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家园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移动社区

搜索

唤醒孩子自驱力最有效的方法:不是奖励,不是鼓励,而是让孩子来一场货真价实的胜利

发布者: 风中麦田 | 发布时间: 2025-11-8 12:19| 查看数: 20| 评论数: 0|



让孩子真正体验一次“成功”的胜利,他们才会有想要奋进的激情,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驱动力。

——虎妈

作者 | 墨小多

来源 | 墨小多生活记(ID:gh_12a1df0c2dde)



做父母的,谁不想孩子有股子“自己往上冲”的劲儿?

不用催,不用吼,自己就知道该干嘛,还干得特带劲。

这叫自驱力

为了点燃它,我们可没少下功夫。

小红花贴满墙,零花钱做奖励,好话说了一箩筐。

“宝贝你真棒!”

“再试一次,妈妈相信你!”

效果呢?

可能管用一时,但总觉得差点意思。

好像孩子是为了那朵花、那点钱,或者我们的笑脸才去做的。

一旦没了这些“外挂”,那股劲儿就泄了。

今天,我想和大家聊点不一样的。

唤醒孩子内心那团火,最有效的方法,可能不是我们常用的奖励和鼓励。

而是让孩子实实在在地赢一次。

一场货真价实的胜利。

一场完全属于他自己的、靠努力拼来的胜利。




为什么奖励和鼓励有时会“失灵”?

先别急着反驳。

奖励和鼓励当然有用,尤其在孩子起步阶段。

它们像小火苗,能点燃最初的兴趣。

但问题在于,它们的力量来自外部。

孩子做事的动力,是为了得到那个“好东西”,或者避免让我们失望。

时间长了,可能出现两种情况:

第一种:依赖上瘾。

不给奖励就不动,鼓励声小了就没劲。

像被线牵着的木偶。

第二种:兴趣转移。

孩子原本可能喜欢画画本身,但为了得到奖励拼命画,画着画着,乐趣变成了负担。

目标变成了那个奖品,而不是画画带来的快乐和成就感。

更扎心的是,当任务变难,或者奖励不够吸引时,孩子很容易放弃。

因为他的动力源在外面,不在自己心里。

我们想要的自驱力,是孩子发自内心地想做一件事,享受过程,克服困难,最终达成目标。

这种动力,才持久,才抗造。

那这种内在动力,怎么来?

关键钥匙,藏在一次真实的成功体验里。




“货真价实”的胜利,到底有多神奇?

想象一下:

孩子自己琢磨了很久,动手组装一个复杂的乐高模型。

中间拼错了好几次,拆了装,装了拆,急得抓耳挠腮。

但最终,当最后一个零件严丝合缝地卡进去,那个完整的作品呈现在眼前时。

他眼睛里放出的光,小脸上洋溢的骄傲和满足。

这种感受,是任何奖励和夸赞都无法替代的。

这就是“货真价实”的胜利。

它意味着:

目标清晰: 孩子知道他要做成什么(比如拼好这个模型)。

过程投入: 他付出了实实在在的努力(思考、动手、试错)。

克服困难: 他遇到了障碍(拼错、找不到零件),但没有放弃。

结果达成: 他最终靠自己实现了目标。

这场胜利,像一颗种子,在孩子心里生根发芽。

它让孩子真切地感受到:

“我能行!”

“原来努力真的有用!”

“克服困难的感觉,真爽!”

这种胜任感和掌控感,是自驱力最核心的燃料。

它让孩子相信,通过自己的行动,可以改变现状,达成目标。

这种信念一旦建立,孩子就会主动去寻找下一个目标,迎接新的挑战。

因为他尝到了“赢”的甜头,而且是靠自己赢的甜头。




如何帮孩子创造“货真价实”的胜利?

关键三步走

道理懂了,怎么做?

不是把孩子扔到难题里不管,也不是包办代替。

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巧妙地搭建“脚手架”,让孩子有机会靠自己的力量,攀登上去,摘取胜利果实。

第一步:选对“战场”——目标要跳一跳,够得着。

难度适中:

目标不能太简单(没挑战,没成就感),也不能太难(容易挫败,直接放弃)。

要选那种孩子努努力、踮踮脚能够到的目标。比如:

对刚学跳绳的孩子,目标不是“一分钟跳100个”,而是“连续跳3个不断”。

对想学做菜的孩子,目标不是“独立做四菜一汤”,而是“成功煎好一个完整的鸡蛋”。

具体明确:

目标要清晰,让孩子知道“做到什么样子才算赢”。

比如,“把房间书桌收拾整齐,书本归位,杂物清理干净”,比“把房间收拾好”更明确。

孩子认同:

这个目标最好是孩子自己感兴趣或者认可的。如果是我们强加的,他的动力会打折。

可以和孩子商量:“你想挑战一下自己吗?你觉得我们能定个什么小目标?”

第二步:当好“教练”——支持但不替代。

拆解任务:

如果目标有点大,帮孩子拆分成更小的、可操作的步骤。

比如组装模型,可以先看说明书,分部件拼装,最后组合。

提供资源:

给孩子必要的工具、信息或一点点示范。比如做煎蛋,告诉他火候怎么控制,油温怎么看,然后让他自己动手。

允许试错:

过程中孩子肯定会犯错、会卡壳。

忍住!

别急着上手帮忙。

可以说:

“这个地方好像有点卡住了?你觉得问题出在哪?要不要换个方法试试?”

引导他思考,而不是直接给答案。

情感支持:

当孩子遇到困难烦躁时,给予理解和鼓励:

“嗯,这个确实有点难,妈妈/爸爸当初学的时候也费劲。别急,我们再想想办法?”

重点是让他感受到支持,而不是压力。

第三步:聚焦“胜利”——强化成功体验。

庆祝成果:

当孩子真的靠自己完成了目标,一定要和他一起庆祝!

这种庆祝不是浮夸的奖励,而是真诚地分享他的喜悦:

“哇!你真的做到了!快看看你拼好的模型/煎好的鸡蛋/收拾干净的书桌!太棒了!感觉怎么样?”

复盘过程:

简单回顾一下:

“刚才你遇到XX困难的时候,是怎么想到用XX方法解决的?这个主意真不错!”

帮助孩子看到自己的努力和智慧,强化“我能行”的信念。

弱化外部评价:

避免立刻用物质奖励覆盖掉他的内在成就感。可以说:“你靠自己完成了这件事,一定特别开心吧!”

把焦点引向他自身的感受和能力提升。




生活中的“胜利”机会,无处不在

别把“胜利”想得太宏大。

它不一定是竞赛得奖、考试满分。

生活中,处处是让孩子体验“小胜利”的机会:

搞定生活技能:

自己系好复杂的鞋带,独立整理好书包,第一次成功用洗衣机洗衣服。

完成小项目:

用积木搭一座想象中的城堡,种一盆植物并养活它,给家人做一顿简单的早餐(哪怕只是煮鸡蛋、热牛奶)。

克服小挑战:

学会骑自行车(从蹬半圈到蹬整圈),在公园攀爬架上爬到最高点(在安全前提下),鼓起勇气在课堂上举手回答了一个问题。

解决小问题:

自己想办法修好了掉页的书,调解了和弟弟妹妹的小争执,找到了丢失的文具。

每一次这样的“小胜利”,都在孩子心里积累着“我能行”的自信和“我想做”的动力。

积少成多,自驱力的火焰,就越烧越旺。




写在最后

我们总想给孩子最好的。

有时不自觉地,就替他们扫清了障碍,铺平了道路。

生怕他们摔跤,怕他们失败。

但恰恰是那些需要自己跳一跳才能摘到的果子,那些需要自己想办法克服的困难,那些最终靠自己努力达成的目标——

这些货真价实的胜利,才是滋养孩子内心力量、点燃自驱火焰的宝贵养分。

它让孩子明白:

努力,有意义。

坚持,有回报。

困难,可以战胜。

我,有能力掌控我的世界。

下一次,当你想给孩子奖励或鼓励时,不妨先停一停。

想一想:“我能创造个什么机会,让孩子靠自己去赢一次?”

把“赢”的体验,真正还给孩子。

你会发现,那份由内而外迸发的力量,比任何外在的推动都更强大,更持久。

这股劲儿,才是孩子未来走得远、飞得高的真正翅膀。

点亮推荐,把这篇文章转发给更多家长,共勉!



*作者:墨小多,一个90后野生写写画画爱好者,资深拆书家、签约插画师,家有5岁猪猪公主一枚,热爱生活,用文字和画笔分享个人成长 | 生活感悟 | 阅读提升 | 育儿心得。人生理念:把时间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亲子同养,和孩子共同成长。来源:墨小多生活记(ID:gh_12a1df0c2dde)

*本文部分图片来源于图虫创意。


最新评论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