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家园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移动社区

搜索

央视点赞12岁小孩哥:未来有竞争能力的孩子,不是鸡出来的,是玩出来的

发布者: qianyuan | 发布时间: 2025-11-26 09:37| 查看数: 54| 评论数: 0|



会玩的孩子,真正赢在终点线上。

——虎妈

作者 | 可乐妈

来源 | 男孩派原创



你周围12岁的孩子闲暇时都在做什么?

写作业?上补习班?还是玩手机游戏?

来自宁波余姚的“小孩哥”卢煜少给出了一个截然不同的答案。

他年纪不大,却已经是一家月销量过万的网店的“主理人”。

他还用橡皮泥和快递盒等简单的材料复刻出了三星堆八大文物,央视都上门对他进行了专访。



小小年纪,这位10后小孩儿哥为什么如此与众不同?

在采访中,卢妈妈揭开了谜底。

答案很简单——“玩”出来的。

卢煜少从小就是个“历史迷”,喜欢阅读历史类书籍,还热衷于用彩泥把自己想象中的历史人物捏出来。

妈妈没有批评他不务正业,而是用心拍下每一件作品分享到朋友圈。

后来在一次云南旅行中,一家小店里摆放的手工朋克机器人激发了他的创作欲。

回家后他一头扎进零件堆,结合日常生活及动画电影元素,创造出了独特的朋克机器人。

妈妈则默默为他淘来零件,做他最坚实的“后勤部长”。

从捏橡皮泥到造机器人,卢煜少越玩越“野”。

他决定开一家小店,设计图纸自己画,零件组合自己试,就连店铺 Logo、包装文案都亲力亲为。

就这样,这个12岁少年亲手打造的朋克机器人上线不到一年就爆火出圈。

月销量直接突破一万件,订单从全国各地飞来,直接把奇思妙想变成了爆款产品。



读完卢煜少的故事,我才意识到自己过去或许做错了。

我儿子从小喜欢看古装剧,还经常在纸上涂涂抹抹,说是在设计服饰,前阵子还缠着我给他买个二手缝纫机。

每次看他忙活这些,我都气不打一处来,觉得他没出息、浪费时间。

要是肯把这份心思用在学习上,成绩也不会只是中游了。

我没有意识到,不是每一条鱼都生活在同一片海中。

一个成绩不够优秀的孩子,也可以在自己热爱的领域发光发热,甚至做出不小的成绩。

之前我还看到一则新闻:一个来自浙江杭州的12岁女孩,从小学二年级起开始自学烘焙,已经能做出数十种面包糕点。

周末出门摆摊,最多的一次,卖了500多元。

而她的梦想,就是未来开一家烘焙店。

AI时代,我们常常焦虑于孩子未来的工作可能被机器人所替代,但换个思路想,未来不会被替代的,不正是那饱含温度与灵性的创造力、想象力、共情力和表达力吗?

而这些能力,很多时候就诞生于“玩”的过程里。

但那些会玩、懂玩,能将兴趣转化为职业,让热爱生成价值的孩子,反而能逆风翻盘。



央视网曾整理过一份未来可能被AI取代的十大职业清单。

其中,包括技术工种、法律工作者、媒体工作者、平面设计师、客服等,总之,各类缺乏创新的重复性工作都可能被取代。

以前我们总以为用题海战术让孩子通过那场“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考试,就是教育的终点。

但AI时代的到来却在提醒我们,那些能被标准答案框定的技能,正被算法迅速超越。

只会死记硬背的孩子,注定成为第一批被浪潮淹没的人。

未来,真正的核心竞争力不在解题熟练度里,而藏在突破常规的创新力、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中。

今年春晚“出圈”的跳秧歌机器人,让王兴兴的名字被大众所熟知。



如今的他是开创了全球低成本高性机器人的技术先驱,是宇树科技的创始人。

但小时候的他,却是个不折不扣的“调皮鬼”:

他天生顽皮好动,小学三年级就拆坏了家里的电视机;

沉迷机器人,经常翘掉补习班,自己搞发明;

学习上更是严重偏科,高中三年里,英语及格的次数只有三五次,连老师都反复对他父母说:“你的孩子太笨了”……

换成寻常的父母,遇到这样的孩子,大概会批评他顽劣、胡闹。

但王兴兴的父母不同。

面对儿子拆坏一地的零件,父母没有呵斥他,而是送给他一套螺丝刀,后来,父母甚至允许他每年拆解5件电器,只要提交《拆解报告》就好;

儿子逃课、贪玩,父母也没有因此打压他,逼迫他放弃自己的兴趣爱好。

正是父母的看见与守护,使王兴兴的创造力未被扼杀或浪费。

最终,在一个方向做到了顶尖,重构了整个机器人产业。

美国塔夫特大学儿童发育专家戴维·埃尔金德认为:

玩耍是儿童的一种学习方式,没有玩耍,儿童就会错过不少学习机会。

玩,是孩子探索世界最好的方式。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往往会迸发出惊人的能量。

漫画家蔡志忠从小爱玩。

别人去地里干活的时候,他躲在父亲的房间里,好奇地用墨水在白墙上描绘各种奇怪形状的小人。

在家人的支持下,蔡志忠15岁便入行成为职业漫画师。

和很多惊艳一时便快速陨落的少年天才不同,他始终保持着旺盛的创作欲,出版了上百部作品,并获得了“金漫奖”终身成就奖。



玩,绝非漫无目的的瞎闹,而是在兴趣的沃土中埋下未来的种子。

这份由热爱点燃的内驱力,自会驱使孩子不断钻研、创造,最终将飘忽的爱好,锻造成坚实的事业基石。



有个词,叫“玩商”。

和智商、情商一样,会玩对孩子而言,也是一项极其重要的能力。

有心理研究表明,一个人的玩商越高,注意力越容易集中,也更容易进入到心流状态。

作为父母该如何提高孩子的“玩商”呢?

在翻阅了大量关于游戏和脑科学的书籍、资料后,我将专家学者们的建议总结为了以下“三要”、“三不要”:

1 . 要相信“自由时间”的价值,留白是最好的创造空间。

胡适先生曾指出:一个人的前途往往全靠他怎样用他的闲暇时间。

对于孩子而言,这些看似“留白”的自由时间,并非是虚度光阴,而是想象力与创造力生根发芽的沃土。

2 . 要为自己孩子独特的热爱欢呼,哪怕它很冷门。

热爱没有“冷热”之分。

这个世界从不缺少“随大流”的人,稀缺的正是那些与众不同的热爱。

每一个独特的爱好,未来都可能成为孩子一飞冲天的翅膀。

3 . 要看到玩耍背后能力的生长,而非知识的积累。

蛹在破茧成蝶之前,是需要一段时间来休眠的。

看似静止不动,实则是在积累、蜕变。

那些看似无聊、重复的涂鸦、游戏、哼唱等,也是孩子们在默默积蓄能量。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逐渐增强了心理韧性、积累了社交资本,学会对生活进行二次创作。

而所谓“三不要”是:

1 . 不要用成人的标准,去评判孩子的“无用”之玩。

如果总用功利的标准去衡量和干涉孩子,很可能会扼杀他们的好奇心和创造力。

请允许孩子选择自己的玩耍方式,充分研究和探索。

当他遇到瓶颈时,问他“你试试看如果这样会怎样?”而不是“你应该这样做”。

2 . 不要急于求成,让“玩”背上KPI。

一旦当玩耍变成指标,乐趣就会成了负担。

若将孩子的每一次游戏都与“学到了什么”相挂钩,不仅会剥夺孩子的快乐,更可能毁掉他们探索的内在动力。

毕竟,教育是一门关于“慢”的艺术。

3 . 不要忘记,你自己也曾是个孩子。

蒙台梭利曾说:“要教育孩子,先变回孩子。”

不妨放下家长的“架子”,和孩子一起搭积木、玩过家家,拉近亲子距离的同时,也能让我们看懂他的世界,理解他的热爱。



脑科学家洪兰教授指出,孩子大脑发育的三大法宝就是运动、阅读和游戏。

当我们允许孩子在热爱的领域自由探索,他们收获的不仅是当下的快乐,更是面对未来复杂世界的底气与智慧。

毕竟,父母真正的责任不是填满孩子的时间,而是为他们留出绽放的空间。

守护孩子与生俱来的好奇与热情,或许才是我们能够给予他们最珍贵的成长礼物。



*本文系男孩派原创,我家有男孩,成长交流平台,400万精英家长都已经关注我们。

*本文部分图片来源于图虫创意。


最新评论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