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新文化运动后,因政见不同,鲁迅和胡适分道扬镳。鲁迅在报刊写文章多次挖苦、讽刺胡适。甚至骂胡适“蒙着公正的皮”、“丑态让人作呕”。鲁迅刻薄,天下皆知。
面对鲁迅痛骂,胡适却从不应战。相反,只要鲁迅有好文章,胡适就全力推荐。1936年,鲁迅去世,许广平怀着忐忑不安心情给胡适写信,请他“鼎力设法”帮忙出版《鲁迅全集》。
胡适二话没说,立即出马推荐商务印书馆,并担任鲁迅纪念委员会委员,为《鲁迅全集》出版拼尽全力。
从新文化运动开始,鲁迅骂胡适是“标榜仁义”的“帮忙文人”,甚至还说胡适阴险,只会说客套话。可至始至终,胡适并没反击,还称赞“鲁迅小说,为上等之作!”
君子交绝,不出恶声,这就是修为,这就是教养。
二
武汉大学李德仁院士,80岁那年讲一堂公开遥感课程。这节课,大约两个小时,李德仁院士为了讲好那一节课,一直站着,水杯就在手边,却不曾喝过一口。
距离下课还有半个小时,李德仁院士实在坚持不住了。他突然说:对不起各位同学,我头有些晕,实在坚持不住了,可能不能讲了,对不起,对不起。
连续说了两句对不起后,就半躺在椅子上一直大口喘气。按理说,正常下课就可以了。可他却坚持让学生把课件放完,他就一直坐着,充满期待地看着下面的青年学生们。
他喘气越来越厉害,眼看都快不行了。所有在场的老师都急了,赶紧拨打了120把李德仁院士接走。
为人师表,站好最后一节课。李德仁教授用生命去讲课,要的不是回报而是心安理得。
教养,就是在看上去不起眼的小事上,处处想着别人,设身处地的帮别人考虑。
三
大学时,我给一个十二岁的孩子做家教。电话和她母亲沟通,试讲课程不收钱,如果觉得我讲得可以,下一次再付费。我坐公交车到了她家,试讲结束后,她妈妈送我下楼。
在楼下,她拿了一个信封,说:“孩子说喜欢听这个哥哥讲课,这是您的讲课费。”以后每一次,她都把钱放在信封里,一直送我下楼后,才递给我。
后来,我才明白,她是为了尊重我。也是为了不让孩子过早地沾上铜臭味,让孩子懂得我是他们家庭专门请来的老师,应该以礼相待。
我和这个家庭一直保持联系,这个孩子后来考上了复旦大学。
前几天,在网上聊天。孩子妈妈说:最近她感到非常骄傲,因为在一节课上,老师找一个学生朗读一篇课文。
第一个女生,声音很小,带有明显的方言。老师不满意,又找了第二个女生朗读,第二个女生读得很通顺,却没有把感情色彩读出来。
老师就让你妹妹朗读,你妹妹读得非常棒,全班学生都鼓掌了。
老师找其他学生点评,大家都说很完美,等于是享受。可是她脸红了,小声说:“老师,我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就受过专业老师辅导,这样对比,对她俩实在太不公平了!”
孩子妈妈跟我说起这事时,我能感到她很开心。让她骄傲的不是女儿的学习,而是女儿懂得尊重别人,她为女儿的教养感到骄傲!
真正的高贵,从来不是高人一等,而是真正让人亲切的教养。
非常赞同一句话:所有礼貌和教养的不只是干瘪单薄的客套,而是推己及人的周到和体谅。这考验的不止是情商,还有你的善良。
四
生活里,我们常常遇到那些只管自己爽,不管别人感受的人。
在长途汽车上,自己想听音乐了,就把手机外音打开,聒噪的“网红”歌曲把邻座虐到吐血。
餐馆里,自己脚热了,就脱掉鞋子,把对面桌上吃饭的人熏得要死。当面甜言蜜语,背后恶语伤人。
帮助别人一次,恨不得让对方感恩自己一辈子。自己不爽就骂人,自己爽了就忘形。
前两天,一哥们给我哭诉他的经历,说夜里三点,他的朋友给他打电话说:别说话我给你唱首歌,然后电话那头就传来歇斯底里的《死了都要爱》:
死了都要爱,不哭到微笑不痛快!
我哥们当场欲哭无泪,那天夜里,他可是在给姥姥守灵。
很多人都觉得教养是孩子们的事,让孩子知道懂得礼貌,尊重别人,言语得体。只让孩子讲道德、讲品质,自己却怎么自私怎么来。
拥有了知识,却没拥有教养,读书再多,没有教养有毛用。
如今看来,教养绝不只是孩子们的事,更像是形形色色的大人们的必修课。
来源 | 听明明吹牛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