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家园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移动社区

搜索

为什么现在这么多孩子「多动症」?!情况是这样的

发布者: enfamily | 发布时间: 2025-11-24 21:30| 查看数: 37| 评论数: 0|




大家有没有发现,这几年,像ADHD(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简称多动症)这样的疾病讨论越来越多。

一个班里面,总会有那么一两个孩子是这种问题。在门诊,我也经常收到家长的提问:“我家娃在幼儿园老爱跑、坐不住,玩具扔一地还不听劝,是不是得了多动症啊?”

今天我们就来对这个问题一探究竟,以及学习如何应对。

先拆两个最坑的误解:很多家长都栽在这

误解1:ADHD是上学后才会出现的

真不是!

回顾性研究早就发现,后来确诊ADHD的孩子,其实大多数孩子在3-4岁就已经展现出一些行为特质和苗头,在4-6岁的学龄前阶段就可以基本上被准确地识别和诊断

我见过不少家长等到小学,娃因为注意力不集中、坐不住被老师频繁找,才慌了神去检查——其实如果早发现,学龄前干预的效果会好很多,毕竟这时候娃的大脑还在快速发育,可塑性强。



误解2:只有“上蹿下跳、一刻不停”才是ADHD

大错特错!

ADHD分三种类型,不是只有“多动”这一种:

注意力不集中为主型:这类娃在做喜欢的事情、玩喜欢的玩具或上喜欢的课的时候,可以表现如常甚至非常投入,但这并不能排除ADHD。

很多女孩看起来安静柔弱,并不多动、好斗,也没有暴脾气,只是一做复杂事情的时候就缺乏条理、记不住任务,甚至上学后被老师认为态度不端正、不爱学习,这可能也是女孩比男孩更容易被漏诊的原因。

多动/冲动为主型:就是大家印象里娃“坐不住、爱插话、抢玩具”的样子,也可能容易闯祸。

混合型:以上两种表现都有。

所以一定别只看“静不静”,注意力能不能稳住、做事有没有条理,也需要关注。

为啥学龄前ADHD总被忽略?3个现实原因

按理说ADHD是一个持续而长期的神经特质,理论上在学龄前儿童和学龄儿童的发生率是基本一致的,基于国内外报道发病率至少有5-6%

但为什么学龄前ADHD容易被忽视?

1 . 幼儿园环境宽松,容易掩盖问题

幼儿园教育的核心是“玩”,规矩少、活动自由,娃就算玩得没条理、不收拾玩具、轮流等待时忍不住插话,老师大多会觉得“小孩都这样”,不会往ADHD上想。



比如同样是“抢玩具”,正常娃可能是想要某个特定玩具,ADHD娃可能是看到啥都想碰,没明确目的——但在幼儿园里,这两种行为可能都被归为“需要教分享”,不容易区分。

2 . 研究不足,认识不够

过去医生们普遍认为ADHD很难在学龄前诊断。

到目前其实也缺乏公认的针对学龄前儿童的有效诊断问卷。而学龄期儿童的问卷量表,有不少问题并不太适用。

3 . 处于发育中的孩子个体差异大,受环境影响大

每个娃的性格、家庭教养方式不一样,行为表现天差地别:

有的幼儿园管得严,娃就算有点多动,也会被压制住;有的幼儿园搞“快乐教育”,娃再活泼也没人管。

有的家庭规矩多,娃在家不敢乱动乱跑;有的家庭放养,娃在家就爱翻箱倒柜,到了幼儿园也收不住。

但这并不意味着“上小学前没法诊断ADHD”。如果幼儿园老师或其他专业人士观察到孩子的一些行为模式持续、总是如此、通常的管教或奖惩方式不太有用,那么依然需要进行更专业的判断,以便及早筛查识别出来这些孩子,尽早干预、因材施教。

如何区分正常顽皮儿童和ADHD儿童?

区分两者的关键,主要看4件事:行为是否持续、是否跨情境、是否造成功能损害、常规管教是否有用。



这5种情况最容易误判成ADHD!别冤枉娃

很多问题行为看起来和ADHD像,但核心原因完全不同,治错了反而耽误娃。尤其要注意以下这5种:

1 . 感官处理失调:不是“坐不住”,是“受不了刺激”

这类娃对声音、光线、触摸特别敏感(比如衣服标签痒得睡不着,听到吸尘器声音就哭),或者特别迟钝(比如摔倒了不觉得疼)。

他们的“坐不住”,是因为外界刺激让他们太难受,比如上课坐不住,可能是椅子太硬、灯光太亮,不是自己想动;ADHD娃的坐不住,是大脑内在神经控制不住,不管环境舒不舒服,都要动。

2 . 焦虑问题:不是“多动”,是“紧张得停不下来”

焦虑的娃会坐不住、注意力不集中,但同时会有明确的“怕”:比如怕和妈妈分开,怕被老师批评,怕做错事。

他们的“多动”是紧张能量的释放,比如一想到要去幼儿园就抠手、晃腿;ADHD娃的多动和“怕不怕”没关系,不管开心还是难过,都容易冲动、坐不住。



3 . 对立违抗问题:不是“控制不住”,是“故意对着干”

这类娃爱不听指令、打断别人、发脾气,但核心是“违抗权威”——他们知道该怎么做,就是故意不做

比如你让他收拾玩具,他偏不收拾,还把玩具扔得更远;ADHD娃不收拾玩具,是因为没意识到“要收拾”,或者看到别的事情就忘了收拾,不是故意跟你对着干,事后提醒他,他可能还会愧疚。

4 . 自闭症谱系问题:不是“注意力差”,是“只关注自己想关注的”

自闭谱系的娃也会多动、注意力不集中,但核心问题是社交和沟通困难:比如不会和小朋友互动,只会自己玩,或者反复看同一集动画片。

他们的“注意力差”,是只专注于自己感兴趣的事(比如盯着风扇转半小时),对其他事完全没反应;ADHD娃虽然注意力差,但会想和小朋友玩,只是容易因为冲动搞砸社交。

5 . 睡眠不足:不是“ADHD”,是“没睡够的后遗症”

娃睡不够,会变得烦躁、注意力差、爱发脾气,和ADHD症状几乎一模一样。

但区别很明显:睡眠不足的娃,周末睡够了之后,行为会明显改善;ADHD娃就算睡够了,还是会坐不住、注意力不集中——当然,ADHD娃也需要充足睡眠,睡眠不足会让症状更严重。



但如果孩子在4-6岁之间已经出现以下几个表现中的好几条,则代表已经造成了“功能损害”和养育困难,需要引起重视:

注意

● 孩子过分喧闹、难以管理、屡遭投诉、经常惹祸;

● 有明显的攻击行为、同伴冲突多、一般的管教方法效果不佳;

● 不能参与多人游戏,只想按自己的想法玩,而无法控制自己的冲动并遵守约定的规则;

● 无法适应幼儿园的集体规则,需要老师持续的特殊关注和提醒;

● 无法自己安坐吃完一顿饭,哪怕比较饿而且饭菜对胃口,也忍不住中途离开;

● 经常睡前不能安静地躺下,显得更加亢奋,导致入睡困难或睡眠缺乏;

● 脾气急、耐挫折能力差、太容易兴奋或发脾气;

● 以上行为导致亲子关系紧张,家长的教养压力大。

如果您怀疑孩子有ADHD,建议尽快寻求专业医生的评估。评估过程通常包括:家长访谈与教师报告;孩子行为观察;发育水平评估;必要时进行体格检查,排除其他行为问题及疾病情况。

家长该怎么做?3步走,不焦虑也不忽视

如果您对孩子的行为有疑虑,也可以花一些时间,把值得关注的行为逐一记录下来,与专业的医生探讨。科学认知、积极行动。

建议采取以下步骤,这些步骤本身也是很好的观察和应对方法:

1 . 先做“行为日记”

很多家长说“娃天天坐不住”,但真要问“什么时候坐不住?什么场景下更严重?”,又说不清楚。

建议您花1-2周,每天记录:

时间:比如早上9点(幼儿园手工课)、晚上7点(吃饭时)。

场景:在幼儿园、在家、外出。

行为:具体做了什么(比如“手工课上换了3次材料,没完成作品”“吃饭时离开座位2次,去玩玩具”)。

前后情况:行为前发生了什么(比如“手工课老师让剪圆形,他剪不好”),行为后怎么处理的(比如“老师帮他剪,他就继续做了”)。

记录下来你会发现:有的娃只是“做不好的事就不想做”,不是ADHD;有的娃是“不管会不会,都坐不住”,这才需要警惕。

2 . 先优化家庭环境与互动方式

就算娃真有ADHD,家庭环境的调整也是基础。这几件事一定要做:

规律作息:固定睡觉、吃饭、活动时间,比如晚上8点半睡觉,早上7点起床,周末也别打乱。娃睡够了,注意力和自控力会明显变好。

给“有限选择”:别问“你想做什么?”,要问“你想先画画还是先玩积木?”。娃的大脑还没发育好,太多选择会让他茫然、冲动,有限选择能帮他学会做决定,减少混乱。

指令要“短、清、近”:别隔着房间喊“收拾玩具,我说了多少遍了!”,要走到他面前,蹲下看着他,说“请把积木放进红色盒子里”。指令太长、太模糊,娃记不住,不是故意不听。

多夸“具体行为”:别夸“你真棒”,要夸“你刚才安静玩了10分钟积木,还搭了个小房子,很认真”。具体的表扬能让娃知道“什么行为是好的”,慢慢养成好习惯。

少纠正,多引导:别总说“你别跑”“你别吵”,要换个说法“我们慢慢走,不然会摔倒”“我们小声说话,不然妈妈听不见你说什么”。频繁否定会打击娃的自信,还会让他反感,反而更不听话。

3 . 及时找专业评估,而非自行诊断

如果通过上述观察和调整,孩子的问题依然持续且严重,这时候一定要带娃去看儿童发育行为科或儿童精神科。去看医生时,请带上您的“行为日记”和幼儿园老师的反馈。全面的评估目前是做出正确诊断和鉴别诊断的唯一途径。



医生会通过家长访谈、观察娃的行为、评估发育水平,甚至做一些检查,来判断娃是不是ADHD,还是其他问题。别担心“看精神科会有标签”,早发现、早干预,对娃的成长更有利。

最后我想说,学龄前娃的大脑和行为都在快速发育,就算确诊ADHD,通过家庭环境调整、行为干预,甚至必要时的药物治疗,大部分娃都能如常上学、生活。

而且家长在这个过程中建立的“规律作息、正向沟通”,不管娃是不是ADHD,对他的成长都是好事。总之,别太焦虑,您的冷静和理性,才是娃最好的支持。



审稿专家 郭慧凝

卓正精神科、心理咨询医生

北京大学医学部博士

内容编辑 Luka

本文来自公众微信号:卓正科普Health Express


最新评论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