故意把一支笔扔进了马桶,事后我并没有训斥他,只是带他去看了那个堵塞的马桶。

之前一直跟他强调,不能把东西扔马桶,马桶会堵塞。他可能都不明白,什么是堵塞。

而这次他知道了,原来马桶堵塞会这么脏,这么臭。

我问他马桶堵塞了要这么办?他告诉我要找人来修。

我顺势告诉他:"是你把马桶盖弄堵塞的,需要你承担这笔费用,这个月就不能再给你买玩具了。"

从表情中可以看出他的不情愿,但是也无奈地答应了。

我想经过这次,他再也不会往马桶里扔东西了,也知道该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父母要做的是锻炼孩子拥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承担错误的勇气,而不是盲目帮孩子扫除眼前的障碍。

如果孩子不摸着石头过河,那么他可能永远也到不了彼岸。

父母唯有放下担忧,允许孩子犯错,孩子才能在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中,学会承担后果。



来源:视觉中国



不否定:表扬鼓励,提升自信

前不久刷到一个令人揪心的视频。

一个小男孩对着父母歇斯底里地吼道:“每次我考了99分,你们都要说为什么还差一分?为什么就不能鼓励我呢,我觉得我已经很棒了。”

这是不是说出了大部分孩子的心声?

在父母眼中,孩子总是一无是处,永远无法成为他们心中的完美小孩。

可男孩也需要被看见、被鼓励,他们的内心也渴望被爱。

视频中的这个男孩还算幸运,他会表达自己的想法。可有的男孩,只会把父母的批评、否定积攒在心里,变得越来越自卑。

网上有位老师分享了一个故事,她发现班上有个男孩出现了自卑的倾向。

老师有意识地鼓励男孩,男孩的成绩也慢慢变好,人也自信起来。

可过了一段时间,又恢复到自卑的状态。

经过了解后才发现,男孩的妈妈对儿子期望非常高,虽然知道孩子成绩在进步,可还是不满足,甚至常常敲打:

“成绩进步了这么一点就沾沾自喜,你怎么不和考第一的同学比呢!”

在妈妈这般打击之下,男孩认为自己不是学习的料,在学习上变得更加消极了。

男孩只有在一个自我认可的环境中成长,才会拥有丰盈的内心。

我们应该学习网上的一位妈妈,尽管儿子做了14遍才将数学题正确完成,她也没有说儿子笨,反而一直在夸奖儿子,赞扬他不放弃的精神。

她的儿子也丝毫没有气馁,而是一直笑嘻嘻地接受妈妈的赞美。

孩子与大人不同,他们的成就感可能来自一件很小的事。

父母不能按照成人的标准去要求孩子,没有任何一位孩子天生就是优秀的。

苛刻的父母养不出自信的孩子,父母只有真正的发自内心地支持、认可孩子,孩子才能在以后的生活中拥有感知幸福、创造幸福能力。



来源:视觉中国



不包办:小事放权,选择自主

小红书博主@惠姐,经常发布儿子兴泽的做饭视频,刚小学毕业的兴泽已经会做上百道菜了。

不管是中式美食,还是西式甜品,通通手拿把掐,熟练程度甚至让很多大人都汗颜。

除了厨艺,兴泽的学习也不用父母操心,小学毕业时还作为优秀学生代表上台发言。

这么一个优秀的男孩是怎么培养出来的呢?兴泽在一个节目中讲了他最开始学做菜的经历。

他在4岁左右时,最喜欢做的事就是看妈妈做菜,那个时候他不够高,只能踩在凳子上,妈妈就让他做一些简单的择菜工作。

等到他七八岁的时候,已经能够着灶台了,于是他就和妈妈说,自己可以尝试做菜了。

妈妈教他做了不用开火的三明治,连续28天,兴泽每天都做三明治给妈妈吃。

正是因为兴泽可以在小事上自己做主,他才能将自己的爱好发展为特长,并从中不断获得满足感。

而这种满足感,会让男孩变得阳光乐观,甚至会给其他方面也带来正向影响,比如爱学习、爱阅读、爱运动等。

最近“预制儿童”这个词很火,简单来说就是父母为了满足主流的期待,将孩子培养成统一的优秀模版。

这样的结果就是孩子思维僵化,失去了原本该有的活力与多样性。

如果孩子从小没有选择自由,最终他们会沦为父母的傀儡,虽然成为父母理想的样子,但也迷失了自我。

父母们都希望孩子未来可以独当一面,可孩子若是连小事都没有决定权,又如何在大事上做决定呢?

孩子不是机器,他们有自己的思想和梦想,父母只需要做守护者而不是主宰者。



来源:视觉中国



不唠叨:多做少说,尊重孩子

李玫瑾教授曾说过:“观念是唠叨出来的。

父母总是念叨孩子不爱干净,那孩子就会表现得更加邋遢;

父母总在孩子面前说成绩太差,那孩子也会认为自己不是学习的料。

很多时候,父母的唠叨会给男孩带去负面影响,父母越唠叨,男孩越叛逆,以至于家里总是充满着压力。

《爱与平常》里提到:“教育不是唠叨,而是做给他看。”

真正的教育是父母身体力行地改变自己,让自己成为光再去照亮孩子。

前不久我认识了珍姐,她的儿子正读初一,去年从湖南转学到江苏后,整个人都不太适应,也有些厌学情绪。

珍姐的儿子上英语课听不懂,学习上也跟不上进度,巨大的学习压力让他变得自卑敏感,常常躲在被子里哭。

换作别的父母,可能早就开始念叨,但是珍姐没有,她理解儿子的痛苦,但一时半刻也没法彻底解决。

既然改变不了儿子,那就改变自己。自认为起点很低的珍姐,也开始了学习。

于是她开始学习各种网课,并在学习过程中把心得体会分享给儿子,慢慢地儿子也被她的热情所感染,开始有了学习的状态。

他不仅学着母亲的样子,进行每日学习复盘,还把学习感悟发给妈妈。两人成了学习搭子,分别为自己的学习目标而努力。

一天珍姐骑电动车接孩子的时候,发现孩子在后座主动背英语单词,原来他想要回去多留点时间刷数学题。

没想到儿子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利用碎片时间,这让珍姐很欣喜。

都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因为父母的言行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

家长与其抱怨孩子不努力,不如好好想想,孩子为什么缺乏动力。

父母唯有多行动,少唠叨,做到尊重孩子,孩子才能拥有自由的成长空间。

影响孩子并不是一句空话,而是让自己先行迈出行动的第一步。

毕竟,有担当的父母才能养出有责任感的孩子。



来源:视觉中国



写在最后

《培养高情商男孩》里提到:

“真正的'管教有方',是让孩子乐在其中,让他产生一种与你交流和讨论的愿望,而不是让他感到被孤立、被排斥。”

是然,想要男孩成为参天大树,就不应去限制他们,而是让他们在风雨中长出自己强壮的枝丫。

所以,我们与其他硬碰硬地对抗,不如用爱和理解去包围孩子,让孩子在幸福的环境中学会责任与担当。

点个,与各位家长共勉。

作者:做只有趣的咸鱼,心态上咸鱼,思想上积极,力求成为有趣的灵魂。


最新评论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