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家园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移动社区

搜索

想要男孩情绪稳定,可以频繁跟他说这10句话,他会越来越强大

发布者: maitian | 发布时间: 2025-10-4 09:44| 查看数: 88| 评论数: 1|



男孩的成长,需要爱来滋养。

改变你的沟通方式,给他稳定的情绪、强大的内核,就是养男孩的成功。

——虎妈


(点击右边三个点,可调整速度,电脑上可下载)

♬ 点上方绿标可收听男孩派主播晏娇朗读音频

作者 | 和顺妈

来源 | 有游有谋育儿(ID: mmjibb)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说过:

“在所有动物中,男孩是最难驯服的,因为他们尚无法调控其身上理性的源泉。”

与女孩相比,养男孩费心,难养,是大多数父母的共识。

他们一言不合就发脾气、坐不住、也更容易冲动。

其实这并不都是男孩的错,而是有生理原因。

男孩大脑前额叶发育比女孩缓慢,所以他们攻击性强,自控力差。

面对他们的旺盛精力、波动的情绪和成长中的叛逆,父母往往要付出更多耐心和精力。

因此,要想养出情绪稳定、内核强大的男孩,建议父母多对他说这10句话。



“没人是完美的,

犯错是成长的一部分。”

男孩需要肯定,犯错了,不要一味责备孩子没用。

朋友以前总对儿子的小错误无法容忍,经常性批评,结果他儿子成了 “惊弓之鸟”:

写作业错个字就撕作业本,打碎杯子赶紧藏起来,生怕被骂 “没用”。

心理学家李玫瑾说:

“男孩的情绪崩溃,往往不是因为犯错本身,而是怕犯错后被否定。”

换句话说,父母给孩子 “被接纳” 的底气,让他敢面对不完美,孩子的情绪才会更稳定。

父母的容错率高,告诉孩子没有人是完美不犯错的,孩子就知道 “犯错不可怕”,就不会因恐惧而压抑情绪、逃避责任。



“你不必什么都懂,

但要勇敢问为什么。”

网上有个匿名网友分享:

“我小时候有段时间总怕问问题被说‘笨’,老师讲的知识点没听懂,硬着头皮装懂,结果考试考砸了,躲在被子里哭。

后来我爸发现后告诉我‘你不必什么都懂,但要勇敢问为什么’,还陪我去问老师,现在,我遇到不懂得事,特别敢去问个明白。”

允许孩子 “无知”,他们才能放下焦虑,勇敢面对。

父母要鼓励 “提问” 而非 “装懂”,才能让孩子明白 “能力可提升”,‘不懂’不可耻,不敢问才可惜。




“失败只是告诉你,

这个方法不行,再试试别的。”

《棋魂》中有这样一段故事,时光初学围棋时总输,哭着说 “我太笨了,根本学不会”,褚嬴没有骂他,反而说:“输棋不是因为你笨,只是这个布局不行,再试试别的路子。”

这句话点醒了时光,他不再怕输,反而把每次失败都当成 “试错机会”,最后变成了职业棋手。

儿童心理学家指出,男孩比女孩更怕 “失败带来的挫败感”,因为传统观念总把 “失败” 和 “没本事” 挂钩。

因此要重塑孩子对失败的认知,培养抗挫力,培养成长型思维。

经常对孩子说,“失败只是告诉你,这个方法不行,再试试别的”,让孩子知道,这不是能力问题,不要轻易否定自己,长此以往,他们自然不会因挫败而崩溃、暴躁。



“就算哭了,你也还是男子汉。”

很多父母觉得,男孩哭是懦弱的表现。

看到他们哭,就吼:“哭什么?男子汉大丈夫,掉眼泪太丢人!”

在这样的限制下,男孩可能会隐藏自己的眼泪和内心的委屈。

但这样的负面情绪不会因 “不准哭” 而消失,只会压抑在心里,变成 “隐形炸弹”,迟早以更加暴躁、攻击性的方式爆发。

父母要接纳男孩用哭来情绪表达,接纳他们偶尔的脆弱。

教育家蒙特梭利曾说:

“允许孩子情绪表达,是培养情绪稳定的第一步。”

告诉男孩:“坚强不是不流泪,而是哭过之后能站起来”,当情绪被看见、被接纳,他们才不会因 “不敢哭” 而憋出情绪问题。



“你可以发脾气,但要好好说。”

有位妈妈分享说:

儿子小时候生气时总摔玩具,她一开始骂他 “脾气坏”,发现越说他脾气越暴躁。

后来她改变方法,对他说 “你可以发脾气,但要好好说,比如‘我很生气,因为你抢了我的书’”。

试了一个月后,男孩再也没摔过玩具,而是会表达情绪,说 “我生气了!因为爸爸没陪我玩”。

孩子成长中,难免会因为一些事情生气,发脾气,父母要教他情绪管理,表达情绪,而非 “禁止情绪”。

蔡康永曾说:

“情商高并非指不发脾气,而是要合理地发脾气,让自己的情绪可以顺畅地表达,舒服地做自己,才能让自己和世界都开心。”

“非暴力沟通” 指出,当孩子学会用 “我感到 XX,因为 XX” 表达情绪,就不会因 “说不出” 而用行为发泄。

允许发脾气,但要讲规矩,男孩才能慢慢学会‘掌控情绪’,而不是被情绪掌控。




“你的感受很重要,

有情绪很正常,爸妈都理解。”

当孩子考砸了,很多家长总爱说 “别难过”“没关系”,这可能让男孩更难过。

家长应该 “先共情,再安慰”,也就是给予 “情绪验证”,建立安全感。

“情绪验证” 指的是:认可孩子的感受 “是正常的”,而非否定它。

比如当孩子说 “我没用” 时,“别难过” 是否定他的失落,而 “我理解你的失落” 是接纳他的感受。

儿童心理学家李玫瑾说:“孩子的情绪需要被‘看见’,不是被‘解决’。”

让男孩知道 “我的感受被在乎”,当他感到被理解,失落、焦虑的情绪会自然缓解,而不是积累成暴躁或自卑。



“有些事你控制不了,

但你可以选择怎么面对”

一个网友分享说:

小时候家里搬家,他舍不得好朋友,哭着说 “我不想走”。妈妈没有责备她,而是说 “搬家这事改变不了,但你可以选择跟好朋友打电话或者周末约着玩”。

他选了 “跟好朋友拍纪念照”,之后再也没因搬家哭闹,反而常跟朋友周末约着玩。

心理学上的 “习得性无助” 指出:

当男孩觉得事情都控制不了,就很容易会陷入焦虑、绝望;而告诉他 “选择怎么面对”,能帮他找回 “掌控感”,从而减少无力感。

也就是培养 “可控感”,减少无力焦虑。

让孩子知道就算事情没法改变,自己也能做些什么,这样将来工作生活遇到不顺,才不会焦虑崩溃,而是会积极选择‘做些什么来改善。



“办法总比困难多,

我们一起想办法。”

教育家陶行知说:“教孩子解决问题,比帮他解决问题更重要。”

男孩容易因 “做不到” 而暴躁,这时父母要传递 “解决问题的思维”,帮他化解焦虑,可以对他说:

“办法总比困难多,我们一起想办法”。

这句话的力量,在于帮他把注意力从 “我不行” 转移到 “怎么行”,从 “情绪内耗” 转向 “问题解决”。




“我相信你可以做到。”

杨澜在访谈中说,儿子小时候不敢上台演讲,她没有逼他,而是每天说 “我相信你可以做到”,还陪他在家练习。后来儿子不仅敢上台,还拿了演讲比赛一等奖。

杨澜说:“父母的信任,是孩子最硬的底气。”

这就是 “信任赋能” 的力量。

心理学上的 “自我效能感” 指出,孩子的自信来自 “他人的信任”,尤其是父母的信任。

当男孩听到 “我相信你”,会在心里暗示自己 “我能行”,从而减少怕失败的焦虑,更从容地面对挑战。



“任何时候,只要你需要,

爸爸妈妈都在你身后。”

“安全依恋理论”表明:

当男孩确定 “父母是永远的后盾”,就有勇气面对外界的风雨,情绪也会更稳定 ,因为他知道,就算受委屈、遇挫折,也有地方可以 “疗伤”。

“任何时候,只要你需要,爸爸妈妈都在你身后。”

这句话的核心,是给男孩 “无条件的支持”,让他知道 “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这种安全感,能帮他抵御大部分情绪风浪。



写在最后

培养情绪稳定、内核强大的的男孩,从来不是让他 “不犯错、不失败、不生气”,而是让他拥有 “接纳不完美、表达情绪、解决问题” 的能力。

这 10 句话,不是 “话术”,而是 “爱的密码”,藏着接纳、信任、理解与支持。

“男孩的强大,不是憋出来的,是爱出来的。”

愿我们都能学会用这10句话,给男孩最温暖的支撑,让他在人生路上,既能扛住风雨,也能温柔前行。



*来源:有游有谋育儿(ID:mmjibb),本文作者:和顺妈,中科院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硕士,家有俩娃,300万+爆文作者,专注分享育儿方法、家庭教育、及儿童心理知识。

*本文部分图片来源于图虫创意。


最新评论

cdzhaoliang 发表于 2025-10-5 07:29:56
先用语言,再用肢体语言。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