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家园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移动社区

搜索

夜读 | 那个喜欢发朋友圈的女同学,真的有这么讨厌吗?

发布者: david | 发布时间: 2017-9-20 09:32| 查看数: 820| 评论数: 0|



01

  多年以后,再见到陈,她已经做起了网红经纪。

  和初中同学们约在星巴克见面,陈拉拢着旁边两个女生,搞起了自拍。这时我又忽然想起星爸爸为什么被网络上的段子手嘲讽为“一家提供咖啡服务的自拍照相馆”。

  她的自拍手法老练而精准,和昔日同学坐在一起的感觉像是十年未见的老闺蜜。陈的笑容尽管程式化,有堆砌之嫌,但不可否认是美的。

  完事儿后,她发了条朋友圈。查看了下点赞数,嘴边滑过笑意。

  如果不认识陈, 翻她的朋友圈,会觉得这人特名媛特装。毕竟在互联网语境里,名媛是彻底的贬义词。

  我很少去演唱会现场,但跟着陈的朋友圈,我大概已经看过华语歌坛的半壁江山了。

  她是那种看陈奕迅演唱会能连发5个小视频的人;也是那种看五月天演唱会能中二到泪眼婆娑的人。

  在朋友圈的鄙视链中,她大概属于底层。

  她是天生的分享型人格。

  去哪儿哪儿哪儿,开心或者不开心,都得说出来。去餐厅不给开发票然后和店经理撕逼这种小破事儿也能晒,拦出租车拒载也会晒,银行卡里穷得只剩三位数也会晒。

  好的,不好的,都在圈里。

  她做网红经济也许真的是顺应了她在人性上的某种需求。

  曾经听另一个在网红公司招人的朋友说,培养网红,颜值和网感都是次要的,最重要的是展示与分享的精神。

02

  相比从前的奔放,现在的朋友圈变得更谨小慎微、畏首畏尾。

  今年给一哥们儿过生日,摆好了蛋糕拍好了照片酝酿好了情绪,就等着发票圈了。我看他坐沙发上,对着手机键盘戳了半天,硬是没发出来,憋了半天跟便秘似的。

  编得太煽情显得矫情,编得太高冷又显得太装。他最后还是没发,对我说了句:“妈的不发了,编个文字太费劲。”

  舆论的风向都在表明,在朋友圈里克制才是美德。

  段子手们热炒星巴克“装”两件套:苹果笔记本 + 抹茶星冰乐(不要奶油蟹蟹)。当然,边上再摆一本《霍乱时期的爱情》更是极好的。(尽量纯文学,不要《青年文摘》蟹蟹)

  对健身党来说,晒完健身房游客照和五千元会员卡,就已经完成了健身的全部意义。

  演唱会是秀不得的,秀了就有人说在朋友圈里看完了演唱会... ...

  七夕这种虐狗节也别秀了,保护单身狗人人有责。你们安安静静住大床房就好,别来给单身人士添堵... ...

  可是,对分享者来说,他们错了么?

  人家辛辛苦苦攒钱买了个演唱会的前排,现场嗨到让人想尬舞,这事儿落谁身上都会想发朋友圈的吧。

  情人节发个小心心秀个520红包,也是人之常情,谁都想对外宣布自己是一个正在被爱着的人。

  分享生活本身是无罪的。

  如果朋友圈里的这件事,正在真实地发生着,刻意避而不谈反而憋得慌。

  我个人比较烦网上一些段子手给XXX的朋友圈状态戴上土Low的帽子,用恶意的眼光去审视他人的生活。

  这里又涉及到了另一个问题,人人都活在不同的时区,别人此时此刻的快乐,你又如何能感同身受。

  不能感同身受至少别指手画脚,大不了屏蔽呗。

03

  昨天看了《十三邀》,许知远采访马东的视频。开头的部分,许知远谈到大众文化,说它正有粗鄙化的倾向。马东的表情意味深长,他的回答比他的表情更加意味深长。

  他说:“我们曾经精致化过吗?”

  而后马东的上半句是:“这个世界上只有5%的人,有愿望,积累知识,了解过去。”

  下半句是:“另外那95%的人就是在生活。”

  大部分人都只是在生活,相比于咖啡文化,人们终究对于星巴克店内的隐性攀比更感兴趣。

  5%的文化精英对于底层景观向来是盲视的,他们更愿意探讨更高级的一千种活法,却不知多数人正用本能活着。

  娱乐、展示、比较,才是本能,文化从来都不是。

04

  有个大学哥们儿,那会儿还单身,整天看不惯朋友圈里秀恩爱的,老发一些酸臭酸臭的朋友圈言论,什么秀恩爱分得快之类的。

  毕业以后,轮到他谈恋爱了,秀恩爱秀得最频繁的也是他。

  这让我想到,朋友圈里的恶意审视或许并非因为对方有问题,后面的原因或许简陋得可怕,就是:她有,你没有。

  在国内某甲级写字楼的你,正对着电脑昏昏欲睡。

  而此时此刻,朋友圈显示,你的朋友正在东京吃拉面逛银座,你心里那种酸臭的想法又冒出来了:“秀你妹夫。”

  然而,当你真正身在东京,吃着正宗的豚骨拉面,喝着日本拉面之神精心熬制20小时的鲜爽汤头,或许发朋友圈的那个人又变成了你。

  由此看来,朋友圈里的状态,更像是一个看不见的,隐秘的社交轮回。

  每个人都在轮流扮演吐槽者和被吐槽者的角色罢了。

05

  我妈喜欢吃粤菜,尤其喜欢吃脆皮烧肉。有时候双休日有空我就和她一起到处吃吃吃。一次在静安寺吃粤菜,菜一上来,我妈哐哐哐一顿拍,拍完就要发朋友圈。还得标明地段,显示地理位置。忘记标地点,还得重发。

我说:“老妈,你别发朋友圈装啦,赶紧吃菜了,凉了。”

我妈说:“我正装着呢别烦我,你先吃。”

  然后我妈就会跟我讲一些单位里同事的段子,说单位里几个中年妇女如何攀比得厉害。

  他们这帮子人呐,走哪儿,拍哪儿,一天能发5条朋友圈。照片也不考虑背景、滤镜、构图,唯一的目的是发,要让别人知道自己干过这事儿。

  吃饭的时候,基本是我和我妈一起八卦,一起说别人坏话,甚至还帮她精心修饰朋友圈里的文字,加油助威。

  谈及我自己,其实性格的底色始终是孤冷的,近乎有一颗冷漠的心。

  我极少发朋友圈,主要感觉编文字太烦,懒得发。其次是对展示自己的生活没有兴趣。(也许本就无料可说)

  与我的冷相反,我妈倒始终是个热气腾腾的女人,所有市井的属性在她身上都能找到。

  特别理解父母这代人。

  每每和她相处的时候,我也都变得市侩起来,标准的low土小市民,买菜还寻思着多要两根葱。

  我和她几乎是生活态度的两个极点。

  为此两种并没有太多质的差别。一体两态罢了。

  看看我妈,再回头想想马东那句“95%的人就是在生活”......

  我才意识到自己很少真正意义上地生活过。

(作者:陆JJ,一个十八线编剧,一个做影视的小朋友。专注于写小作文和小日记,主要分享他的个人思考、成长经验、干货知识、情感纠纷、猥琐日常。公众号“陆JJ” ID:tiyan818)


最新评论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