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是做语文教师的缘故,我对汉字有一种深厚的感情。我认为汉字是神圣的,它不容许随便玷污,我写作时总要字斟句酌,努力避免错字和病句的出现。一旦被别人指出文章中有错误,我总会感到非常羞愧,认为自己愧对祖先。
可实际上我却发现,汉语--我们的母语却正在受到越来越大的冲击,丧失了原有的纯洁,褪去了往日的光彩,失去了以往的魅力。
首先是学生的反应令我失望,我在教学中发现,学生花在语文上的时间越来越少,他们宁愿用一整天的时间去背诵英语,也不想用半小时的时间去阅读散文。平时,叫学生回答问题,你会因为他们的语言贫乏而震惊。我们日常生活中广为流传的成语、谚语、歇后语等等,学生们知之甚少!他们赞美别人的话十分单调,只有:真棒!好!棒极了!太好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提出了几个"学会",其中就有"学会赞美",可语言如此贫乏,怎么去赞美呢?
学生现在对语文越来越没有兴趣,我通过调查得知,现在能把《红楼梦》等四大名著完整地读完一遍的学生寥寥无几。古典文学对学生来说根本没有什么吸引力,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大多来自电视和网络。朱自清先生曾说过:要让学生多读一些书,多学一点传统的东西,打一点精神的底子。可是现在的青少年在这方面的缺陷太大。有人说,青年人愈来愈不懂得含蓄了,他们不会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他们只会说:"嫁给我吧!"意思虽然一样,但祖国语言之美已荡然无存!
其次,网络等极大地冲击了汉语,汉语面目全非。这不是夸大其词,君不见,汉语在网络世界中的现状多么可怜啊!一是错别字太多,且非常严重,简直让人不堪入目;二是英汉混用,如果说这体现了国民知识水平的提高,我还能理解;三是符号、数字等夹杂其中,不伦不类。也许是我心态有点老,可我对此总是耿耿于怀:这可是汉语,可是我们的母语啊!
以前,我对"哇塞""酷毙了""克隆"等词语的流行还是能接受的,一门语言,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总是要兼收并蓄,推陈出新,有所变化,这是正常的,也许还会给汉语增添新鲜血液,使之充满生机和活力。但是现在我对多得令人应接不暇的外来词汇、符号语言很是反感:长此以往,汉语还是汉语吗?!尤其令人担心的是,青少年一代就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他们如何"习得",他们的语感怎么培养?
那天用QQ聊天,一个学生说我:老大,你真老土!你要么是语文老师,要么就35岁以上了。我问他为什么这么说,他说,一看你打字就知道。然后"教育"我说:
现在网上的"我"不叫"我",叫"偶"。
"人"不是"人",是"淫"。
"你"也不叫"你",叫"已"。
还有,"喜欢"叫做"稀饭";"是"是"悉","不是"乃是"8悉";"88"就是"拜拜";就连"蟑螂"都有昵称,叫"小强"……听了之后,搞得我一头雾水。
唉,我们的汉语怎么啦!
也许有人说,这样的语言才是丰富多彩的,借用英文说明我们善于吸收。可我想问你,难道我们的汉语"退化"了吗?我们的语言有几千年的悠久历史,唐诗宋词不知令古今中外多少人为之倾倒,现在怎么沦落到不"借鉴"外语就不能运用的程度了呢?
另外,不良的商业行为也是冲击汉语的一个罪魁祸首。墙壁上的标语、楼房上的招牌、电视里的广告,错别字比比皆是,而有关部门却不闻不问,这只会使得语言污浊风愈刮愈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等法律法规早已颁布实施,可是得不到有效的监控有什么意义呢?
大家可能对中学语文课本中的《最后一课》记忆犹深。"掌握自己国家的语言,就是掌握着一把打开监狱之门的钥匙。"如果我们连自己祖国的语言都不能熟练运用,那真是一件可怕的事情!这不是危言耸听,不是有这样一件事吗?某杂志社举办征文竞赛,结果因应征作品水平太差致使特等奖空缺,而一等奖的获得者竟是一名外国人。这实在是炎黄子孙的悲哀!
大家都应该明白,汉语是世界上最美、最丰富的语言,我们要为它骄傲,要尽力把它学好。其实祖国的很多传统文化都正面临绝迹,这不能不引起每一个有血性的中国人的重视。我们不要让语言有一天也像大熊猫一样,成为濒临灭绝的"珍稀动物"!
保持汉语的纯洁,从现在开始!
(转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